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技巧融入钢琴演奏的中国化解读及运用
2021-11-27董晨阳浙江音乐学院
□董晨阳 浙江音乐学院
亚历山大技巧由澳大利亚人费德里克·麦特里亚斯·亚历山大创造,强调意识对动作的控制和干预,让人们可以感知肢体在运动中的状态,并通过意识不断引导其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身心合一。该技巧推出后,迅速被应用于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领域,它在缓解心理紧张、肢体疲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钢琴领域,亚历山大技巧可以增强演奏者肢体反应能力和感知能力,有效避免身体损伤,使演奏者通过意识和动作的配合达到人琴合一的状态,让众多钢琴学习者受益匪浅[1]。
一、亚历山大技巧融入钢琴演奏的中国化解读
(一)亚历山大技巧身心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观
亚历山大技巧提出了以“能量为核心”的身心统一理论,最终目标是达到体态、心态和乐态的完美融合,即演奏者在能量的驱动下身体自然放松,用内心控制自己的动作,达到理想的、符合内心标准的音色效果。对于身心统一状态的核心——“能量”,亚历山大技巧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而是称其为“暗默知识”,难以进行量化和定义,只能靠演奏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体悟,或是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引导。其实从传统文化语境下进行考量,能量是“气”之所在,亚历山大技巧的身心统一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内涵十分丰富。仅就其最浅显的含义而言,对应到钢琴演奏中,就是演奏者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让内心意识和肢体行为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奏出虚实相生、空灵飞动的音色,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在钢琴演奏中,贯穿整个过程的正是“气”,演奏者可以通过“气”来调整乐曲的节奏,获得强而不响、柔而不屈的音色效果。可见,亚历山大技巧身心统一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二)亚历山大技巧实践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
亚历山大技巧在具体的钢琴演奏中,对演奏者提出了诸多明确要求。首先,其提倡自我审视与革新,通过对自我的长期观察,不断反思和完善;其次,要求演奏者积极面对现实困难,查找原因并克服。亚历山大技巧认为,所有演奏者都会出现紧张的问题,逃避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只有勇于面对并不断丰富个人的实践经历,才能有效避免紧张。再次,亚历山大技巧强调演奏者对个人的严格要求。如演奏者不能从事剧烈运动,以免造成肢体损伤,影响演奏效果。最后,亚历山大技巧强调“适当抑制”,即演奏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刻意放慢速度或停顿,这是一种“建设性休息”,再次投入学习时则会充满力量。以上诸多针对钢琴演奏实践的主张,其实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中有所映射,其提倡的自我审视与革新,与“自省吾身,知错改过”的省思文化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通过自查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亚历山大技巧鼓励演奏者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对应《论语》中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其强调的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应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慎独”,即在独处时不仅要克服恐惧和孤独,还要严于律己,这是自我完善的必要过程。其阐释的“适当抑制”和“建设性休息”,其实就是老子的“以退为进”,看似是一种后退,其实通过积极地调整,实现退一进二。
(三)亚历山大技巧形体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观
形体论是亚历山大技巧的基础,其在形态上对钢琴演奏者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首先,演奏者应该建立仪式感和敬畏之心,演奏时要严格遵照不同环境的礼仪要求,从着装到动作都要与环境相契合。其次,演奏者应尽量采用“外凸式”的演奏姿势。这是一种尽量减少脊椎生理曲度,让身体自然舒展的状态,像是要拥抱别人的感觉。再次,亚历山大技巧强调钢琴演奏对个人修养的提升。其认为演奏者的动作其实是修养的外化,演奏者应提前对动作进行设计,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亚历山大技巧在形体方面的一系列主张,与中国的礼乐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从“礼”来看,在孔子看来,音乐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这与亚历山大技巧强调的“演奏者要重视仪表,要对钢琴艺术有敬畏之心”是一致的。其次,从“乐”来看,中国重要的古代音乐典籍《乐记》中曾提出了“礼乐相合”的主张。其中“礼”是要遵守的秩序,“乐”是情感表达的载体,“礼”既不能“过制”,也不能“过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这与亚历山大技巧中提倡采用“外凸式”演奏姿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是相通的。
二、亚历山大钢琴演奏技巧中国化运用
(一)对演奏状态的科学分析
