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战争初期英国政府的舆论管控

2021-11-27

军事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人日报朝鲜战争英国政府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两大阵营第一次大规模的直接火力较量,主要参战方除韩国与朝鲜,还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联合国军”中,英国是除美国之外出兵最多的国家,派出了两个步兵旅和支援部队、一艘航空母舰、两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及若干辅助舰只。①褚杨:《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世界知识》2018年第4期。战争爆发初期,当美国政府要求英国一道出兵时,英国国内存在不同声音,不光以英国共产党为首的反战人士强烈反对,连当局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②鉴于当时联合国是在苏联和新中国都缺席的情况下通过的出兵决议,部分民众对西方国家是否有权利出兵存在质疑;军队参谋长警告议员们从英国本土往朝鲜派兵在军事上是“完全不合理且不可接受的”,若从马来西亚或香港调军,又容易使这些地区落入苏联之手;一些贸易组织则担心政府使英国卷入了一场由美国引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求撤回英国全部兵力。其时,报纸首页迅速出现了相关报道,称朝鲜问题很可能发展为“一场令人讨厌的闹剧”,誓将损坏白厅在对外政策上达成的共识。③Chiefs of Staff Paper,5 July 1950,DEFE 6/13 JP(50)82(0).为了稳固当局统治,当参战的意见在内阁中占据上风、巩固英美同盟成为基本对外政策后,英国政府立即对公众舆论进行干预,通过新闻管控与舆论宣传压制反战呼声,宣传出兵的重要性,企图在全国上下形成一致向战的舆论态势。

英国政府在朝鲜战争期间的舆论管控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话题,近年来才有英美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托尼·肖(Tony Shaw)对英国情报研究部门(Inform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简称IRD)在朝鲜战争期间的活动做了总结;④Tony Shaw,“The Inform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British Foreign Office and the Korean War,1950–53”,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99,London,Vol 34(2),pp.263-281.汤姆·布凯南(Tom Buchanan)探究了朝鲜战争期间“忠诚的信徒”(支持战争的人)与“不忠的怀疑主义者”(反战人士)在大众舆论中的对垒;⑤Tom Buchanan: “Loyal Believers and Disloyal Sceptics’: Propaganda and Dissent in Britain during the Korean War,1950–1953”,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pp.736-755约翰·杨克斯(John Dwight Jenks)在其研究冷战期间英国新闻媒体与战争关系的博士论文中提到了朝鲜战争期间政府的舆论宣传手段。⑥John Dwight Jenks,“Hot News/Cold War: The British State,Propaganda,and the News Media,1948-53”,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0.此外,托马斯·亨尼塞(Thomas Hennessey)与格蕾丝·亨克弗德(Grace Hunxford)也分别在他们关于英国与朝鲜战争的综合性著作中零星提及了政府的舆论管控问题。①Thomas Hennessey,Britain’s Korean War: Cold War Diplomacy,Strategy and Security,1950–53. 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3; Grace Hunxford,The Korean War in Britain: Citizenship,Selfhood and Forgetting.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8.政府在战争期间的舆论管控是战争动员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在朝鲜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尚没有学者对英国政府在朝鲜战争期间的舆论管控进行系统研究,实为我国朝鲜战争研究中的一点缺失。本文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厘清朝鲜战争初期英国政府是如何对公众进行舆论管控的,这些措施反映了英国政府怎样的战略考量,又如何影响了战局的走向乃至两极格局的变化,以求教于方家。

一、对反战媒体的管控——以《工人日报》为例

新闻管控中最关键的是对大众媒体的控制。英国是一个力主言论自由、政治民主的国家,如何在不触犯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与政府唱反调的新闻媒体进行严格管控,从而在全国上下营造支持参战的氛围,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自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来,英国国内媒体对是否支持本国参战有着不同的立场,其中,由英国共产党主办的《工人日报》一直坚定地站在反战一边。报社派遣阿兰·惠宁顿(Alan Winnington)、迈克尔·夏皮罗(Michael Shapiro)等记者深入朝鲜半岛、北京等地进行报道,发表了一系列揭露美韩战争暴行、战俘悲惨遭遇等相关文章,形成了较大影响。

