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艺术修养
2021-11-27□许晶
□许 晶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实现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播。基于此,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尤为关键。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主创的编导,其自身具备的艺术修养往往会直接影响作品欣赏效果和传播效果。因此,对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来说,应保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确保自身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各方面需求。
一、文化修养提升方式
作为重要传播媒介之一的广播电视节目,其受众群体十分广泛,以中年人及老年人为主,这些受众群体自身的文化素质较高,所以对编导人员的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编导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融入各方面知识,使节目档次得到提升。在制作节目时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编导人员,特别是在创作节目过程中,编导人员自身文化修养十分关键。
基于此,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应不断学习编导专业知识,在自身专业知识提升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方面知识,在节目中融合所学知识,为节目文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节目编导不是艺术家,但也要有艺术家的涵养和学识。对节目编导文化常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好的编导应是杂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选择了做节目编导,就要在平常生活中拓宽知识面,在制作节目时不要好高骛远、人云亦云。
二、思想修养提升方式
较高的思想修养是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必备的修养之一,编导人员需要对记者和通讯员提供的作品进行加工,而在加工的过程中,编导人员应体现自身职业素质。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编导人员具备较高思想修养,在遵循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其资料与素材的加工重任,对新闻稿件进行严格审查。在选取节目题材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节目内容要始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理解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抽象和务虚的,而是从日常见闻出发,夹杂着浓郁的泥土气息,也结合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编导要善于选材和编辑,把抽象的价值分解为具体的事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把核心价值观这个“软实力”转变为“硬通货”,从写在纸上转变为印在心上。
三、审美修养提升方式
广播电视节目有较强的艺术性,需要编导人员具备较高艺术修养。编导人员在了解节目主旨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审美修养,把更多的新鲜元素融入节目中,以提高节目效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要求编导人员必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审美修养,因此编导人员在编制节目时,应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编导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审美修养:
第一,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往往又会超脱生活、高于生活,编导人员要深入实际生活,获得真实感受,把其中的艺术精髓提取出来,有机融合节目和生活,使节目能紧扣人心。想提高节目的艺术性,最重要的做法就是与生活贯通。我们往往只习惯于关注创新之作的轻灵和洒脱,而淡忘或忽视创新背后坚实的生活根基,殊不知,只有创作者踏向大地的脚步越稳健,艺术的笔触才能弹跳得越高远。尤其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崭新而巨变的时代,把生活的功课做足、做深、做全就更加重要。
第二,创作节目时,需要编导人员立足独特视角,基于对身边真实事物的观察,充分挖掘事物本质。艺术创作只有找到独特的角度才能具有生命力和魅力,这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四、创新意识强化方式
人类进步要依靠创新,创新能推动各行业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创新同样重要。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中,创新又被置于更复杂的场域之中。诸如,现实本身的更新是否可以取代艺术的创新?在继承与借鉴的二维坐标中,创新应该处于何种位置?在市场经济时代,艺术的创新如何摆脱趋利原则所衍生的盲目跟风?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创新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编导人员应具备创新意识。当前,广播电视节目中,很少有具备深度且能把群众需求进行充分反映、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报道内容。基于此,就需要编导人员在报道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创新。对此,在编导人员编排节目时,应以弘扬主旋律为出发点,报道与群众生活实际相贴近的内容与题材,确保节目的时代性、内容的导向性得到突出,把材料串联起来,进而达到创新目的,使节目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创新有不同的路径和方式,节目编导要有深刻的现实洞悉力和宽广的历史感,从而突破自己的拘囿去把握“必然性”,不能游离隔离在生活之外。文化节目是对中国经验的发现、总结、提炼,甚至是以审美的方式共同开创新的生活,缺乏创新精神的编导很难契合这个时代的特质。要想实现创新意识的提升,编导人员应借鉴其他优秀节目的经验。
五、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应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多方面不断学习,进而促使自身艺术修养逐步提升,为促进节目质量及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满足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高要求及新需求,进而为广播电视行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