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沧州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2021-11-27

山西青年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沧州文化遗产传统

王 韵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

沧州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文化和价值取向,表现出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和民俗习惯。沧州有上百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音乐文化遗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下,转变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以“互联网+”思维重审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推进沧州音乐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一、“互联网+”概述

所谓“互联网+”,就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促使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是在知识时代创新2.0推进下构成的互联网新业态与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的特征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信息化

“互联网+”时代中,网络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与生产中,诸多社会资源均整合于互联网平台中。现实与虚拟内容相融就会构成信息集群,信息集群与社会资源整合是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的体现,现代文明充分贯彻了这样的信息化理念。

(二)创新性

“互联网+”是新时代技术开发的土壤,在“互联网+”环境下诸多高新技术与应用内容均会伴随时代需求持续发展与创新,互联网的疏通与调整可以及时构成文化整合。所以,“互联网+”可以给多种文化形式提供互动沟通平台,在互动沟通过程中健全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相当及时和有效的,并为文化领域的创新思维提供理论基础[1]。

二、沧州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世界上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等国家已经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力图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同时,民众对于本国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也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困顿之本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根植于人们所处的周边环境和社交活动中,而现代化、商品化带来的种种大环境的变化,使得很多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畅通无阻的网络、丰富的电视节目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进一步瓦解了传统艺术对观众的吸引力。

到目前为止,沧州的河间诗歌与青县哈哈腔、吴桥杂技与武术、沧州落子与木板大鼓等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海兴西路梆子与泊头武术六合拳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渔鼓与任丘大鼓等五十个项目整合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除此之外,沧州地区共有六十多人被选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这些被选中的项目里,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占据比例最大,譬如木板大鼓、沧州落子、青县哈哈腔等,均具备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木板大鼓,它为京韵大鼓的发展提供了很多艺术养料,并被称为北方鼓词类说唱音乐的塔基。而现如今,沧州地区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沧州地区传统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人才匮乏

目前全国都在提倡音乐的多元文化观,而贯彻这种思想首先就应该关注我们国家本民族、本地域的多元文化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环境的变化,原来很多承载着民间音乐传承的载体在不断削弱,而学校的音乐教育是目前传承传统音乐的最有效载体之一[2]。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公共音乐课中传统音乐的内容少之又少,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教育投入的问题,导致了人才的缺乏,甚至影响了全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传统固化,缺乏创新

在沧州地区音乐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了欣赏模式单一、多元包容性差的问题。由于沧州民众比较传统的意识,长久以来一直维持着自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习惯,而忽视了世界范围内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而这样的审美习惯,必定会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滞后作用。

(三)信息沟通不畅,音乐文化不能和时代相融

在沧州地区音乐发展中,尚未实现信息流通与现代化技术的有效结合,信息不通畅对沧州地区音乐文化发展影响比较大,导致沧州音乐无法在新形势下得到全面开发和应用,仅仅停滞于自我封闭状态,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效应。

在“互联网+”新形势下,针对沧州音乐文化遗产的本体特征,探究新技术与新方法,找到适应沧州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对策,已成为沧州音乐文化遗产研究人员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三、“互联网+”时代沧州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举措

(一)和现代音乐教育接轨

现代音乐教育采用的是新的教育模式,它是利用音乐教育的内容、手段、空间、时间的多样化来实现课程育人的较灵活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有个性并富于创造性的个体,并使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在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一直把“口传心授”作为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确实能保证音乐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传承,可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渐微的人文生态下,这样的传统方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艰难的处境。倘若仍旧使用传统的传承方法,将难以调动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3]。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代学习方法已经不再沿用听讲模式与学徒制,而是非常关注自主体验与合作学习的探索;学习地点从家庭与学校转移至各种空间,时间也不仅仅限制于课堂中,继而延伸至各种碎片化时段。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下,信息技术发展快速,新技术的持续涌现,为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出现了互联网与在线课堂等学习交流新生态,利用互联网技术,确保音乐教育内容整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慕课带动大家对沧州音乐文化展开深入了解。慕课的受众是十分广泛的,再加上慕课的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任何年龄、任何群体都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慕课进行欣赏或者学习,慕课的开放性决定了它更有利于民间音乐的传播。县市区的群众艺术馆等非遗文化保护单位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拍摄传承人的经典唱腔与表演,把入选国家与省级名录的音乐文化遗产项目编制成微课,构成在线慕课资源群。开发出适于现代人音乐审美需求的慕课,可以激发年轻一辈的学习兴趣。

(二)音乐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音乐档案主要分为纸质、音频、视频三类载体。不可否认,很多音乐遗产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失传的境地,所以,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音乐遗产进行记录、储存、建档是对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补充[4]。但是由于认识问题和标准问题等原因,以往出现了重视纸质档案,轻视其他档案的问题。因此,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大对音乐档案数字化从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层面的投入;音乐档案的数字化需要顶层设计,在实施之前需要统筹规划其各个环节的技术指标和相关数据,这关系到民间音乐进行数字化加工后的存储质量;引进专业人才,使用最合适的采样技术和存储格式,提高音乐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多元音乐文化观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娱乐方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音乐的审美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质的变化。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曾经说过:“我们总是听人说‘音乐是一门世界语’,但事实证明,今天我们欣赏和演奏的音乐,却是一种狭小的局域的艺术形式,我们忽视民乐、原始音乐,以及亚洲卓越的艺术音乐……”。长久以来,欣赏模式单一,多元文化包容性差成了民间音乐发展的主要阻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广场舞这种健身运动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但时至今日它的伴奏音乐依然是那几首常见的歌曲,或者说是那几种音乐风格的歌曲。可以说,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但是我们不去选择,就是因为我们缺乏音乐多元观。音乐多元文化价值观认为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文化有着相同的文化价值,这样的观点能使人们正视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从之前的狭隘单一的音乐欣赏模式中跳出来。建立多元文化观可以使人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和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从而更深刻理解和接受我们本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观念是继承发展本地民族音乐的重要基础[5]。

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我们会发现民间音乐里面那独特而珍贵的美,比如,以五声调式音阶为骨干音的调式调性演绎出的中国旋律,民间音乐在审美层次展现出的中和之美等,这些都是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内涵,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这些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主流音乐文化和大众音乐文化的多元文化市场中,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沧州地区的音乐文化遗产项目,并非属于文化的糟粕,而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凝聚的文化精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沧州地区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机遇,抓住机遇促进沧州音乐文化遗产获得良好的传承,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沧州文化遗产传统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