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表现
2021-11-27林思
林 思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风景油画是欧洲油画艺术的重要分支,通常以写实主义为主,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种的创作风格及表现形式,譬如印象主义、达达主义、现代主义、抽象主义、野兽主义等。当风景油画传入我国后,油画艺术便与我国的民族、地域、文化、思想相互融合,进而呈现出民族化的油画创作特征及特点。而中国风景油画在时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稚嫩变得成熟,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将意境作为油画创作的追求境界。
一、意境的美学内涵
意境主要指美学层面特有的境界。唐代的《诗格》在诗歌探索与阐析的过程中,将诗歌划分为三个境界。首先是物化境界。即对山川河流、松柏怪石、嶙峋地势、妖娆花树的忠实描绘;其次是情感境界。即描写人的情感,思考情感在诗歌中的融入与呈现的方式,及其特有的美学特征。最后是意境。即景外之景、情外之情,通常表现为氛围的营造与呈现。这种意境表达,主要以感官体验为主,以景色烘托为媒介,将情感寄托在山水草木、花鸟鱼虫、河流山川的描写和呈现中,以此表达和呈现特殊的情感氛围和思想理念。简言之,意境就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景对情的映射与重塑,是自然与意识的深度融合和综合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情境和物境的实现,代表了意境的“达成”,只有兼备了情境和物境,意境才有形成与构建的基础和桥梁,才有“实现”的条件。因此,意境的基本特征是景物和情感,是物与人的紧密联系,是客观与主观的协同统一。但意境绝不仅仅是“境”,它应是文艺创作的思想理念和艺术情感与外部世界的紧密结合,是情景交融后所呈现出的意识世界,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过程。外部景物和思想情感是意境的基本呈现手段和构成要素。而在某种情况下,意境又指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传达出的境界和意蕴,是一种能够使人感到意味、领悟,却又难以把握的情感感受,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与生命律动的诗意载体。
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意境主要以形象构成要素的相互叠加所构成的意象体系,是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相互交融的具体表征。而意境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我国山水画创作在艺术意识上拥有了双重结构。首先是客观景象的艺术再现,其次是主观精神的浅层表达,而两者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联系,便构成了中国山水油画的意境美。因此美学意义上的意境并非对客观物象的具体临摹,也非主观意念的简单呈现,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形神统一,是艺术美、生活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综合。而在意境理论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中国山水画通常是以具体、直观的艺术形象来实现“意境的”。然而为了克服美术造型因静态感和瞬间性所形成的局限性,艺术家通常凭借富有象征性和启蒙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来彰显空间的拓展和实践的流动感。
二、国内外山水油画的意境差异
中国山水油画主要指以中国水墨山水画技法或写实手法为主的油画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保留着西方油画的特征及特点,又富有中国山水油画的氛围感和独特性,追求象征手法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使抽象艺术得以彰显,即彰显三度空间与三维情态的重新架构。然而在三度空间与三维情态架构的过程中,中国山水油画又将西方油画的情感表征融入意境表达及呈现的范畴中。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星空》,在情感表达上主要以色彩、形态及抽象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以主观情感的视角表现出来,因此其笔下的油画皆是经过主观异化的客观景象,是情感的具象化。虽然在理论层面上与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和相同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山水油画(尤其是印象主义)重点突出的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及思想呈现,其立足点是创作者的主观世界。而中国山水油画所提倡的“意境”则追求景与情的和谐律动,追求两者的协调发展,关注物境和情境的天人合一,注重氛围感与情景感的营造。其基本特征是“见于言外”的虚境和“如在眼前”的“实境”的交互性。其中虚境作为实境的延伸和升华,能够表达并体现实境所呈现的目的和意向,表达整个艺术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品位,同时也制约并限制着实境的描写和创作。然而虚境必须以实境为依托,将情感落实到实境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的美学心理结构上,中华民族通常将艺术意境和宇宙意境视为同构关系,因宇宙本身拥有特殊的生命形式,因此人类对宇宙境界的思想与感悟便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律动。而意境则是这种生命律动的意识呈现和表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有效表征。因此在意境表达上,中国山水画通常以“以黑计白”的留白手法来营造“神秘感”与意境感。而在西方山水油画中,意境的表现与表白则以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为抓手,以物化意象的感观表现为引领,注重情感的外化表征及精神世界的摸索与探析[1]。可见,中国山水油画的意境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西方山水油画则注重思想的表达和再现。
