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口—腹地模式下近代北方经济变迁

2021-11-27郝嘉煜

山西青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港口城市腹地天津港

郝嘉煜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港口—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一书是由吴松弟、樊如森、陈为忠、姚永超、戴鞍钢等作者共同完成。吴松弟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经济史和人口史。戴鞍钢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晚清史、近代经济史。樊如森、陈为忠、姚永超三位皆为吴松弟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山东港口与腹地研究(1860-1937)》《大连港腹地核心地域结构演变的研究(1907-1931)》,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是以三位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的。

本书依据丰富的近代海关报告、经济调查报告和地方资料,紧紧抓住港口城市—腹地这一影响经济变迁的重要因素,从进出口贸易这一促进区域经济变迁的途径入手,深入考察近代北方的经济变迁。本书采用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对现今中国近代经济史、历史经济地理学等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章内容

从结构上看,全书由绪论、主体内容以及总结升华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作者将文章的时间、地点加以介绍,主要论述北方在开埠后的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带动北方经济和现代化进程,沿海口岸的兴起对于腹地城市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同时腹地城市是港口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章还对写作方法和史料加以介绍。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第二章介绍港口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天津港进口商品大部分为生活资料类和铁路材料等,出口商品为农副产品。山东诸港主要出口货物有豆货、生丝花生等农产品,进口货物多以煤油、火柴、工业原料为主。东北形成营口、大连、安东的“一体两翼”的组合港口体系,出口货物主要以豆制品、人参、烟、煤炭为主,进口货物主要有鸦片、煤油、五金等。

第三章介绍各港口城市腹地的演变。作者从出口商品的来源地和进口货物的直接销售地分析得出,天津港的腹地遍及华北、西北、蒙古及相邻的东北边缘地带。山东青岛港的腹地范围大致在胶济沿线、鲁西北、鲁南、临清、济宁、江苏海州地区。东北港腹地范围随着辽河航运逐渐向中上游地区扩展,逐渐开放到铁岭、西安、沈阳、长春等地。

第四章介绍港口—腹地的交通和经济体系。各港口运输方式在开埠之前主要以人力、畜力的短途陆路运输和以人力、风力的内河和沿海航运为主,随着近代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和邮政电讯网络的发展,北方各港口运输体系和经济体系发生巨大变化。港口城市通过交通网络的发展,逐渐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集散市场,如天津港形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外向型市场网络体系,由中心市场、中级市场和初级市场三层级组成。

第五章论述天津与腹地的经济互动。天津港在开埠前就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工农业发展较好,开埠后借鉴先进的生产条件之后,经济发展势头更强,在港口城市的辐射下天津腹地各地的发展也表现出外向化和市场化两大特点,表现在商业、农牧业等方面。腹地城市的转型还推动了近代北方城市的发展,但城市发展并不是同时的,就天津港腹地城市来说,分成沿海口岸、沿海省份、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几个层次。

第六章讨论山东省港口城市与腹地城市的经济互动。就口岸贸易分工来说,山东省形成了以烟台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和以青岛、济南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工业发展突显在传统手工业转型、外来手工业和现代工业三大方面。农业方面侧重种植进出口贸易的经济作物,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山东省形成了以烟台等海港工商业城市、济南等近代工商业城市和贸易城镇。

第七章论述东北港口城市与腹地的经济互动。营口港榨油业的发展带动辽河沿岸城镇的发达,但依靠航运发展的城镇也是极不稳定的。大连港作为东三省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腹地城市农业表现出专业化生产趋势和区域发展及中化两大特点,并且初级产品加工制造业也随之繁荣,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动南满铁路沿线中小城镇的兴起。安东港的发展带动腹地城市以木材为主的自然资源的产业化的开发利用。

