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化学法处理杀菌剂废水的技术

2021-11-27陈志冉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31期
关键词:噻唑电流密度杀菌剂

陈志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在现有的水污染防止技术体系中,比较常用的杀菌剂废水处理技术有微电解法、电化学法、电渗析发等若干种。其中,电化学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不产生二次污染、污染物降解彻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药废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等高浓度、高毒性废水的处理中。当然,在应用电化学法处理杀菌剂废水时,也偶尔出现处理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分析影响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而加以控制对进一步提升电化学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有积极帮助。

1 电化学法处理杀菌剂废水的实验

1.1 实验准备

本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有电化学反应器、直流稳压电源、恒温磁力搅拌器等。所用实验药品有异噻唑啉酮、NaSO4、HCl、NaOH 等。

以某生产工业杀菌剂的化工企业作为实验样品的采集点,对其排放的生产废水进行随机取样,得到样品15 份,每份50ml。使用紫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废水中异噻唑啉酮的浓度在184-206mg/L 之间,pH 值在4.2-6.1 之间,各类污染物的具体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杀菌剂废水样品的检测结果(mg/L)

研究表明,异噻唑啉酮的产品组成上,CMI 含量在10.6-11.8%,MI 的含量在3.0-4.2%,另外还有硝酸镁、氯化镁等。异噻唑啉酮的去除率(η)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式(1)中,C 为反应时间为t 时异噻唑啉酮的浓度,C0反应开始前异噻唑啉酮浓度,单位均为mg/L。

1.2 电化学氧化异噻唑啉酮的实验

采用静态实验的方式,分析电流密度、氧化时间与废水中异噻唑啉酮讲解效果的关系。该实验中,选取TiSnO2+SbO3/PbO2电极作为阳极,另外选择一块完好的不锈钢作为阴极。结合实验内容自制电化学工作台。选择一个容积为200ml 的烧杯,向其中加入含有异噻唑啉酮的杀菌剂废水。采用变量控制法,依次选取氧化时间、pH 值、电流密度作为单一变量,探究在不同条件下杀菌剂废水中异噻唑啉酮讲解效果。

2 电化学氧化异噻唑啉酮的影响因素

2.1 氧化时间

为降低实验数据处理难度,选择一份杀菌剂废水,在检测其中异噻唑啉酮浓度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清水稀释或者加入异噻唑啉酮药剂的方式,调制得到浓度恒定为200mg/L 的实验溶液。同时,结合之前测量所得的废水样品pH 值,选择加入NaSO4进行pH 值调节,使其恒定为6。将实验仪器的电流密度设定为20mA/cm2。然后通电运行电化学反应器。杀菌剂废水样品中异噻唑啉酮去除率(η)随着反映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1 所示。

结合图1 可以发现,在电化学反应器运行之后,从第30min开始检测到废水中异噻唑啉酮的浓度开始降低,此时η 的初始值为47%。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在30-90min 之间,η 的变化较为明显,在第90min 时达到了90%。之后由于废水中异噻唑啉酮的浓度已经较低,因此继续进行电化学处理,η 的去除率变化量开始减小,从氧化时间第90-180min 之间,η 的去除率上升至98%。总体来看,使用电化学法处理杀菌剂废水,对于废水中异噻唑啉酮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另外,图1 中也给出了废水中CODcr 去除率与氧化时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在氧化处理180min 后,去除率达到了44%。从经济性考虑,基于电化学法去除废水中异噻唑啉酮,最佳时间控制在90min 为宜。

图1 异噻唑啉酮去除率与氧化时间的关系图

2.2 溶液的pH

实验设备及条件与2.1 实验基本保持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变量的调整,即将电化学氧化时间固定在90min,而将溶液pH调节为多个等级,以此来探究杀菌剂废水不同pH 值对于电化学法处理异噻唑啉酮效果的影响。选取同一份废水样品,将其等分成6 份,向其中添加HCl 或NaOH,获得pH=1,3,5,7,9,11的6 份实验溶液。分别加入到电化学反应器中,得到溶液中异噻唑啉酮去除率(η)与pH 值的关系曲线,如图2 所示。

