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海南崖州民歌英译策略分析

2021-11-27高启涵金千倩林璐颖宋春枝

山西青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英译民歌译文

高启涵 金千倩 林璐颖 宋春枝

(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歌有着深厚的底蕴,它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口相传,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体裁。崖州民歌是以崖州客方言咏唱的汉语民歌之一,格律严谨且自成一体,主要流行于三亚崖城以西、乐东沿海等古崖州属地及东方感城一带,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邢孔史[1]指出崖州民歌描绘了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展示了崖州人民的衣食住行、乡土风俗、感情生活等,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民众历代繁衍生息的景象。崖州民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擂台招亲》《梁生歌》《高燕真》《孟丽君》《驻春园》等。2006年崖州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国内学者对崖州民歌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对民歌本身的艺术形式、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其传承和保护,极少涉及对外传播方面的研究。为此,本文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探讨崖州民歌的英译策略。

一、生态翻译学的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等在原有的翻译理论基础上、结合东方的哲学思想理念和生态智慧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通过借鉴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说,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结合起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2]。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和谐的、多维的”[2]视角和路子,目前已经很多学者将其用于翻译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显著。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而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3]。21世纪初,生态翻译学派确立了生态翻译学的“四译说”,即“何为译、如何译、谁在译、为何译”[4]。“四译说”可以分别理解为:一是翻译过程,即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适应和选择的过程;二是译者的地位,翻译活动以译者为中心和主导;三是翻译方法,翻译活动中要不断进行多维度转换,主要包括“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5];四是评价标准,对译文的评价应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5]这几方面来进行。生态翻译学要求翻译活动中应使译文保留原文本身的内涵和生命力。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崖州民歌英译

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我国学者对民歌等的翻译研究较少,翻译实践或者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外国流行和经典歌曲的汉语翻译,以及歌曲的语言的汉译分析。国外学界对中国民歌的翻译及翻译研究更少。近些年来,中国民歌翻译逐渐进入国内译界的视野,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歌进行了翻译和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海南崖州民歌的英译及其研究却较少。崖州民歌是海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对海南民歌的英译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海南崖州民歌的英译进行分析。

(一)崖州民歌英译的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合翻译观上的整合性研究,它给翻译活动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视野、一个多维的视角。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时刻注意维持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等维度的平衡。因此译者在进行崖州民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也要兼顾崖州民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即译文要体现崖州民歌的“魂”。

崖州民歌英译本身就是非常难的一个过程,它不仅要求译者要同时克服两种语言,还需要翻译结果符合民歌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除此之外也要求英译文要保留歌曲本身的韵律,朗朗上口。这也就是说,在翻译像崖州民歌这种音乐性文学作品的时候,既要服从翻译语言上的原则,同时又要符合作品本身的韵律原理和规律,这就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而生态翻译学为译者提供一个生态、和谐、全新的视角,译者可以借鉴其适应性、多维度、跨学科的理念,注重译者和作品、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两种语言的生态转换。

(二)崖州民歌英译的策略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念,译者在对崖州民歌进行英译时需要实现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三者的和谐共生。如何实现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直接关系到崖州民歌英译的结果。本文认为,译者在进行崖州民歌翻译时应在维持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者之间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与适应的不断交替。下面以《陪母》为例来进行分析。

原文:“人生在世欠恩爱,做子女的孝在先;羊羔跪奶知恩报,乌鸦反哺老母先。”

译文:A life without love,

Children should put filial piety first;

The sheep knows to kneel down before suckle,

The crew feeds its mother first.

民歌的歌词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关于孝顺的成语典故比如羊羔跪乳和乌鸦反哺。为了歌词上的押韵还使用了部分倒装。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主谓宾的顺序,使其更贴近原歌词。

2.文化维度。胡庚申[7]指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生态系统、不同的文化现象,也采用不同的阐述方法”。在进行崖州民歌英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崖州本土方言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与阐释,也就是民歌的文化维度的转换,采用注释法或评论法来更好地传递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

作为云南省交易团唯一的金融合作伙伴,云南中行为做好此次进博会金融服务工作,从组织筹备、方案制定、企业对接等方面精心筹划、全面部署,积极配合,全方位开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期各项工作,为参会企业提供全面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赢得了企业和云南交易团的高度评价。

原文:“残烛面前挡风着,弱灯添油得久明。母亲今年九十二,已是残年风烛躯。”

译文:Stand in front of the burning candles against the wind;

Fit a dying candle with oil to keep bright.

Mother is 92 years old,

She is very weak.

歌词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年迈的母亲比作残缺的蜡烛,将子女的孝顺比作防止蜡烛熄灭的保护盾,挡着风吹灭蜡烛,为蜡烛添加新油继续燃烧。在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中,中国人总是会将各类感情或者事物赋予新的意义,以更加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原语的文化。

3.交际维度。胡庚申[3]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这里的“交际”指的是译文能够让受众了解到的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并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这种交际维的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的转换和作品内涵的传递之外,还要把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4]。民歌翻译的宗旨是将原作品的思想准确地传递给听众,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意境和内在情感,从而引起受众和作者之间的共鸣,进而引发受众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因此,译者不能仅仅简单拘泥于原歌词的表面意思,还需对歌曲的意境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歌词的内涵,使英文歌词能够“统摄原意,另铸新词”[8]。如:

原文:“为子不敢远离去,转来转去在身圮。为子不敢远离去,只怕母娘有闪失。”

译文:

As a son,I dare not stay far away from her,but always around her.

As a son,I dare not stay far away from her,lest something might happen to her.

译者应将中国人传统上子女对父母的担忧之情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以“as a son”开头,暗示人们后文中的“her”代表的是母亲。并且在这段歌词的英译都是以“her”结尾,读音押韵,符合英语歌词的写作特点,容易引起异国听众的情感共鸣,通俗易懂。

三、结语

崖州民歌英译要求译者充分了解崖州当地方言与文化,保证译文中保留住崖州民歌原歌词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兼顾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指出崖州英译应在生态环境中,通过多维度的考虑和转换,最终使翻译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让受众能从崖州民歌英译本中了解崖州民歌所要传达的意思,真切感受到崖州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猜你喜欢

英译民歌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弟子规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弟子规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穿花衣 唱民歌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