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美声化的演唱风格探析
2021-11-27董鹏
董 鹏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艺术歌曲”源于19 世纪的德奥,是与歌剧和民歌完全不一样的艺术体裁,因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很快便在欧洲各国流传开来,至今仍方兴未艾。其主要特点有:文学性高;室内乐;采用钢琴伴奏;大多数是独唱,只有极少数的重唱;采用了美声唱法。诗歌本就具有意蕴美和音乐美的特点,欣赏艺术歌曲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音乐审美水平[1]。
20 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频繁交流,艺术歌曲被引入中国。最初的艺术歌曲创作只是简单地模仿西方,从1920 年开始,中国的音乐家们先后创作了《大江东去》《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蝶恋花·答李淑一》《爱人送我向日葵》《我爱这土地》《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等许多经典的民族化艺术歌曲。同时也涌现了斯义桂、周小燕、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等艺术歌曲歌唱家。他们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
1 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艺术歌曲引入中国后,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可分为20 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1949-1979 年特殊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从题材上大体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艺术歌曲和古诗词、新诗歌结合,极具文学性,如《满江红》《正气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等;一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如《松花江上》《抗敌歌》《祖国慈祥的母亲》《奉献给亲爱的祖国》等;再一种是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如《湘江浪》等等。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旋律上将民族音乐元素和五声调式加以运用,同时借鉴传统戏曲元素,使艺术歌曲充满了民族特色,如《渔光曲》《小鸟飞来了》。另外在声乐表现上,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艺术歌曲更加符合汉语的发音特点。所以,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主要就是民族化和反映时代特征。
1.1 题材的民族化
1.1.1 古诗词成为歌词的首选
我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取自于苏东坡的古词经典《大江东去》。中国古诗词本身就具有特殊的韵律美、文学价值、针砭时弊、爱国爱民的现实意义,成为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例如表达了忧国忧民、反抗侵略者的艺术歌曲《满江红》《正气歌》等等,都表达了深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3]。
中国艺术歌曲大都紧跟时代发展、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例如支持五四运动、反对侵略者、支持民族解放、歌颂祖国等等。这些优秀作品通俗易懂又情深意切地表达了对腐朽制度的憎恶、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例如《热血歌》《勇士骨》《我爱这土地》等等。
1.1.3 选取民歌民谣为题材
民歌民谣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区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等,表达内容丰富,极具地域色彩和民族性。传统的民歌民谣配合美声唱法和钢琴伴奏之后,焕发了新的生命、拓展了发展空间。例如《湘江浪》《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
1.2 旋律的民族化
1.2.1 民歌音乐素材以及五声音阶的运用
民歌及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中加入了民族音乐元素,借鉴其中的节奏、曲调、和声、力度,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既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也使艺术歌曲能够更快的被国人理解和接受。例如《大江东去》借鉴了昆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借鉴了维吾尔族民歌旋律等等。
1.2.2 戏曲元素的运用
中国有300 多种戏曲形式,部分艺术歌曲借鉴了戏曲的唱法、唱腔和音调,使得艺术歌曲表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京剧、豫剧、川剧等都作为音乐素材被广泛地借鉴过。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等等。
1.3 艺术歌曲唱法的民族化
艺术歌曲最初与欧洲艺术歌曲一样采用了美声唱法,而且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能适合艺术歌曲。但在演唱实践中发现汉字发音不完全适合美声唱法,有些歌词会吐字不清,发音不准。所以艺术歌曲需要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才能把艺术歌曲的魅力完全表现出来。
他的手机还装了定制的“粮圈儿”APP,实时查看粮价和存粮价值。“寻找合适的机会,可以卖更好的价钱。”刘涛说。
1.4 艺术歌曲创作的时代特征
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艺术家们在用音乐、用歌曲来记录历史,尤其是民间音乐可能比史书更真实地记录历史真相,比如抗战日期的艺术歌曲《故乡》《松花江上》等等。而新时代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多的是反映了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成果和感谢党的真挚之情,比如《我爱这土地》《党的颂歌》等等。
