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学引导的钢琴演奏教学研究
2021-11-27杜施然
杜施然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区青春家园A 栋,广东 深圳 518054)
引言:审美心理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审美主体基于音乐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对其内涵和精神要旨逐渐在感官、情感、艺术美感等中产生审美心理的体验。钢琴演奏教学离不开音乐审美心理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审美心理的把握和了解,调整钢琴演奏内容和教学形式,站在学生审美心理视角,优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魅力,体会音乐创作者的情感体悟。
一、音乐审美心理相关要素分析
(一)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和理解
音乐审美的过程就是审美主体调动神经系统、感官系统等,在音乐形式和内容的激发下,形成审美认知的过程,当审美主体通过直观地感悟和理解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判断时,往往会凭借以往对音乐的审美直觉和审美经验,对音乐形成固有的认知。学生会基于音乐记忆和固有认知,对音乐形成表象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时,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深层审美感知力,通过对音乐曲调风格、创作形式、作品深层内涵等讲解,让学生对审美对象有重新地理解。在钢琴演奏氛围的烘托下,演奏者通过乐谱,借助教学工具将音乐节奏、音色等元素结合起来,塑造完整的审美形象,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二)对音乐审美的想象和创造
审美想象需要建立在审美主体对音乐各个表象的理解,在这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的审美形象,这一形成过程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艺术境界等,经过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呈现,审美主体会逐渐上升到审美体验,对音乐形成一定的想象,通过再创造加深作品的感染力。但是通过钢琴演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基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基础掌握,对音乐形式和美感创造有一定的把控力,对作品的风格、情感的融入,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所以,教师要从培养方式上创新,从教学内容上进行重新规划,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感知和创造,运用音乐技术,使其对音乐演奏的节奏、音程,对音乐的旋律、和声等,有综合把握,建构完整的音乐表现结构,使其音乐内涵和情感不断交织展现出来。
二、审美心理引导下钢琴演奏教学的审美特征和心理表现
(一)音乐审美特征
钢琴演奏教学中的音乐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听觉特征。演奏中,审美主体首先是需要借助听觉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其中审美主体要调动自身对音乐的记忆,对音程、和弦进行有效的辨别,而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时,也需要对和弦的性质、色彩、功能等进行分辨和灵活运用,使学生在利用听觉感知时,对不同的和声和呈现的效果有整体的把握[1]。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责任更为重要,需要对音乐心理学有基础的掌握,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审美心理学理论知识基础,对钢琴演奏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有大体掌控,促使演奏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其二,旋律特征。音乐的表现形式离不开旋律的作用,通过演奏的力度和节奏的灵活变化,可以给演奏者和欣赏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其三,音乐风格特征。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着鲜明特色的音乐文化,因此,每一地区的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教师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通过对地域文化和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了解,借助钢琴多种音色体系,演绎各种音乐风格,这样可以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取向,拓展音乐审美的视野。
(二)音乐审美心理表现
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制约下的钢琴演奏教学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会有区别地选择曲目,对于自己喜欢的曲目会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但是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曲目就缺少了对演奏演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会造成钢琴演奏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所以,结合学生对演奏曲子区别对待练习的情况,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层面把握,找出根源所在,往往学生对于喜欢的曲子,演奏时会带来心灵上的享受和心情愉悦,练习过程中也会更加顺畅,表现出很强的审美能力,但对于不喜欢的曲子练习时会迫于教学任务和学习压力,只注重对音乐演奏技巧的练习,而审美需求和观念塑造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学生基于任务学习需求进行演奏的学习方式,也会逐渐剥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意识到钢琴演奏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能够从钢琴演奏中获得身心的满足和情感感悟。基于此,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学生的审美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练习新曲以及自己过往不感兴趣的曲目,促使二者融合,带动学生追求更深层意义的音乐审美层次[2]。
三、基于音乐审美心理下的钢琴演奏教学策略分析
(一)通过素材积累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观念
第一,教师可以搜集相关音乐素材,让学生立足于音乐史上不同时期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从不同钢琴演奏曲目中多听、多感受,以此在对音乐作品感受和理解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提升。以西方古典音乐来说,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诞生了很多著名音乐家的作品。比如巴赫、贝多芬等。教师可以从这些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切入,像贝多芬就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在他演奏的作品中,常以革命中的英雄人物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而且其风格、曲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价值。以贝多芬的《第二钢琴鸣奏曲》为例,这首曲目在结构上、力度上、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戏剧性艺术塑造上等多方面创造了学术研究价值,使其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贝多芬的《第二钢琴鸣奏曲》中深入体会和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加以提炼和运用到演奏练习中。
第二,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从生活中的人和事中,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善于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在这种常思常感受的思维模式下获得音乐审美的启发。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的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以及与钢琴演奏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部分,培养学生乐感,在兴趣的牵引下,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逐步将这种感悟形成音乐表达能力[3]。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借助钢琴演奏方式表达出来,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日常练习,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音乐审美观念,对音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教师想要从音乐审美心理学出发,提升钢琴演奏教学效果和质量,就需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学习相关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理论分析,对被研究的审美主体进行多层面观察,具体分析可以从如下层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一,教师通过钢琴演奏教学方式,观察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基本功的掌握和熟练度。学生钢琴演奏的基础是钢琴教学活动开展和深入学习必备的要素。学生只有夯实好钢琴演奏的基本功,才能通过基础音乐知识、演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才能从演奏过程中收获审美体验和提升艺术素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呈现出很大的审美心理问题,就是过度追求音乐演奏技巧,而忽视基础练习。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列举展现超过演奏技巧的曲目,让学生明白自身与成熟音乐演奏家的差距,以此从自身的薄弱项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加强练习。以《卡门主题变奏曲》为例,霍洛维茨在弹奏这部作品时,将钢琴作为竞技的工具,双手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对抗,此起彼伏的大跨度跳跃击键,让其为观众带来极致的愉悦体验。但是霍洛维茨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其扎实的基本功、专业技巧、音乐素养等都分不开,没有基础就想要勇攀音乐山峰,很容易受心理和基础技能的双重压力,无法取得良好和满意的成果。
第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音乐心理学理论内容研究可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会对演奏者、学习者带来心理和感官刺激,从而增强其演奏和学习的效果,丰富对音乐的感知力,加强音乐和情感之间的联系[4]。所以,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学习弹奏钢琴。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从学生情绪引导、练习时间安排、曲目选择三个层面,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稳定好演奏心态。首先,从情绪引导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新知与旧知以及演奏技能之间联系起来,保持训练过程中的有序性和计划性,让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练习步调,稳定应对,使其规避随意、被动、无计划性的烦恼和干扰;其次,科学安排练习时间,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保持学生练习精力与练习的成效相一致,不可以冒进的心态弹奏乐曲,防止学生在弹奏练习时因为身体肌肉使用过度和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下,影响其身体状态;最后,选择与自身基础相符合的练习曲目。每个曲目难度不同,不同学习阶段的练习者需要慢慢消化弹奏技巧和专业知识。而且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稳定心绪,勤加练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
结语:综合分析,站在音乐审美心理学分析视角,探讨学生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表现,根据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演奏心态和情绪,教师通过学习和掌握音乐审美心理理论知识、学习环境的优化等,科学调控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