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1-11-27王艳娇
王艳娇
(乾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吉林 乾安 131400)
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广泛发展,并影响国家教育形态。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影响着教育文化。在新技术、新业态的环境下,业界对职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优质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职业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因为有国家政策的辅助,难以把握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动向,进而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师生接受的发展局面。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未被重视,未纳入职业院校核心发展战略,导致无科学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进行辅助,使得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难以实现跨越式和实质性的发展[1]。
(二)培养体系不健全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是教师能力发展的助推器。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提升较忽视。虽然在改革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着力聘请新型人才,弥补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缺口,但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新的缺口。职业院校虽然依托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对教师的信息化理论及实践进行培养,但由于培训体系不健全,导致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发展在瓶颈无法自拔。
(三)教学资源分享平台不完善
职业院校进行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是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政策、学校制度、教师培训等方面不完善的背景下,无法全面实施。再者,职业院校深层次的、高效率的、全方位的信息化资源分享平台的建设不完善,导致教师无法依托有效平台进行前瞻性的交流,进而使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建设始终处于低层次的环境中[2]。
二、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构建原则
(一)标准与个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职业教育的实践是师生依托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的实施,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职业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其信息化教学具备一定的专业特点,同时能依托线上平台、智能教学系统等进行仿真学习,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标准与个性统一,目的是依托阶梯式的师资队伍,使所有教师在专业发展和知识构建上按照一定规律发展。
(二)实际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不同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背景不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时,要衡量不同职业院校的特点和教师水平,目的是使区域内所有职业院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都有所提升。在科技发展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势而出,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也指出,职业教育要依托几个关键挑战,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要依托实际性和实效性进行建设,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广大职业教育教师掌握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在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学校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时要依托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统一的原则进行,目的是使基本信息能力和创新信息能力综合发展。教师要掌握信息化能力后,能依托所教学科进行具体应用,目的是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使职业教育更高效。
三、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依托制度实现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统筹发展
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发展,关系到政府、教育事业及广大师生的利益。从主观意愿上来看,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能满足各主体的利益需求。职业教育各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诉求的提出,难免会导致意见分歧,进而限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在发展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能力时要进行统筹规划,政府作为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发挥好谋划作用,依托顶层的推动职能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标准、内容,进而依托管理服务机构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的支持[4]。职业院校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建设的实施阵地,要依托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等构建全面的教师评价机制,目的是保证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教师的发展能动性。职业院校对所属教师要依托等级、专业等进行综合考核,并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考核标准中,加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权重,进而依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依托院校顶层设计营造信息化氛围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要依托学校的顶层设计进行统筹,目的是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中,进而在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要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规划,并依托学校的硬件条件,如智慧课堂、智能管理、数据平台、智慧管理等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目的是为师生搭建一个高质量的网络全面覆盖的学习空间[5]。职业院校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依托校园的信息化硬件条件,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示范课的建设,目的是使信息化走进所有课程的课堂,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与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资源的辅助下提升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依托制度、规划等,以成果导向为依托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成果进行政策倾斜,进而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一个正向的激励环境。
(三)建立立体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起步相对较晚,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结构失衡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建设时,要认清职业院校所属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并以院校发展为依托构建培训体系,目的是使培训体系符合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等,进而实现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6]。职业院校搭建国家政策、政府主导、院校实施的线上线下全方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平台,能助力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稳定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经过院校统筹培训和自主学习,有一定发展,但存在区域协调性不高、个体差异大等问题。因此,职业院校要依托国家培训网站,鼓励所属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进而依托丰富的培训资源发展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职院院校要组织所属教师参加政府定期举办的信息化能力培训班,目的是使教师在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依托学习和交流等解决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搜集、应用,课程设计等能力。职业院校要构建校级信息化培训体系,依托本校教师科研能力、信息化能力进行针对性培训,目的是依托系统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的培训,使教师在培训中受益[7]。
(四)依托信息化交流平台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各区域的职业院校存在校际差异,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了打破区域限制的僵局,实现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序、有效提升和良性发展,需要构建一个信息化教育交流平台,目的是使职业教育教师在平台上依托全方位的自主化的服务深化信息化学习的层次[8]。信息化培训交流平台能依托不同职业院校的培训资源实现不同职业院校的联动,进而实现跨区域、跨学校的全方位培训。在平台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数据库中选择学习资源,并依托在线答疑专家的指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而为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要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依托实践的验证,体会信息化改善教学方法、内容的成就感。职业院校教师要有自觉性,能主动参与到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培训中,以愿学、乐学的精神通过不断积累不断突破等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要将掌握的信息化能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信息化教学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通过终身学习使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时俱进[9]。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也提升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一部分,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支撑力量。职业院校要认清目前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并依托标准与个性的统一原则、实际性与实效性的统一原则、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原则,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统筹规划,并依托校园环境的建设、培训体系的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等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