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以长乐区玉田镇为例
2021-11-27吴晓凯
吴晓凯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福州 350202)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长期以来,他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他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社会保障是民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更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70%的农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各个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及共通性。本文,以长乐区玉田镇为例,调查并了解玉田镇社会保障的现状,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其现状、问题出发,寻找更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有着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与之发展变化,按照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划分为建立阶段、改革探索阶段、全面发展和制度创新阶段[2]。第一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劳动保险为主,时间跨度为1949年-1980年。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第一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在这期间,政府已经初步建成了低水平的、覆盖广泛的、内容细致的社会保障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居民在衣、食、住、行、工作、教育等方面都有统一安排,相对来说城镇职工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而农村保障水平较低,住房、教育、公共设施等存在缺失,仅局限于依靠集体经济得到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保障。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板块分割的社会保障格局,让全体的社会成员最大限度的参与,对当时的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弱势群体基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是最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重点进行改革探索,时间跨度为1980-2002年,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21世纪初,是我国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探索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部分试点到广泛实践,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健全了我国的社会保障项目,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保障制度。这个时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保障观念不断变化。1979年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后,保险行业得到不断发展,人们从单纯依赖政府、企业单位等逐渐转化为责任分担,最终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第三阶段主要是2002年以后。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农村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住房、教育、公共设施、就业环境等,城市都优越于农村,特别是在保障水平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这一阶段发展公平的、合理的、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全体的小康离不开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社会发展的成果要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转向农村居民,保障范围不断加大,保障水平也稳步提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如期完成,立足于基本国情,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来了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以满足中国各类群体需求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3]。
2 福建省长乐区玉田镇社会保障现状
玉田镇位于长乐市西南部,地处闽侯、福清、长乐三县(市)交界处,三面环山,低山丘陵地带居多。全镇面积54.5km2,山地面积8.4万亩,林业用地面积4.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5万亩),森林覆盖率42%,属于以粮林果菜为主的半山区内陆乡镇。辖11个行政村,通过福州市惠民网查阅长乐玉田2017年-2020年相关数据资料,结果显示目前玉田镇社会保障收入来源主要是有政府拨款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长乐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这五个模块,2017-2020年共收入61.66万元。支出的主要方向是幸福老人活动中心19.21万元,幸福院建设88.83万元,合计108.04万元。
玉田镇当前的社会保障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相对比长乐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金峰镇、江田镇拥有较多乡镇企业,可以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玉田镇各村受制于该村庄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实现社区养老,因此社会保障所要发挥的作用会比较大。对于社会保障的各方面也会更加关注。
在中国农村,养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从古至今,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第一选择。长乐尤重孝道,家庭养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目前家庭养老仍是长乐养老的最主要形式。老有所养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家庭养老的义务也得到了人们内心的认同。在我国,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养老的基础。由于玉田镇是以粮林果菜为主的半山区内陆乡镇,因此土地养老是玉田镇农村养老的形式之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基本生活资料来源。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并在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可以依靠土地转租、入股等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玉田镇也不例外,很多村庄,农民、老人把土地转租、入股,就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在中国现有的生活水平之下,可以用土地保障老人最基本的生活。因此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也是农村农民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4],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在2020年8月12-14日带领5位学生在长乐区玉田镇开展了3天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对玉田镇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涉及玉田镇桃源村、长青村、玉田村等,在填写问卷中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较多的居民对于社会保障各方面知识较为陌生,通过整理问卷,目前发现玉田镇社会保障存在以下问题:
2.1 对当地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不到位
在问卷中有57.7%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了解当地社会保障制度,11.6%的受访者表示部分了解,30.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同时在基本了解的人中,认为现在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的人仅占53.8%,而认为需要攒很多钱来养老的达到了23%。长久以来,由于城镇居民的保障制度相对晚上,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明显优越于农村地区,农村农民对于农村社会保障认识不到位,使得当前,农村农民的养老习惯没有改变,仍然停留在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的习惯上。也有受访者认为目前政府承担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已经无力承担。因此,认为需要攒很多钱用于养老。同时,在受访者者中有50%对当地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的内容最关心,其次有30.7%的受访者选择了医疗保险。这两者为目前农村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保障内容。
2.2 保障水平低
在受访者中有42.4%对于当地社会保障金额表示不满意,30.7%对于保障金额表示并不了解,而仅有26.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以“新农保”为例,2013年福建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统一两个制度的缴费档次、财政补助标准和养老金待遇水平,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城乡居民可以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它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这与以个人账户积累制为主的传统模式明显不同,效果更优。目前,福建省“新农保”实施的缴费标准为每年100-1200元,共划分为12个档次[5]。参保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但是,根据测算,即使以最高标准年缴费1200元计,缴费满l5年后,农村居民可得月养老金211元,依然还是远低于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这也让部分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金额不满意。目前农村40岁以上人员接受教育水平还不高,千年来儒家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家庭养老传统根深蒂固,再者由于受经济能力、新农保宣传不到位等条件的制约,在这样情况下通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来保障未来生活,必定会产生习惯与变革之间的冲突、矛盾,乡村传统与文明新风之间的碰撞,使农民的养老习惯与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暂时的心理不适应、甚至抵触。因此多数农民在参保时多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受访者中参保人员70%以上都选择了100元/年的最低缴费档次参保。显而易见,“新农保”养老金并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仍然偏低[6]。
2.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宣传不到位,覆盖面不足
一些受访者认为实际领取低保的人数与应支付的人数有偏差,也有一部分认为低保对象限定不合理。受访者中文化程度较低者及低收入群体中出现此类反馈的比例最高。部分受访者表示,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特殊人群并没有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中来,以致没有享受到应得的社会福利。同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配套措施不健全。
3 对策建议及思考
社会保障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因此,如何更好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平合理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在政策宣传上加强引导。对于由于自身原因如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守旧、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是特别清晰的一部分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引导,成立相关宣传工作小组,入村入户,沟通到位。对于一些低收入者、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乡镇村等要摸排到位,及时建档立卡,使其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让他们的生活、教育、就业等得到帮扶。同时为了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关注农村社会保障,走进农村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同时利用新媒体扩大社会对于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以便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整体经济能力,促进其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第二,强化基本社会保障的公平属性。在问卷调查及交流中,受访者对于当地社会保障制度总体评价较低,对于当地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有提出较多诉求都充分说明社会保障如果存在不公平性将影响民众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评价,在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各类信息源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多,对于公平性和公正性已经成为了人们非常关注的内容,基本的社会保障公平性和公正性已经成为人们衡量当地政府公信力的指标之一。因此,对于政府公共部门来说,除了通过“线上阳光平台”将资金流向透明化公开化,还需要切实的进一步强化基本社会保障的公平属性。例如提高当地的医疗状况,改善扩建卫生房屋,改善服务态度,让民众可以小病当地卫生院就能迅速解决,大病可以协助就医等。第三,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合理性。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无法规避的问题,要想完善的解决这个问题,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合理性要从两方面来思考:从宏观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7]。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此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收入提高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福利水平提高必须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制度上,要继续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微观方面,当地政府要在基层工作上下功夫,要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将社会保障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另外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等。相信,通过具体的这些措施的落实,将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合理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