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2021-11-27权聪肖张文静

山西青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教学方式

权聪肖 张文静 刘 莉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由英语词汇“case”发展而来,除了案例之外,还可译为“实例”“个例”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学护理中。医学护理学者对案例重新定义,主要是指护理实践中护理工作人员护理过真实记录的病例。

本文认为,案例是记录某个时刻复杂的情景,具有真实性。在教学中引入案例,需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事实作为素材,还原某个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就是将实践中已然发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解读与分析,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1]。

二、现阶段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理念得以创新发展,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但对于教学实践、教学理念的转变存在滞后性,目前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方式设计中,往往忽视了差异化。虽然近年来,院校与教师都有意愿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发展方向加大投入,但是在以往固化教学思维的束缚下,教学方式缺乏差异性。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心血管内科护理学科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对教学理念理解不足[2]。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的理念不利于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人才培养。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缺乏合理依据

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往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忽视学生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求。在当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思维观念虽有一定的转变,但在教学方式选择上缺乏创新性。例如,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设计通常是几个班级共用一个教学设计方案,忽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方式的选择缺乏合理性,导致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三)教学方式缺少创新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能够短期内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事实上,有些教学方式虽然短期内效果不显著,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在护理课程中,教师构建情景,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即符合了多元化教学理念,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受到时间、空间等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施新颖的教学方式。

三、心血管内科案例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一)心血管内科案例教学的特点

1.心血管内科案例教学具有特殊性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非常琐细,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较多,且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给护理教学带来了难度。现阶段学生参差不齐,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理论理解存在困难,尤其在脱离实践的情况下,学生甚至无法理解基础知识,因此如何选用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现阶段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的特殊性。案例教学法运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堂中,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学习过程融入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护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出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3]。

2.心血管内科案例教学具有创新性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受到广泛认可,逐渐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患者实际接触,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并能够结合相关知识主动思考解决方案,打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力。

3.心血管内科案例教学具有实用性

案例教学给学生展示了实际情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真实的临床护理体验,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心房颤动患者为例,传统教学方式注重护理技巧的讲解,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讲授来感同身受。而选择案例教学,能够快速将学生引入护理场景,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患者提供良好护理方式,做到理论结合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具有实用性[4]。

(二)心血管内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心血管内科护理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学方式基本上一成不变,教师已经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式,并将此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传统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饱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复杂多样,仅灌输理论知识是远不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由于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低。在教学中,学生处于护理工作情景之外,自然无法感受相关知识在实际应用的方式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将学生引入护理工作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习理论知识,同时模拟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实践。学生对护理工作实践存有好奇心,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案例教学中学生还能够自由发挥自身的创新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

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案例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集思广益,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参与感,构建了活跃、舒适的课堂气氛。学生讨论、实操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的过程,改变了乏味、枯燥的感受。除此之外,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案例教学中学生横向彼此进行交流,能够让学生在其中领会学习丰厚的知识。

3.能促进学生学习记忆临床实践的知识

伴随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拓展,教学过程中都特别强调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打造和培养,素质教育也日趋演变成主流。理论知识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熟悉心血管护理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推动作用。但是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符合心血管护理学科教学理念。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临床工作实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知患者所知所想,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的有效运用过程

(一)进行案例的有效选择

选择适宜的案例是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案例的选择还需要结合相关理论,不可过于突兀。例如,教师在讲解心肌梗死护理方法时,可以寻求临床中相应的护理案例,结合实践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中可能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且对学生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将要提出的问题来展开预测并寻求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分析中也可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多媒体设备操作非常便捷,且信息量非常大,可以将声音、动画、文字融为一体,大大简约了护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程序,而且可以创建综合的立体化的课堂氛围。将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丰富了护理教学线上内容。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学习需求,可以针对性地实现课堂回放,增强学习效果。

(二)对临床案例进行问题设计与探讨

案例教学中学生始终是教学主体,教师发挥着指导作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发展的过程,设置问题就是不错的选择[5]。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应遵循由浅到深的原则。问题既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不同学生之间能力存在差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在非常熟知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的基础之上,科学地设置问题,也可以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分组不但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共性,提升学生护理能力同时,增强整体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临床案例教学进行点评

对于临床案例的描述和点评能够使该教学方法更加高效,对案例进行点评的过程实质上是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通过表象看本质。在给予学生点评机会之后,教师要正确引导,阐明知识点,纠正学生的误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跨越式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心血管的负担过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承担着为患者提供专业护理的责任,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案例教学法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教学方式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