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探究
2021-11-27于森
于 森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学生从初高中阶段升入到大学,整个人的学习从以往的高约束状态转变为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也从家长严格紧绷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而升入大学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如果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往往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要强化对学生心理的教育,富有效率的地将心理学教育知识引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为社会发展培育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面对外界环境的诱惑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些异样的变化,由此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需要专门开设针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但是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一味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一些学生在面临社会诱惑的时候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来抵抗这种诱惑,加上多数学生心理脆弱,在面临外界环境不利影响又缺乏引导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基于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严峻性,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排解不良心理、塑造健康的心理成为高校教育领域需要思考和完善的内容。
(二)针对学生成长需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的时候,一旦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临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引发校园悲剧。社会范围内频频发生的校园悲剧提醒教育人员要反思现有的教育机制,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大学生群体和社会接触不多,面对困难和外界诱惑的时候往往不懂得如何去处理,因而在面临外界各类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心理情绪在得不到宣泄的情况下就会引发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看到社会竞争的激烈,提前学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生活。[1]
二、新时期高校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学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在国家教育的号召下很多高校多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但是从整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开设缺乏重视,课程多采取选修的方式,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不利于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终还会让学生对心理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二)心理学教学重视理论忽视实践
高校心理学选修课程的开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制约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对个人学习实践能力的锻炼。另外,从实际教学发展情况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注重提升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学知识来解决自己实际生活问题。
(三)心理学教学投入不够
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需要得到一定教学基础的支持,教学基础一般包含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这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从当前高校心理学教育投入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心理学课程开设所投入的资金都不足,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的强制性规定来为心理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设施支持,所开设的课程也比较机械化,没有根据高校学生心理的真实变化来有选择、有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学教育。
(四)心理学教学忽视实际情况
高校心理学教学的落后不仅仅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选择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指导作用上。从实际应用意义上来看,心理学开设的目的是关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人格。但是从实际表现上来看,心理学教育忽视了心理学的实际教学,没有为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学应用技能,最终也制约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关联实践能力的践行。[2]
三、新时期高校心理学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打造完善的心理学教学机构
在开展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之外,高校还需要积极开设心理课堂[3],在心理课堂上对学生开展集体性的心理教育,减少学生因为性格过度内向而引发的一系列个人成长问题。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设立课后心理追踪系统,心理咨询除了当面咨询之外还需要实施在线咨询模式,打造对应的心理咨询网站平台,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学习创设必要的平台支持。
(二)科学设置高校心理学课程
从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心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是公共选修课的模式[4],主动选修心理学的学生十分有限,加上心理学课时有限、教师的专业性较差,不仅会降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心理学课程开设的初衷也难以达到。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心理学课程教学,高校需要将心理学课程转变为一种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修课程,并在以往的基础上适当的延长课程的时间,强化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强度。另外,为了能够提升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将心理学教育和公共必修课结合在一起,在心理学课程开设的时候将心理学的教育观点融入各个课程的专业知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将心理学的知识点渗透到学生的心目中。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可以将其和《思想政治修养》《社交与礼仪》等课程融合在一起,在真正意义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范围中。
(三)加强对心理学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学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
在新时期,高校教育人员需要强化对心理学课程开设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入分析因为心理问题所引发校园事故的基础上来强化对心理学教育的重视,并为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让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对心理学教育予以足够重视的时候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明确心理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正确目标的指引下有效地开展心理学教育。在设定心理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心理学教学目标和社会发展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对应。其次,将心理学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并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心理学课程,并针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心理变化来制定出理想化的教学课程安排,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最后,合理优化心理学教学资源,提高心理学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了能够提升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为整个课程的开展引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打造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室,为在校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排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四)通过调查研究丰富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涵
为了能够提升心理学课程教学成效需要有关教育人员通过调研来深化把握心理学教学的内涵,即将心理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落脚点设立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开设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为每名学生打造独有的心理学管理档案,对于具备心理障碍对学生还需要额外设置独立档案,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密切监督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学生出现的异常心理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其开解。
在调研打造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学生信息不对外泄漏,强化学生对心理档案的信任,从而能够帮助心理学教育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情况,准确把握其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心理辅导档案打造的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积极主动承担责任,降低档案室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在收集整理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自己日后更好地管理学生奠定基础支持。
(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够选择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来选择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基于学生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反感,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案例分析、互动、小组合作、游戏等教学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网络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的有效性。
(六)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心理学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为了能够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性,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来开展有针对的课堂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创新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和教学时间方面的协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心理学课程之间的关联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在设计课程之后还需要根据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对心理学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心理课程教学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强化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吸收消化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内容,综合学生学习的内外部环境,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中深化学生的心理学学习。
四、结语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了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重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并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准备好一系列基础设施设备,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