亚历山大技巧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并揭示了思想和身体的紧密关系,演奏者在充分认知自身形态条件的基础上,用意识支配动作,达到心目中理想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开发出了“身体感官地图”,详细阐明了身体部位和器官会对动作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这一点是中国钢琴演奏者较少关注的领域。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此有着明确论述。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把五音与人的五脏和五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脏,五脏配五行,五行配五志。可见,意识和动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演奏者自认为得体、舒适的演奏状态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状态,即亚历山大技巧中提出的“身心的惰性”。状态正确、科学标准不在于演奏者的感觉,而是在于演奏能量的来源是否正确,能量传递是否通达。做到了这一点,演奏者自然也会感到舒适自然。在树立这种演奏思维后,演奏者在演奏实践中还要持续思考,让自己的知觉越来越敏锐和准确,在这种状态下的演奏效果才会更加细腻,更加具有个性化风格。
(二)对演奏过程的全程把握
亚历山大技巧强调的心理、身体和音色的完美融合,其实是一种对演奏目标的追求。对此,演奏者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对这个目标进行解读和阶段性细分。心、身、乐的积极调整和有机统一,其实就是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忘适之适的过程。由适而乐是指在钢琴演奏前演奏者自然、放松的情绪和状态。适人之乐即亚历山大技巧中强调的自我探索能力。演奏者要思考和尝试怎样才能呈现出最理想的演奏效果。其中包含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对现场演出环境是否熟悉、有可能出现哪些突发问题等。自适之适代表着和谐、通畅的演奏状态。对此,亚历山大技巧提出了两种通道。一是音符通道,即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连接与发展。要求音符之间要像小溪流水一样自然,轻重疾徐尽在演奏者的把握。二是身体通道,演奏者的身体各部位都要处于积极的响应状态,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组成一个整体。打通了以上两个通道,演奏便成为一个自然的情感抒发过程。忘适之适对应的是亚历山大技巧中音乐自由精神的传达和人的自主权的彰显,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演奏者全身心投入演奏中时,便会忘掉自己是谁。自己是作曲家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演奏者一时也难以分辨。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体验,正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最高层次——意境。
(三)对演奏效果的正确认识
亚历山大技巧中提到的“抑制论”和“建设性休息”,其实是对演奏者心态的建议。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调整心态,以退为进。对此,演奏者要结合亚历山大技巧的要求,从传统文化中的“无色无相、远离执念”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演奏者要通过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果断放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无法之法”。钢琴演奏对演奏者的文化修养、演奏技术、音乐素质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演奏者可以通过积极的训练实现某种目标,但是当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时,也要主动放弃。这并非退缩,而是对自身能力合理评估后的明智选择。其次,演奏者要主动缓解练习中的焦虑心理。很多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会出现焦躁情绪,并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弹错?为什么练习了这么久速度还是上不去?对此,一方面,演奏者要认识到任何高质量的演奏效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必须经过一个长期、曲折和反复的过程,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只会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演奏者要将亚历山大技巧中的“人琴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无杂念”相结合。演奏者之所以出现焦虑,是因为在演奏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心手不一,身体各个部位没有形成有机配合。演奏者要心无杂念,全神贯注于音乐本身,而不是仅依靠理性分析和逻辑记忆来演奏,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于整个演奏的投入,也尽可能地减轻了焦虑情绪[2]。
结语
综上所述,演奏者运用亚历山大技巧进行钢琴演奏之所以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进行审视和思考,使运用变成了简单的模仿,自然难有成效。因此,演奏者要主动思考亚历山大技巧和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对其进行民族化的诠释和探索,使其真正符合中国钢琴演奏者的思维方式、身体特点和审美追求,从而使该技巧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地展现和发挥,这也是对该技巧的扩展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