图2 异噻唑啉酮去除率与溶液pH 的关系图

结合图2 可以发现,溶液pH 值也是影响杀菌剂废水中异噻唑啉酮去除率的一个因素,但是pH 值的改变对η 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在pH 值<7 的情况下,随着酸性的减弱,η 的值也随之降低。说明当溶液的酸性减弱,使用电化学法处理杀菌剂废水中的异噻唑啉酮,效果也有所减弱。分析其原因,酸性较强环境下,O2在阴极处更容易还原进而得到H2O2,导致溶液中[OH]自由基浓度上升,因而异噻唑啉酮的去除率较高。反之,酸性逐渐减弱,则O2的还原难度随之增加,由此也使得η 值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在pH 值在7-11 之间是,随着溶液碱性增强,η值增加。但是当pH>11 时,由于阳极析出氧的量增加,对溶液中[OH]自由基产生了抑制作用,由此导致η 值降低。另外,图2也给出了溶液中CODcr 与pH 的关系曲线,可以发现随着pH值的增大,溶液中CODcr 的去除率缓慢降低。在pH=1 时,CODcr 的η 值为38%;在pH=11 时,CODcr 的η 值为22%。理论上来说,基于电化学法去除废水中异噻唑啉酮,最佳pH 为5-7。但是考虑到杀菌剂废水本身的pH 在4.2-6.1 之间,基于经济性考虑,实际pH 选择为6。

2.3 电流密度

实验设备及条件与2.1 实验基本保持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变量的调整,即将pH 恒定为6,氧化反应时间恒定为90min,改变电化学反应器的电流密度,使其在0-20mA/cm2之间变化,以此来探究电流密度对杀菌剂废水中异噻唑啉酮去除率的影响。在实验中,将电流密度的调整档位分别设定为2.5 mA/cm2、5.0 mA/cm2、10.0 mA/cm2、15.0 mA/cm2和20.0 mA/cm2。随着电流密度增加,异噻唑啉酮去除率的变化曲线如图3 所示。

图3 异噻唑啉酮去除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图

结合图3 可以发现,在电流密度小于5 mA/cm2时,该值的变化对η 几乎没有影响。而电流密度从5 mA/cm2增加到20 mA/cm2时,随着该值的增加,η 值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从5 mA/cm2时的53%,增加到205 mA/cm2时的84%。其中,电流密度到达15mA/cm2之前,η 的斜率更大,说明电流密度对异噻唑啉酮去除率的影响更加明显;电流密度超过15 mA/cm2后,对异噻唑啉酮去除率的影响减弱。另外,图3 也给出了电流密度变化对溶液中CODcr 去除率的影响,随着电流密度增加,去除率缓慢上升。综合处理时间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实际电流密度设定为15 mA/cm2。

3 结论

工业上生产杀菌剂时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异噻唑啉酮、CODcr 等多种有害物质。为做到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必须要借助于相应的技术手段降低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本文介绍的电化学法处理杀菌剂废水技术,通过调节电化学反应器的电流密度为15mA/cm2,将废水的pH 值调制6,持续氧化反应90min,可以实现废水中异噻唑啉酮去除率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噻唑电流密度杀菌剂
关于唑类骨架构建的进展研究
考虑电化学极化的铅酸电池电流密度分布的数值分析
木霉和杀菌剂联用对橡胶榕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
1-MCP复合杀菌剂处理对“金红宝”甜瓜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化学药剂防控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与应用
三种药剂防控蔬菜根结线虫病试验分析
电化学刻蚀InP过程中电流密度对刻蚀深度的影响
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
电极生物膜法应用于污水脱氮环节的试验研究①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