2 中国艺术歌曲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因演唱歌剧而盛行,歌剧中存在着多种音乐形式,最初的演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歌剧所需。意大利的歌剧界在反复验证了多种唱法后,选中了美声唱法来进行演唱,这种尝试随后大获成功,在众人的赞誉和惊叹声中很快地受到欧陆各国的欣赏和追捧。到了19 世纪,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演唱风格,并从欧洲传播到全世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人用欧洲正统的美声唱法演唱了大批的中外歌曲,使得美声唱法逐渐得到大众的喜爱。蔡元培和萧友梅两位中国近现代文化界的泰斗人物于1927 年筹建了国立音乐院,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声乐歌唱家,美声唱法从这里被广泛传播出去。当初为中国美声唱法启蒙起到巨大作用的有周淑安(1894—1974)、苏石林(1897—1978)、应尚能(1902—1973)等等。从此以后美声唱法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美声唱法歌唱家也逐渐享誉世界,比如梁宁、迪里拜尔、戴玉强、廖昌永等等。
2.1 中国诗词与美声唱法的结合
演唱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每首诗词的韵味与意境是不一样的,需要的演唱技术也不尽相同。演唱时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声方式,根据作品的不同去变化音量以及摒弃固定的演唱模式。美声唱法能够表现出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独特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中国诗词与美声唱法的结合不仅是唱法的融合,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2.2 不同声部的演绎
不同声部的艺术特征是不同的,在演唱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时,选择不同的声部进行演唱会对演唱的质量产生不同影响。同时要注意诗词作品的音韵、寓意以及格律,避免对语意的理解错误。演唱时应该灵活地使用古诗词歌曲的规范,切不可将词句唱得太过用力、太过宽宏,应该根据咬字进行适当的变化,没必要墨守成规、照本宣科。
2.3 戏曲风格作品
戏曲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时要注意其“上口音”,以保证演唱时独特的戏曲风格。
2.4 强化发声、音调训练
能够讲标准的普通话,是美声演唱最基本的要求,要准确地对每个词、每个音节进行训练才能确保演唱的过程中完美地、准确地表达。“四呼”“五音”“十三撤”能够训练演唱者的声调。另外,平稳的气息才能确保完美的发声,所以美声唱法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来增强对气息的掌控和加强气息的训练。
3 中国艺术歌曲中运用美声演唱作品探析
美声唱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声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声乐的发展。艺术歌曲《问云儿》是一首把中西音乐文化完美融合的歌曲样本,是中国当代艺术歌曲之中的经典佳作。以下将对其演唱作以分析。
3.1 创作背景
《问云儿》(徐景新曲、琼瑶词)表达的是热恋的情人之间的思恋,采用拟人手法对天空中的白云发问,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年轻恋人间的小儿女情态。旋律线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加以欧式大跳和花腔,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创作模式[3]。
3.2 演唱分析
《问云儿》采用三段式结构,G 羽七声调式,2/4和4/4 混合拍子。
开头的引子是三个连续的大跳,从弱到强再到弱。表达的是宁静的气氛,所以演唱要适当地放松。“啊”“呜”的咬字要保证字母元音的圆润度和位置。
A 段中四句“问云儿……”最需要注意的音是“问”归韵在“EN”上,但是演唱中字头“W”归韵到“N”上。四组排比需要气息稳定地唱出诉说感。
B 段“在你翻山越岭的时候,可曾经过我思念的地方”要唱出一种急切感,然后在“啊,告诉他”的时候达到高潮,除了气息的支撑,在高音处咬“告”这个字,这个字接在“啊”的后面需要咬得非常圆润,要归韵“ao”,三句“告诉他”时,需要越来越弱。
C 段音域在中声区的位置,诉说感要加强、要突出每一个字的字头,还要注意从一句完整的“唯有她停留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再到第三乐句只有“天堂”,要越来越弱。
尾声和引子首尾呼应。但是尾声有两处跳音的旋律,要唱得空灵,保持高位置,最后一句“啊”可以说是对全曲强弱的一个总结。
这首歌没有太高的音,但强弱起伏比较多,要注意气息的控制以及高声区的咬字。可见,只有科学的发声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主人公内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及美好纯真的爱情。
4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和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都适合使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中国向西方音乐界学习美声唱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演唱理论、技巧和经验,更是双方音乐文化的一次交流。美声唱法引入后逐渐地开始民族化,在保留西方美声唱法的基本特点及优点之外,和本民族的语言、风格和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并通过一代代的音乐人不断地深入探索,使之日趋完善。民族化的美声唱法与华美壮丽的诗词歌赋完美结合的中国艺术歌曲,满足了当前高速发展的音乐市场以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让更多的国人欣赏和喜爱,并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