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自然歌唱理念的融入探讨
2021-11-27刘盛楠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刘盛楠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担负着培养更多音乐人才、传承声乐艺术传统文化等重要责任,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影响下,传统教学模式俨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教师还需提高对声乐教学实践中学生二度创作的自然歌唱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开放性与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与内化创作,放大自身的演唱表现风格与特色,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现状
民族声乐表演属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抽象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观众快速地带入情境氛围中,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民族声乐的有效传播与弘扬。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目的是传承传统文化与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但实际上,在大部分的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中,相较于学生二度创作的自然歌唱能力培养,教师更注重共性声音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体系内,表演流畅度与声音基本功的考查标准占有较大比重,这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出现偏差,对自然歌唱理念的融入与其作用、价值的发挥有所忽视。
自然歌唱理念在我国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融入,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其作用价值的挖掘与开发相对浅显。尤其是在扩招与素质教育等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强度增大,面对烦琐的教学任务与声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学生在枯燥与沉闷的教学氛围中,难以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1]。高校声乐专业课程,相较于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讲解,更重视地域音乐素材的教学;相较于传统民族曲目,更重视新编曲目;相较于自然演唱个性培养,更注重学生歌唱技能的考核;相较于体态语言,更注重声音的刻意追求,难以促使学生自然表达。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选择学生熟悉与典型的地方民族音乐作品,忽视了对地域风格明显的作品与声音进行特色考究,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改革。
二、自然歌唱理念概述
影响歌唱效果的因素较多,学生只有做到情感与气息及歌唱技巧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歌唱的自然性。相较于刻意炫技的演唱者,演唱呈自然状态的表演者往往更受观众的喜爱。自然放松也是民族声乐演唱训练阶段一直被强调的,但这种自然的状态学生通常难以达到,其原因在于学生难以找到专业与自然的契合点,虽然实现了本能与训练的自然,但难以找到升华自然的感受,从而无法达到自然歌唱的境界,这也是学生停止不前的重要原因。
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丰富,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深厚,演唱者唯有在自然演唱状态下,才能充分诠释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主题内涵,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从而增强演唱表现力与感染力。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自然歌唱的状态,教师需加强情境创设,通过因材施教与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演唱中的个性与共性,如此才能让学生逐渐呈现放松自然的状态,实现学习能力持续提高[2]。自然演唱境界的到达,需要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与实践,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应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技能,最终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与创作等专业素养。不同学生的音色与潜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夯实学生发声基础的同时,教师应通过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突显学生演唱表现风格和特色,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三、自然歌唱理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感统一
歌唱是指表演者对作品主题内涵与思想情感的呈现及表达,但作品情感与自我情感的统一是提升演唱表现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不同类型作品的情感演绎要求也存在差异,需要表演者拥有多样化的情感与到位的理解。但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限制学生的情感与思想转化,导致学生自我发挥空间受限,难以实现自我情感与作品情感的统一,无法做到自然与到位地演绎作品。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引入自然歌唱理念,利于学生情感激发与演唱中的真情流露。这样,学生也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歌唱表露出真情实感,进而不断提高作品演绎水平与声乐素质[3]。
(二)二次创造实践
每位歌唱者对相同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效果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歌唱者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与设计。学生的音色等声乐素质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其可以通过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改造旋律与节奏等要素,使其更贴合自己的声乐演唱习惯与风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二度创作能力的提高,也避免了演唱的机械性与趋同性等问题。由此可见,引入自然歌唱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独立创作能力等声乐素质的强化,满足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还有利于实现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
(三)调整演唱状态
自然歌唱强调去伪存真,使学生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演唱,没有束缚的演唱状态也是声乐表演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无约束的状态下,能够最自然地发声,可降低声乐学习与训练的难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在最佳的演唱状态中,达到最理想的表演效果。
四、自然歌唱理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融入课程体系
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改变,学校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及内容等方面也应当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作品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推动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学校应处理好流行与经典、多元化与民族化、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关系,确保歌唱艺术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更具时代特征。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注重传统与创新的整合,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对其他风格独特的声乐作品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等特征明显,但当前的专业课俨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校应优化课程体系,设立相关课程。拓展课程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及结构等相关知识,还能够夯实学生自然歌唱的艺术表现基础。同时,教师也应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创新,多引入团体或个体案例,使学生从传统学习观念与态度中脱离出来;多开展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接触各种民族音乐作品,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4]。
(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大部分针对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教学评价,通常只注重对学生的演唱流畅度与发声基础等方面能力的考查评价,评价方法与自然演唱理念存在较大矛盾。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点评理念与模式的创新,考查内容应具备整体性与多元化,涉及声乐表演与自然歌唱声乐作品及声乐作品演唱等方面,给学生更多展示与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声乐表演与实践的胆量,提高学生声乐艺术水平。在评价方面,相对于结果性评价,教师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点滴进步,并给予针对性与个体化指导,以实现因材施教,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性与引导性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然歌唱的经验与方法等,让学生发现自身与对方的发光点,在互相帮助中实现优势互补与取长补短。
(三)发挥教师示范榜样作用
教师是学生从教材上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师示范榜样作用的发挥,关系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全面施行自然歌唱理念的教学背景下,教师更应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摸索性地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自身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相较于传授民族声乐各类声乐知识,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多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尤其是在声乐演唱指导方面,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自然歌唱理念,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自然歌唱的技巧,给予学生更为别致的学习感受与演唱体验,以实现理论知识吸收内化与学以致用及触类旁通,确保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结语
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引入自然歌唱理念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加速声乐教学的改革步伐。但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较多,包括课程体系、教师职业素养及教学评价模式等,这是声乐演唱教学改革的重点,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