三、中国山水油画的意境构成
中国山水油画的意境表现主要体现在构图、色彩及笔触等层面上,通过平衡物境和意境的关系,以此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一)构图
构图是油画意境的架构前提,是为了表现和描绘画面的审美架构而应用的绘画技法。艺术家需要对画面进行整体的构思,并运用色彩分配、线条分割、明暗分布和空间留白等技法,对客观景象进行组织安排,并根据创作者对绘画效果和对象的决定,选取不同的构图策略。譬如品字、S型、三角形等构图方法,以此营造不同的画面氛围,使画面的视觉体验更加凸显,更能呈现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继而在冷暖色调及虚实变化中,将景物描绘作为情感传递的抓手和媒介。吴冠中在意境表现上,便以构图体现出意境的深邃感和层次感,通过虚实结构,变形和夸张的方式,对物象进行整合和重构,使山水油画在构图的层次上体现出意境的独特之美。
(二)色彩
色彩是作品的基调,是画面的主体内容,是情感表达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是增强真实感,提升艺术效果,实现情景交融的重要表征,是个人体验和山水之景的完美融合。色彩的精髓在于传神写意,在于叠加映衬。吴冠中先生在《春曲》中便采用黑色、白色及灰色等色调作为山水油画的基本色调,通过留白手法的应用及黑瓦白墙的描绘,表现出幽静水乡的恬静之美,并在灰色和白色之间点缀黑色,使清澈淡雅之情跃然纸上,进而在虚实结合之中,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思想情趣[2]。
(三)笔触
笔触的轻重缓急能够体现山水油画的意境风格,在体现传统意境表达技法的同时,利用笔墨的轻重、画笔的大小以擦、搓、揉、抹、拽、拖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美感。通过调色油、松节油的应用,使笔触的形态发生变化,将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有机地呈现在画面之中。笔触是艺术家传递主题,表达思想,呈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不同的笔触在风格、意境及情感表现上拥有不同的效果。譬如在《宜兴蛟桥》作品中,创作者能够通过面、线、点的灵活运用,表现出独特的意境效果。
四、中国山水油画的意境表现方式
(一)情胜之境
情胜之境的“情”主要指物境对“印象”的客观反映,以情感人、以情悦人,通过情感(社会情感、自然情感及个人情感)的反应,来感染受众,使创作者的思想理念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在观赏者面前。根据意境的审美内涵能够发现,意境是情感与物境的深度交融,是主观体验和客观体验的具体呈现,是以共鸣的方式对风景、物象进行表征的特殊境界。创作者无论是在构图、色彩还是笔触的应用中,都是以情感为依托,以思想为指引的,只有这样才能描绘出蕴含个人情感、社会情感及自然情感的绘画作品。因此情感是创作者组织色彩、安排结构、传达思想的索引,同时也是山水油画传达艺术精神的媒介。在《芦花》中,创作者借助对芦花的感观印象,融入个人的思想情感,选取芦花丛中最能支持和体现这种情感的“细节”,以此营造“含蓄”“空灵”“宁静”的意境效果。又譬如《陕北人家》在运用浑厚色彩和凝重笔触的过程中,将最能表达和凸显个人情感色彩的细节,鲜明地呈现出来,使陕北的自然风情和民风民俗有机地表现出来。
(二)气胜之境
气胜之境主要指包含艺术和生命的“物象”所呈现出特殊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形态。中国风景油画中的“气”不仅包含画家的生命之力,更包括物化世界的自然之力,架构了意境的艺术结构,表现了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物化世界的表现中,中国风景油画强调虚实结合,将物化世界的神秘感、动态美、空间美及传神美有机地呈现出来,使其跃然纸上,凸显“灵动之气”。而在对实景的细致描绘下,艺术家又以空间留白的方式,刻画自然景物的“虚”,使“虚”景成为自然之美的媒介,让观赏者在留白中,探索实景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哲理”及“寓意”[3]。因此虚实结合是中国山水油画意境表现的重要手法及基本形式,能够将物化世界的“神”与“气”以虚写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好地烘托创作者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并在色彩、构图及笔触的支持下,将两者进行柔和,形成独特的“气韵”。
(三)格胜之境
意境是观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是思维涌动的客观呈现,是意识交融的有机载体,韵趣悠扬、意境浑成的山水油画作品,能够使观赏者获得感悟和思索、获得对生活、社会及自然的体验。而要想实现对艺术情感的共鸣,就需要在意境层面进行抉择与思考。美国画家克里斯曾指出,艺术共鸣也是情感共鸣,是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元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创作者在应用情感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中,应考虑画面元素所呈现的审美情感是否拥有“共同性”或“通融性”,即这种情感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是否常见,是否有所体悟,假如这种情感或思想只局限在创作者本人,那么就难以形成特有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建构或表现出特殊的“意境”。譬如空山新雨后的“宁静感”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和感触的,所以在描绘画面时,可着重描绘雨水过后的自然形态,以此凸显创作者的自然之情。
五、结语
中国山水油画拥有西方油画的技法优势、空间感受及艺术理念,但在意境表现上却以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理论为依托,注重天与人的和谐统一,专注虚与实的相辅相成,关注情与景的协调律动,进而在构图、笔触、色彩的支持下,呈现出情景相融、意境混成的审美体验,以此表现出山水油画独有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