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之合同商订》教学实施的分析
2021-11-27王晓乐
王晓乐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经贸系,江苏 连云港 222061)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通过建设企业导师团队搭建双主体育人平台,培养外贸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科学,也是一门具有涉外经济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正确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而且需要全面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必要的国际法律知识,做好进出口业务。
本课程教学资源源自合作企业真实项目,以成果导向重构教学内容,课程模块“进出口合同的磋商与订立”针对提升学生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应用能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2]。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智慧职教平台、国际贸易多媒体综合实训平台等资源环境,以教学科研型教学团队、自建课程资源为保障,优化内容与方法,运用开放式办学思维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满足企业需求,尊重学生需要,重视课题激趣,融入课程思政,采集教与学过程信息实时诊断,持续改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整体教学设计
“进出口合同的磋商与订立”选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项目六和七。基于外贸业务员职业活动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应用为情境,优化教学内容及过程,整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内容重构
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行业标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等,校企共同梳理国际贸易进出口交易磋商程序和外贸合同订立流程,融入国际贸易多媒体综合实训平台、“互联网+”进出口贸易磋商创建和合同订立等贸易新业态,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和交易磋商的程序、合同订立的业务流程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三段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驱动,以理论认知、实操演练、企业实训为三个主线逐级实现项目升级和交易磋商的有效达成,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具备初步的外贸合同商订技能;而后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使学生进行合同磋商和订立等具体业务的学习,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再完成企业实际项目,检验学习效果,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顿悟内化。
(二)学情分析
知识和技能基础: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在大学前已经学习了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并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对经济贸易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对国际贸易交易磋商程序、合同订立流程等认知薄弱。
认知和实践能力:已具备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社交媒体自我营销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但还缺少透析复杂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习特点:爱游戏、爱网络,多数学生爱表现,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个性差异明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交易磋商的程序、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掌握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函电书写;理解合同的形式和内容;掌握进出口合同磋商和订立技巧。
2.能力目标:及时应变的能力;国际贸易平台操作和运用能力;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团结协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有悟性、有思辨、有创新意识、有奉献精神、有团结协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思路
进出口交易磋商和合同订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校企双元育人,落实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运用国际贸易综合多媒体实训平台、POCIB模拟软件、企业ERP平台、智慧国际货代管理软件四个主要工具,高效完成三项任务,逐步得到提升,最终顺利完成交易磋商和合同订立,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2.教学理念
(1)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按“做中学、做中教”的方法,调整教学策略、选择教学道具。
(2)需求导向。根据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和学生高质量就业需求重构教学内容。
(3)产教融合。教学目标对接工作目标;教学内容即生产内容;教学软件同步企业操作软件。
3.教学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演练、头脑风暴等方法,使学生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和习惯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4.资源环境
实训平台、实践资源、教学资源等。
二、课程实施
(一)整体教学模式
以学生能够胜任岗位需求,成功构建交易磋商雏形和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总体目标,按照PDCA的循环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遵循外贸商订认知——外贸商订实操——外贸商订实训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基本规律,在三段式内容分解完成交易磋商和合同订立的任务过程中,每一步亦是一个独立的闭环,又是下一步的基础,这样环环相扣,整个项目又形成职业素养提升的一个闭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创业为目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等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构建了“岗、课”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1]。按照从“认知实践”到“岗位综合实训”再到“顶岗实习”的阶梯式思路,构筑了分层次、多模块和相互衔接的不间断“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二)典型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1.热点导向、情景引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如项目六中《任务一:认识交易磋商》教学中,教师通过布置任务“国际贸易企业交易磋商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贸易强盛和民族自豪。采用“情景演练”作为任务引入,启发学生诚实守信、弘扬美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责任意识。
2.积分赚取、实训贯穿,实现“玩中学”
如项目六中《任务二:询盘和发盘》教学中使用自建线上积分平台以及国际贸易多媒体综合实训平台,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用游戏化的手段呈现,让学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任务驱动、难度升级,实现“做中学”
如项目六中《任务五:交易磋商综合实训》教学实施中以促成交易磋商为目标,完成企业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任务为驱动,以英语磋商过程为逻辑载体,逐步升级难度,使学生在典型企业案例中筹划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到成型再到可实施,构成PDCA循环过程,在循环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工匠精神,又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为一体,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三、教学成效
(一)项目驱动、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实现教学目标
引入企业案例,将进出口贸易商订认知、商订实操、商订实训三段内容进行分解,以达成项目目标,促成进出口贸易的商订。如任务三询盘和发盘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学习成效显著。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将企业认知、业务学习和实践检验有机融合。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链接真实世界的事件,在一段时间内,团队共同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或完成一项综合性任务[3]。
(二)按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任务进阶的“三段式”,任务导入由易到难,教具选择从任务获取到实操演练再到企业实训,环环相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中,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的内在动力。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三)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双师教学
及时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如采用企业导师现场连线指导、作品点评等方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使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办学目的[5]。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特色与创新
1.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来整合、序化、串联工作过程的知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贸易实务过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会课堂上学到的创业创新思路,从而为今后的择业、就业甚至创业打下基础。
2.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实现教材到学材的演变
教学团队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的思路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弱化“教学材料”特征,强化“学习资料”功能,构建深度学习管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3.实现实训平台与企业案例的融合,使学生上课即上岗
适时改变企业现场观摩、实践等方式,实现实训平台与企业实际案例同步。运用国际贸易多媒体综合实训平台和企业ERP平台,融入企业真实环境构建,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从教学效果看,利用实训平台和企业实际案例授课,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3]。
(二)不足与改进
1.建立集成化教学评价反馈系统
由于实训平台、教学平台的不兼容性,导师在不同平台操作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整合在一起,造成评价滞后。今后要建立集成化教学评价反馈系统,及时对学生行为数据进行画像,调整教学策略。
2.继续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
及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仍存在着线上教学技术门槛高、师生不适应等问题,还需认真梳理、研究和解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将是一种趋势,这需要我们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关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强化引导与培育[2,4]。
3.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
由于存在学生个性差异化,学生学习基础不一等现象,在今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多元智能要求,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国贸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自我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