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兴趣点的策略探究

2021-11-27冯文敏雷智美

山西青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课程

张 悦 冯文敏 雷智美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小学美术教学是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根基,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方式。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培养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是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新时期下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肯定,并运用在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一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1]。

一、因“段”施教

小学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6岁-13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特点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激发兴趣点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如6岁-8岁为低年级儿童,可采用故事导入,如《龟兔赛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爱听故事,在故事情节中吸收绘画元素,在绘声绘色故事讲授中激发想象力,任其天马行空的画出线条与色彩。8岁-10岁为中年级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丰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去禁锢孩子的思想,可以给他们一个主题,在主题框架内自由发挥。10岁-13岁为高年级儿童阶段,开始展现自己的性格,有了自己的爱好以及独特的想法,并渴望实践操作,也能够独立完成绘画,教师只需要适当的引导。

二、教师的作用

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环境不同,学生的视野与想象力也是千差万别,对于同一个绘画主题,他们在画纸上呈现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因此,差异化的学生主体,教师不应该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聆听者、指引者、引导者的角色[2]。

(一)引导与鼓励相结合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性格特点,对同样一节绘画课程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于一些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踊跃发言的学生,教师不能压制他们的天性,要让他们去带动整个课堂的节奏,对他们的这种积极的表现给予适当表扬。在小组活动中,可以让这样学生担任小队长,给他一定的任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对于那些内向、不愿意主动发言的孩子,教师要主动引导,先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积极给予这类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如遇到这类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如“老师认为这个问题这样想你觉得对不对,很好!你和老师想得一样,下一次我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好不好。”运用这种反问的方式不仅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使内向、不愿意表达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找到参与感,在一次次地鼓励中让他们建立自信,对美术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能使整个课堂达到很好的效果[3]。

(二)聆听和肯定相结合

聆听孩子在绘画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愿意去倾听他们所要表达的故事,即使天马行空,不符合逻辑,教师也要肯定他们的想法。孩子在绘画中没有对错,只有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会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信任感,学生会愿意去和教师分享自己的绘画。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给予一定的回应,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肯定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认可,哪怕学生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内容,教师都应该关注到他们的进步,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这将成为学生对美术课程继续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时,就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有了价值,自己的想法也得到了认可,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这就是有效地聆听和肯定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不仅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4]。

(三)陪伴和认可相结合

小学绘画教学课程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画一朵花、画一根草这种简单而机械地教育,教师应给予儿童更多的情感投入,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一个孩子总在指责和谩骂中成长,他的思想是充满敌意的;当一个孩子在温馨、鼓励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思想是积极乐观的,陪伴和认可给予学生莫大的动力。在儿童绘画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路去给予指导,学生完成一幅作品时,教师要表明很愿意去倾听学生绘制的整个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教师要对整幅作品做一个评价,肯定优点的同时给予一些建议。如在绘画《我的家园》这幅画时,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优点,“这幅作品很有自己的想法,构图的形式也很合理,颜色搭配得也很漂亮,非常棒,如果在线条的运用方面再熟练一些,整幅作品看起来会更精致一些,是吗?”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还能从中明白自己绘画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绘画过程中加以改进。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模式

(一)小组互评模式

自评、互评、师评,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比,将所有的作品放在一起,使学生的想法集中展现,每一名学生对同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认知,学习和借鉴别的同学作品的同时,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和探讨,形成有效沟通。选出学生推荐的一幅具有创意性的美术作品并到讲台上讲述自己的绘画心路历程,与同学一起学习分享,这不仅使讲述自己绘画作品的同学提升了自信心,也可以让其他学生了解他的绘画思路,能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还可以小组为单位去发现对方小组画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展开激烈的讨论,锻炼学生沟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对方绘画中的不足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绘画中不可以存在此类问题。在交流中提升美术鉴赏的能力,增强艺术素养。最终教师要加以点评,肯定每个小组的优点,对踊跃发言的同学提出表扬,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形式多样化课程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绘画过程,教师既要教会学生绘画技巧,又要有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如手工课、陶艺课、扎染课等。摆脱了美术课只有绘画教学这个单一的教学形式。鉴赏、绘画、手工课、陶艺课程的相互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中寻找美术学习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制定“主题式教学”,如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手工课,学生围绕这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提前一周收集资料,根据老师制定的大主题,每个小组制定一个小主题,每个小组从收集主题课程背后的故事开始,小组内部分配任务,给每个学生留出展示自己作品的时间。通过主题课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陶艺课也是如此,在上陶艺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教授学生陶艺的来历及基本制作过程,以避免学生盲目的研究。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每节课都需要完成一个小作品,这样才会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形式多样的课程模式,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模式和情境导入相结合,使美术鉴赏课更加直观。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书本的知识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备课时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将音乐、视频等结合,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学习《毛毛虫变蝴蝶》这节课程,由于有的学生并没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毛毛虫如何一步步变成蝴蝶,教师需要针对这一现象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的方法,在大屏幕上播放毛毛虫变蝴蝶整个过程的视频,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毛毛虫如何变成美丽的大蝴蝶的,它的形态特征与色彩是怎样的,使整个过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以此提升学生的绘画兴趣。

(四)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以及素质教育的培养也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让学生打破常规去思考,学生可以将事物抽象化,如将太阳想成正方形,苹果想成三角形,眼睛长在嘴巴下面等。绘画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认知不同,对画的理解有所不同。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些三维空间图和抽象画等立体图形,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逆向思维,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学生未来做任何事情都愿意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神奇的房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去观察一些图片,如布达拉宫、天安门、故宫等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筑,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房屋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纷纷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继续提问:“除了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的房屋以外,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房子还可以有什么形状。”有的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认为房子可以是蘑菇形状,乌龟形状,怪兽形状等等,通过这样的提问,在这样和谐融洽的美术课堂中带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四、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提升学生兴趣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兴趣点去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做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此,美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仔细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开辟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创新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有指导性地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学生培养成自信、乐观、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美术欣赏能力等,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美术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