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森林火灾扑救的几点思考
2021-11-27刘政
刘政
(内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四川内江 641000)
1.森林火灾的危害性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将会烧毁林地资源、危害野生动物、引起水土流失、污染水质和空气,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国外情况看,2009年2月7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的山火灾害,共造成210人死亡,燃烧总面积达41万公顷,近100万头牲畜和野生动物死亡;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丛林大火肆虐,该起火灾持续燃烧了近4个月,造成至少33人死亡,超10亿动物死亡,过火面积约1170万公顷。从国内情况看,2019年凉山木里“3•30”森林火灾造成31人遇难;2020年凉山西昌“3•30”森林火灾造成19人遇难。
2.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1)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的生产用火、非生产性用火、工程建设用火等引发火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用火点多、面广,潜伏着引发森林火灾的危险广为存在,加之林农交错,林区施工、林副业生产和无规律性的用火,增大了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2)自然因素。主要受天气气候的变化、复杂的地形地貌、可燃物的堆积、雷击、火山爆发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湿度、风等因素对森林火灾的发展与发生起到重要作用。四川地貌有山地、高原、草原、丘陵、平原,地势高差很大,山高坡陡,谷深林密,其中山地、高原和丘陵越占全省面积的97.46%,最高点与最低点间高差近7300m,部分地区更是形成了干热河谷地形,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枯枝落叶,日复一日的积累,可燃物堆积,增大了火灾荷载,加之天气变化,容易引发自燃。
3.森林火灾扑救面临的困难和短板
3.1 森林火灾扑救具有不可控性
四川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气候垂直变化大、区域间差异显著。特别是在森林防火季,季风、山风、谷风等交织在一起,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会因为风力和风向变化的原因四处扩散,加之与林下堆积可燃物分解腐烂产生大量气体混合,有发生爆燃的可能,增大了火灾扑救的不可预见性。同时由于林下可燃物堆积层较厚,隐藏在堆积层下的着火点无法被一一找到、灭火剂对着火点也不能一一覆盖,导致在火灾扑灭后容易出现复燃[1]。
3.2 部分地区火灾扑救难以展开
主要是复杂的地形地貌增大了森林火灾扑救的难度,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无道路直达的山林间,有的更是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限制了车辆和大型设备的到场处置,往往需要灭火队员背负灭火机具徒步1h~2h,更有甚者需要徒步5h~6h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赶到现场扑救,延误了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机,同时对灭火人员的体能是重大考验。直升机等空中灭火机具,也因地形地貌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作业难度,有的甚至无法开展作业。
3.3 应急机制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国家机构改革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应急委员会,下设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优化、统筹应急能力建设,着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但由于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属于新成立的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单位涵盖公安、自然资源规划、消防救援、应急管理等30余个部门,当前在部分工作上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譬如在组织体系、指挥体制建设上,在各方力量的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上,还有待加强和完善,还需要时间的磨合和实践的检验[2]。
3.4 森林扑火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在国务院督导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后,四川省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推动全省各地配齐建强了地方专业和乡镇半专业队伍,修建了一批防火通道、隔离带、消防水池等森林火灾扑救的急需、紧要装备,强化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但部分地区的乡镇半专业扑火队伍,虽配备了消防车、消防水泵等车辆装备器材,但在人员会操作、会使用、快速形成战斗力方面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专业扑火队伍的建设上,虽按照督导组要求和国家相关标准建立了专业扑火队伍,但在扑火机具、高精尖装备等装备配备上还较为欠缺,无人机飞手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待加强。
4.加强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的几点建议
4.1 树立两个至上理想,构建完备应对体系
坚持政治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森林火灾扑救,应当组建以党委政府牵头、相关行业部门联动、多方力量参与的应急处置体系。从凉山木里、西昌等火灾扑救中足以证明,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是保证扑火救灾工作做到科学、有力、有序和安全、有效的关键所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是成功处置的必要保证。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实战化运行各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分级、分类制定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从应急机制、应急响应、应急程序、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应急善后等方面,建立科学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体系,切实提高扑救森林火灾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3]。
4.2 夯实森林扑火基础,提升大灾应对能力
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为契机,制定各类救援力量装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调整优化新增防火通道、隔离带、消防水池等防灭火基础设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完善森林火情监测即报系统,建好各级森林火灾扑救物资储备库,组建森林火灾扑救专家人才库,合理布防救援力量;进一步建强建实专业力量,分年度制定高山峡谷等高精尖装备配备、人才培养计划,打造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反应快速、作风顽强、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专业扑火队伍;高效统筹国家队、专业队、乡镇半专业队及地方各类森林火灾扑救力量,明确力量响应与调度等级,推动建立“属地快速响应、多地赓即增援”的森林火灾扑救大格局。
4.3 加强联动联勤联训,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各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火灾形势,组织开展救援力量、装备等摸排、清查,切实掌握本地、本区域森林火灾扑救专业力量和装备,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常态化组织森林火灾扑救专业、半专业等队伍,开展理论学习、训练和演练,研究技战术,尤其是组织开展高山峡谷森林火灾扑救的难题攻关。每年,尤其是在森林高火险期,组织开展符合本地森林火灾形势联合演练,组织专家人才协助指挥、行业部门联动、扑救队伍参与的联合实战演练,检验应急响应、专业处置、协同配合、专家会商、指挥决策、物资保障等各个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切实提升森林火灾扑救联合作战能力。
4.4 加强战时灾情研判,采取科学扑救方式
在森林火灾发生后,运用无人机、直升机、事发地的干部群众,反馈第一手信息。在火灾现场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对火情灾情的研判,现场指挥部要反复确认,抓住最佳时段、选择最佳地段,下达处置命令,力争做到打早、打小、打了。要科学选择火灾扑救方式,一般可采取冷却、隔离、窒息三种办法。冷却法是通过在燃烧的可燃物上洒水、化学药剂或湿土来降低热量,使火熄灭。隔离法是通过开设防火线(带)等措施进行阻隔,使火与可燃物分离。窒息法是采用机具扑打、用土覆盖等手段隔绝空气使火熄灭。同时要确保扑火人员的打火安全,严格执行“三先四不打”要求,即火情不明先侦察、气象不利先等待、地形不利先规避,未经训练的非专业人员不打火、高温大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不打火、可视度差的夜间等不利时段不打火、悬崖陡坡沟深谷窄等不利地形不打火,坚决杜绝因处置森林火灾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5.结语
做好森林火灾扑救是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强化森林火灾扑救制度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保障、有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高效应对处置灾害事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