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1-11-27李园玉
李园玉
(吉林省长春新区吉大慧谷学校,吉林 长春 136000)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时多,内容广泛并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学好基础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为日后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普遍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是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本文就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并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和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因各地学校教学条件及教师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限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过度拓展教学信息内容,忽视小学生认知水平
由于语文自身学科特点,其教学内容广泛并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广度,更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并制作数字化的语文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解,从而节省出许多板书设计和书写的时间,同时容易使教师产生错误的意识,认为要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对学生讲解更多的内容。这种过度拓展教学信息内容的行为,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有“揠苗助长”的倾向,进而导致教师课堂授课内容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相互脱节。如此,便无法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相结合的优势,也无法真正地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过度展示课件内容,忽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语文课程是小学生学习汉语语言及文字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数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要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要重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将课堂重心集中在展示多媒体课件,忽略师生间沟通与互动,也忽视了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围绕课件的切换与展示,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没有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又没有让学生思考、理解,同时也没有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如此教学,教学效果堪忧。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进课堂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推广阶段,尤其是对于偏远山区等办学条件较差的地区,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设计、应用和操作仍然不熟练,导致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应用效果较差。一方面是教师对网络资源利用及课件制作水平不足,课堂展示仍是简单的文字、图片,缺乏整体课件设计能力,将课程内的文字内容简单的转化为数字课件并配备简单的图片,无法合理、灵活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课程进度和课堂氛围,同时不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疑点难点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操作不当,频发引发失误,引起幻灯片播放失败或者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展示,进而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进度,对教师教学,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都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过度依靠多媒体技术,教学重心容易发生偏移
与部分学校和教师忽视多媒体技术相反,有些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技术,不愿手写板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探索的欲望,但是其又无法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小学生极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多媒体课件中的一张图或者一段视频上,而忽略教师原本所要展示的教学重点内容,这样就将整个课堂的教学重心发生偏移,从而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普及,教师逐步发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促进语文教学发展,并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模式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存储大量信息,又能快速传播地特点,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将优质的课外教育资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由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形式,实现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构建出一种人机交互模式,同时,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构建出人机交互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相促进,相互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由于身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活动性,但却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同时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仅能维持不到二十分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宝贵的二十分钟,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创建出一种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更加有趣、活跃,进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加深学习印象,开拓学生视野
心理学家通过相关实验研究表明,与直白的文字相比,更多的声音、图画有利于提升记忆的准确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字及少量插画,教师主要通过直接教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单一的文字和声音对小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插入多媒体教学内容,并与相关的自然、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结合,既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掌握更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去设计多媒体课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去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要谨记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盲目追求展示技术和相关课文背景内容,而是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只有遵循这样的指导方针,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声情并茂的教学情景中学习语文知识,并进行深刻的理解。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掌控并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在多种媒介交互的状态下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广阔的信息平台,帮助学生逐步走进充满知识和智慧的语文世界。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着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的特点,将相关背景知识融入课程导入环节,创建出一种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多层次地展现教学内容,用显著的视听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便于学习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注意切记喧宾夺主,展示过多华而不实的视频、图片背景,避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课程内容之外。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降低知识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语文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知识分解,从而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同时缺乏生活经验和实践技能,其对语文课程中的抽象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较大难度。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便很难达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力量,通过整合多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抽象的古诗词等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画面,并辅助与生动的讲解,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降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静夜思》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动态地展示诗词中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通过模拟创设游子思乡的情景并在画面和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形成极强的代入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并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鸣。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创新意识培养
发挥多媒体技术带来的生动、直观、形象的感官画面冲击作用,培养并训练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进而促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跳跃性思维,教师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课堂知识拓展,促使学生走进教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乌鸦喝水》课文讲解时,利用动画演将乌鸦拾取石子、瓶中水位线上升、及最后成功喝水的过程进行完整、连贯、动态地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乌鸦是如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并拓展如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是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是新时代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学习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制作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的多媒体课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