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混合式“金课”的建设探索
2021-11-27谢金云
谢金云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教师、教材和教法等三个方面的改革要求,目的是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提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背景下,高校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出发,结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要打造“两性一度”的“金课”、启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进行了探究,形成了构建高校混合式“金课”的建设任务。由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金课”作为课程改革的全新发展方向,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要素。因此,本文结合“三教”改革背景,对高职院校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展开了研究,希望以此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当前高职课程体系下建设混合式“金课”的必要性分析
(一)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较低
从当前高职课程结构的发展来看,其主要起源于本科院校的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课程结构设置,这种课程结构下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层次管理等方面,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的问题。在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的专业课程都是全新的知识领域,因此,在设置课程目标的时候高校往往只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开展,忽略了课程体系的完善性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出现了片面化和孤立化的现象,不同课程内容知识之间也无法形成横向融合和纵向贯通的连接,这种局部教育目标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性缺乏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急需结合当前“三教”改革背景展开混合式“金课”的教育探索。
(二)课程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较低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大多是具体授课教师主导,因受知识体系完整性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倾向于“大而全、小而广”,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了高职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职业标准等严重脱节,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方向不一致。同时,较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过于虚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导致学生把学习任务孤立于生活之外,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建立有机的联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结合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迁移,优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打造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相适应的“金课”课堂便显得十分必要。
(三)教学条件与教学改革尝试的灵活性较低
近些年来,尽管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呼声一直较高,在信息化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基本满足了在线课程建设与学生发展需要,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快速融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老式的教学条件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尤其是教室环境中传统的桌椅、讲台和黑板的固定化模式,已严重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辩论赛、游戏教学、实践教学等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这种教学条件造成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隔离。与此同时,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缺乏配套的教学管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缺乏足够的实践空间,严重限制学生认知、合作和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1]。
二、以“三教”改革为背景探索高职混合式“金课”的建设优势
(一)有利于教学课程动态组合,形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能够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进行充分融合,在复合化的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展中的课程形态是趋于多元化的动态组合样态,既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立有机联系,也能够在课堂与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实践场所,同时还可以在线上线下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使课程开发体系与课程实践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学课程的多形态组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转变,这种转变和创新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打造混合式“金课”。
(二)有利于调动教学全要素,促进课程建设的系统化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式“金课”的定义和内涵还有待深一步地细化,从目前来看,部分学者将“金课”定义为具有明确教学目标、充分的教学准备、前沿的教学内容以及灵活教学方法的课程,这些基础教学要素在“金课”开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和提升课堂教学活力与教学效果,应用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构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工程,将不同专业课程的建设形成系统化的有机联系,从而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因此,可以说“金课”是对课程精品意识的全方位追求,有效调动了教学过程的全要素,能够促进课程建设的系统化发展。
(三)有利于重塑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行者和指导者,在混合式“金课”的建设中体现的是从教到学的一个范式转变过程,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单方面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和认识,导致在课堂中还存在“一言堂”的形式出现,无法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能够在课程开展中有效突出信息化和智能化回归工具性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更好地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去,实现对教学理念的有效创新。与此同时,这种基于课程体系整体性发展的建设模式也能够推动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主体进行综合考量和评价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双重目的[2]。
三、“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路径探索
(一)立足三教改革背景,树立“金课”理念
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要坚持理念先行,因此,建设混合式“金课”首先需要结合“三教”改革背景树立良好的建设理念。一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小组研讨学习,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将“金课”“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遵循融入实践教学中去;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教学观念,不仅要将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形成系统发展模式,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这样才能够形成“金课”理念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根本贯彻,推动高职院校混合式“金课”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二)培养优质师资力量,提升“金课”效能
在高职院校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作为建设主体理念,需要具备一定的建设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授课能力,教师授课能力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了解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培养优质的师资团队,通过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专业素质培训等方式培养教师整体性的建设认知;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形成激励机制和绩效驱动,组织课程团队,鼓励教师创新“金课”建设方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创新,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整体认知和全面理解;最后,还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来提升队伍建设质量,通过“金课”建设水平、建设数量以及与学生能力的匹配性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真正体现混合式“金课”的高阶性价值,从而提升“金课”建设效能。
(三)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金课”平台
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基础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通过搭建“金课”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在信息化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将打造“金课”作为课程建设和品牌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将其反映在“金课”平台的建设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特点,开辟“智能+教育”的全新“金课”建设模式,创新线上线下相协同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资源的优化创新与课程建设的体系化发展形成有机联系并融合在“金课”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趣的有效培养,从而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相接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
(四)开发优质课程教材,构建“金课”体系
高职院校混合式“金课”建设必须要以现代课程理论和建设标准作为指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着力体现高职品牌化特色,以培养学生技能特长作为基础建设思路,通过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如课件、教案、课程拓展资源等线上资源,与线上课程配套的一体化教材等,搭建特色化“金课”体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可以联合社会企业共同开发校企课程教材,达到以培养实践技能为根本的品牌化教材,既能够避免理论知识的偏差,也能够纠正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方向;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能力测评体系,将实践技能、理论知识与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作为考核方向,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效能提升。
综上所述,“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混合式“金课”的建设探索必须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作为引领,重点突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不仅要选准“金课”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要结合时代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金课”建设的过程中去,着力将高职混合式“金课”建设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以此促进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