最后一部分是全书的总结与升华,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第八章论述埠际贸易与区间关系。在20世纪前,上海和中国香港作为北方诸港口的土货出口地和洋货的销售地,此时的贸易对象国为欧美国家;20世纪以来,北方港口形成以天津、青岛、营口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1]港口独立性增强,此时港口城市直接与日本交易。第九章港口—腹地互动与近代北方经济变迁的总体考察。总结近代北方经济变迁的主要表现、特点与意义,北方经济在港口城市的带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广袤的北方土地上,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条件的制约下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理论剖析

本书提出的港口—腹地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只对港口城市的研究范式。“港口—腹地”研究模式是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三大学科贡献之一,也是考察港口城市如何与其密切联系的地区经济互动的一种研究视角。[2]近代随着西方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传入,港口城市成为最先发展的城市,学界对于港口城市研究较多。本文作者将腹地也纳入港口城市的研究中,港口城市对于腹地城市起着辐射带动的作用,腹地城市是决定港口能否兴盛的关键,也是港口城市的出口货物的来源地和进口货物的销售地。港口城市与腹地城市之间的“双向经济互动”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近代北方的经济变迁,全书从天津、山东和东北各港口的进出口贸易、腹地城市、交通体系与经济互动四个方面来反映北方诸城市在港口城市的带动下的发展状况。

全书所采用的历史经济地理方法是最亮眼之处。就学科定位而言,经济地理学是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人文地理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物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结构。就学科传承来看,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除间接承自西方的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知识、理论、方法外,更直接延续了中国的历史学、沿革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绵长学脉,并成为其“直系”新支。[3]历史经济地理方法是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其中有吴松弟主编、戴鞍钢副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是目前国内第一次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讨论、总结。[4]书中也提出“港口—腹地”的概念,[5]吴松弟教授用“自东向西、由边及里”八个字反映近代经济地理变迁。

近代北方各城市之间发展虽紧密联系但同时也存在差异。书中作者通过经济地理的方法用港口—腹地模式将近代北方各地划分为口岸城市、核心区、中位区与边缘区,以此来表现近代北方经济差异,但是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1)距港口城市的距离,近代港口城市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地方,在离港口城市较近的地区受到港口城市辐射作用最大,紧接着是中位区,最后是边缘区;(2)交通状况,港口城市与腹地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依赖交通,通过交通将出口和进口货物进行交换与运输,以天津港为例,天津的腹地范围较广,涉及华北、西北、蒙古等地,就与天津港经济交流来说,河北最密切,其次是山西,最后是蒙古;(3)地理条件,东部地区多种植经济作物,家庭手工业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多处于高原地区,多发展畜牧业,且皮毛加工业并不发达,所以西部地区较经济发展较东部地区缓慢。

三、总结

本书通过对开埠后港口—腹地关系的研究探讨北方经济变迁,近代北方经济在港口城市的带动、改善交通状况等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变化尤为明显。作者在探讨经济变迁的同时还分析了北方经济变迁的主要表现、特点、原因与意义等。全书史料充足、角度新颖、观点明确,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贯穿全文,对研究近代北方经济增添成果。

在充分肯定该书视角选择、方法使用等方面的特色同时,也应该看到该书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全书是由几位作者共同完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在第二章到第七章的主体内容中三位作者分别论述天津港、山东诸港和东北诸港与腹地之间的经济互动,写作手法不尽相同,也存在篇幅上的不同,天津港论述较多,可能也与资料的搜集情况有关。写作手法不同的话对于读者阅读来说有点跳脱。第二,在全书多个地方论述中缺少地图的支撑,比如第四章在论述港口城市与腹地城市的市场体系时,作者得出由于交通便利等条件,北方各地形成了几个重要的集散市场,在此只有文字方面的表述并没有配上相应的地图,这样也无不可,但是有地图的话会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北方交通体系与经济体系的联系。

猜你喜欢

港口城市腹地天津港
拼搏开拓创业路 志在万里再登攀——蓬勃发展的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
联以兴港:水陆联运与连云港经济变迁(1933—1937)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天津港或将化解同业竞争困局
宁波港口与城市发展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上港口与港口城市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张锐钢任天津港集团董事长
天津港集团:政企不分引发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