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文化自信元素

2021-11-27应超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文天祥古代文学思政

应超

(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000)

文化就是精神财富,是给人以正面能量指引的精神食粮。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作为古代文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讲好这些中国古代故事。2017 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要求,为专业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广度还是深度,古代文学所呈现出的家国情怀、现实意识、拼搏奋斗、舍生取义、尚善态度、乐观进取精神都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优秀的极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对深入开发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思政元素,是摆在古代文学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面前的一大难题。有鉴于此,本文拟重点探讨古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元素,这样既能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学,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坚定其文化认同,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一、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生来说更应积极培养其爱国情怀,报国志向。中国古代文学有大量的作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情怀与行动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一生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屈原,在听到郢都被破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做出了人生最后的选择:以身殉国。他的爱国精神如石刻一般,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中。他用“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构建了一座爱国主义丰碑,千秋万代光耀华夏大地。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用“三吏”“三别”为我们描述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离乱百姓饱受磨难的画面,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情真意切的呼唤使忧国忧民成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且经久不衰的主题。文天祥,南宋丞相,一介文臣,在率军抗元中兵败被俘。元军将领前来劝降,他以《过零丁洋》明志。被押往元大都后,起初被安排在雅间,摆有美酒珍馐。降元的南宋官员前来游说,文天祥拒而不见。降元的宋恭帝来了,文天祥北跪于地,泪流满面,仰脸向天大呼:“圣驾请回!”皇帝无颜以对,羞愧而去。之后文天祥被关进监牢,4 年间来劝降的络绎不绝。最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马,许以宰相之位,文天祥凛然答道:“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即被杀害,时年47 岁。文天祥的爱国丹心永照汗青!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屈原,生是楚国人,死为楚国鬼,与楚国的荣辱兴衰同呼吸共命运;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了国家,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宁可死于刀下,也不苟且偷生。他们有着共同信念,血脉相承,身上都体现了彪炳千秋、光照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老人已走过几千年,他们的时代早已成过往云烟,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及情操,已凝聚成一种时代精神,升腾为民族之魂,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成为永恒。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他们的经历及作品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更是涂抹中华文明的底色,是中国古代文学对华夏文明的杰出贡献。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来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包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培养。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各个朝代的人民都表现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有很多相关的名言警句,也流传着许多催人奋进的故事。

司马迁受原生家庭影响,酷爱历史,在父亲的资助下漫游全国,受父亲临终嘱托,潜心创作,谁知惨遭宫刑,但他忍辱含垢,发愤著书,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曹操在《龟虽寿》中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已经五十三岁了,但他不满足业已取得的成就,而是怀着更大的政治抱负,决心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图大业。在这四句中,诗人以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晚年的政治抱负。这四句一向被誉为千古名言,后世文人每读至此,无不为之佩服欣赏。这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的精髓所在,也可以说是诗人乐观向上自强奋斗的精神写照。细味全诗,洋溢的就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生命精神,使人感受到的是一首强者睥睨俗辈的抒情之歌。王安石的《伤仲永》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被誉为神童的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是“泯然众人矣”。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玉虽有美好的品质,但如果遇不到良工巧匠的精心雕琢,那就和瓦片、石块一样卑贱。玉犹如此,何况人乎?天赋再好的人,也要不断学习奋斗才能成才。如果凭恃天赋或其他因素,而不去拼搏奋斗,最后也只能一事无成。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教育学生抓住学习黄金时期努力奋斗的时候,不得不把眼光聚集到这些浸透了中华民族灵魂的古代文学作品中。

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是一篇影响无数仁人志士的作品,作品中提出的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孟子所要达到的理想高度,也成了中国社会思想道德境界最高标准之一。而在当今这个时代,舍生取义所涵盖的内容则变得更加宽泛。“生”不应该仅仅指我们宝贵的生命,更指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义”则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它所指的“道义”“仁义”“正义”等诸方面,几乎可以囊括我们为人处事的各个道德层面。

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至今。苏武被匈奴扣押后,匈奴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天雨雪,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他仍持着汉朝旄节,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从此,他成了我国历史上坚持气节,不惧生死,舍生取义的著名人物。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尾声,也是一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时代。而谭嗣同笑迎死亡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1898 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身体力行支持变法改革。不料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员。在康有为等人逃走之际,谭嗣同却坚定地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人为变法而流血,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与义的抉择。在民族大义与气节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敢于牺牲,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气节,受到人们的敬仰。在今天和平的环境中,我们虽不至于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精神内核。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义士、烈士那般感天动地,但却是不可低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平、正义、气节等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有所坚守。让学生从心中认同,舍生取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应将舍生取义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有了这样的文化浸润,学生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才能脚底有路,心中有光。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有助于培育他们良好的精神品质。作为新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我们应努力挖掘古代文学课程中所潜藏的传统文化自信元素,用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品格,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强大的内心,坚信其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文天祥古代文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正气文天祥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