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促进大学生获得自我同一性的有效途径浅析

2021-11-27

山西青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状态价值观大学生

王 莉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大学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同一性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统一起来,对自我的职业规划、人际关系作出自己的思考。

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注度不够,有关同一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够成熟,对大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辅导较少。大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上,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缺乏了解和思考。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或者服从权威,或者抱着随缘的态度、随意地做出选择,或者跟随大流,做出了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待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因此,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提出的概念,但他并没有给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具有鼓舞人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意义[1]。截至目前,尽管西方做了诸多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马西娅在埃里克森研究的基础上,为自我同一性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即它是一种自我结构[2],以探索和承诺程度的高低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分为四个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混乱。

在马西娅提出的四个状态中,同一性获得是最高级的状态,具有较高的探索和承诺水平,这类个体已经体验了探索,对自我的能力、气质、性格、理想等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人生目标、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做出了积极、坚定的自我承诺。同一性混乱是获取自我同一性失败的状态,是四类状态中最低级的状态。这类个体探索和承诺水平都很低。他们缺乏自我认知,其中心理自我、客观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处于失衡状态。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无法正确合理地处理自身各种矛盾以及与他人的矛盾。价值观判断混乱,面对挫折和困难,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同一性早闭的这类个体探索水平低,但承诺水平高,在对自我没有进行探索的基础上,选择投入基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如教师、名人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接受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成为权威人物希望他们成为的那一类人。同一性延缓的这类个体正处于探索过程中,他们广泛地收集信息、积极地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能够引导他们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积极探索各种选择,各种生活方式,各种价值追求,但还没有对特定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有意识的投入。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

(一)大学生同一性获得与同一性混乱共存

低年级学生同一性混乱的比例高,高年级学生同一性获得的比例高。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青春期(12-18岁)的心理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我国学生的青春期正好处于初高中阶段,我国这一阶段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鲜有时间和精力对自我进行思考。进入大学之后,已经处于青少年晚期,开始有意识的探索自我,但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不适感,对未来迷茫、困惑,没有方向,加之缺乏积极的引导,使低年级学生同一性混乱的比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校大学生思想和心智渐渐成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能力、内心需求、未来社会定位、价值追求等有了一定认识,各种人格、社会角色和内心需求达到有机统一,因此高年级学生同一性获得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高年级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更高的自我发展潜力,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同一性早闭与同一性延缓共存

同一性早闭合与同一性延缓主要出现在低年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低年级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对自我意识进行探索,就选择服从于父母或者其他权威者的期望,接受了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同一性早闭的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人生目标、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赖权威人士的输入。当同一性早闭的学生开始质疑已形成的同一性并积极探索自己的能力、需要、情感、目标、价值观时,就进入了同一性延缓阶段。同一性延缓是学生获得同一性的过渡阶段,如果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没有获得同一性,就进入了同一性混乱的状态。因此,辅导员要对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并积极进行引导,以便其顺利进入到同一性获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在积极地探索自我,努力寻找人生的追求、价值和方向。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豫不决,没有形成坚定的目标。

(三)同一性发展存在性别、城乡差异

目前,我国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城乡差异的数据还待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已有实验数据表明,同一性发展存在性别、城乡差异。例如在求职同一性上,因为男女性别差异,未来社会角色、社会期待的不同,男生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女性倾向于稳定的重复性工作。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教育环境差异、家庭经济差异、父母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都可能影响大学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同一性发展除了存在性别、城乡差异外,还存在年级、专业差异。研究表明,影响同一性获得的因素很多,且同一因素对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同一性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如家庭环境对恋爱同一性、职业同一性、道德同一性等的影响不同。不同因素对同一方面的同一性发现影响程度也不同。就大学生个体而言,不同方面,同一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状态不同;不同个体,同一方面,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不同。

三、高校促进大学生获得自我同一性方法有效途径浅析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课题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获得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家庭、学校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影响有多大,如何影响?众多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因素中,哪些因素起到促进作用,哪些起到抑制作用?在哪些方面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率较高,哪些方面获得率较低?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才能进一步有效促进大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

加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课题研究,一是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同时还要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正确性;二是分析背后的原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学生的年龄、性格、专业等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影响;三是加强理论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有效方法。

(二)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作为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

新生入学教育旨在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其确定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我同一性的教育,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我,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我信心,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方向,并对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积极的自我投入,对大学生未来的生活有很大影响,有助于学生从大学生活伊始阶段,就意识到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性,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自我解析、自我改变,建立自我同一性。因此,将同一性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十分有必要。

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设立自我同一性专题,并由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讲解。其内容主要包括: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发展史,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意义,获得自我同一性的方法等等。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得自我同一性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大一新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了解、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觉醒、自我剖析、自我改变的过程,也可看作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前的探索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眼界,增长了见识,有助于形成成熟、高级的自我同一性。

在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同一性早闭的学生,鼓励其积极参加活动,如果学生对已经确立的同一性有所动摇时,辅导员要引导其调整为同一性延缓的状态,避免同一性混乱,进而在实践中获得同一性。对于同一性混乱的学生,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真实想法与需求,走出混乱的状态。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有研究表明,民主、健康、开放的校园环境会促进大学生同一性发展[3]。营造民主、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要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保持平等、友善、健康、和谐的关系;要求高校提供平台,展示多元的文化形式,如汉服展、唐装展、字画等,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实习岗位;要求高校增强包容度,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标准,接受学生多元的思想、行为方式。

总之,大学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甚至关系到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选择。应该受到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到相关的研究中,营造有助于大学生获得自我同一性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获得自我同一性。

猜你喜欢

状态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智珠二则
价值观(二)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