对英国政府来说,《工人日报》无疑是反对朝鲜战争新闻报道的桥头堡,必须遏制其传播发展才能稳定民心,以免反战的呼声进一步高涨,影响英美关系,甚至威胁到当局政权。1950年7月,艾德礼内阁开始准备拟定一项法律,以惩治那些通过“颠覆性或误导性的宣传”煽动民众的反战分子,针对的就是英国共产党和《工人日报》。但这项法律未能通过,内阁在7月底将其发回给法令起草人进行完善。②Cabinet Memorandum.CP(50)183,22 July.1950.CAB129/4.PRO; Cabinet Minute,49(50) 3.24 July 1950.不久,有人提出了一项新的动议,主张禁止那些目的为引发公民质疑本国及联盟国家的军事行动、甚至起到协助对手作用的系统性宣传活动。③Cabinet Memorandum.CP(50)206,12 Sept.1950.CAB128/18.PRO; Cabinet Minute,60 (50) 2.18 Sept.1950.其时,总检察长哈特利·肖克罗斯(Hartley Shawcross)分析了政府在媒体上进退两难的境地,认为当极权手段被反政府的共产党人采用时,以极权对抗极权才是真谛。“当然,现在的情况还没到那一步。”④John Dwight Jenks,“Hot News/Cold War: The British State,Propaganda,and the News Media,1948-53”,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0,p.308,See also Memo by Attorney General Hartley Shawcross,26 Sept.1950,(GEN331).CAB 130/63,Public Record Office.果不其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内阁决定将立法行动推迟到十月。等到了十月,英国共产党的“阴谋”活动似乎没那么频繁了,这一法案也就被永远地搁置了。

就在内阁成员想方设法地从立法上限制英国共产党及《工人日报》的活动时,一些公共机构也发挥专长尽其所能地限制《工人日报》的传播。劳工部长乔治·伊萨克(George Isak)私下里告诉内阁,说工会领袖亚瑟·迪金(Arther Dinking)向其施压,迫切要求对《工人日报》采取措施。迪金公开呼吁禁止英国共产党的活动,抵制《工人日报》的发行。从1950年9月起,他手下的人“自发”决定停止给大曼彻斯特地区的一千多家零售店送《工人日报》。⑤“Manchester Transport Men Refuse to Handle ‘Daily Worker’”,World’s Press News,22 Sept.1950.对此迪金表示,如果其他工会也停送《工人日报》,他是不会干涉的。⑥“Mr.Deakin Demands Action Against Communist Party: Daily Worker Should Be Suppressed”,Manchester Guardian,18 Sept.1950.迪金领导着英国最大的工会组织——运输与普通工人联盟,控制着势力最强的工党会议投票集团。实际上是在鼓励其他地区的工会也采取同样的行动。然而,并没有别的工会这么做,只有少数主流媒体给了不冷不热的回应。大曼彻斯特地区的这种情况也仅持续到该年年底。①“Manchester Delivery Ban on DW is Ended”,Daily Worker,16 Dec.1950.1950年下半年,《工人日报》的发行量甚至比上半年增加了1000份(从9.2万份到9.3万份),总的读者数量估计接近25万人。②John Dwight Jenks,“Hot News/Cold War: The British State,Propaganda,and the News Media,1948-53”,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0,p.303,See also Review of Daily Worker Circulation,Hunt Papers,“For Readership Rather Than Circulation Numbers”,see The Hulton Readership Survey,1950.英共领袖及一些外部观察者认为读者之所以选择阅读《工人日报》,是因为不相信那些“资本主义媒体”,同时也希望从与政府相对的立场来了解战争情况。③John Dwight Jenks,“Hot News/Cold War: The British State,Propaganda,and the News Media,1948-53”,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0,p.303,See also Review of Daily Worker Circulation,Hunt Papers.Also see Topic Collection: Korea,Box 1,File A [July,1950],Mass-Observation Archives.

可见,无论是从立法入手还是做不太光明的“阻截”行为,官方对《工人日报》所采取的管制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促使一些民众注意到了《工人日报》的存在,无意间帮助其增加了销量。但对英国政府来说好的方面是主动采取的舆论管控措施让更多英国人关注到了朝鲜战争,同时也认识到了英国国内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情况,为后来进一步的战争动员做了铺垫。

二、对报道内容的管控——关于韩美军队暴行

战争往往伴随着残酷的暴行。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曾指责朝鲜人民军屠杀平民、手段残忍。然而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关于韩国军队及“联合国军”暴行的报道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1950年8月,《工人日报》发表了惠宁顿发回的在大邱附近发现七千多具被韩国警察秘密处决的尸体的报道,起初并未引起官方关注。但一个月后,类似的关于韩国李承晚政权的暴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英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每日镜报》的记者发回了一则耸人听闻的短讯,上方用两英尺高的字体大写了“暴行”两个字,内容讲的是发生在汉城(今首尔)的对所谓“叛徒”的处决场面: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孩子被生硬地从其胳膊上拽走,然后被执行死刑。同年10月,“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朝鲜进军,给随行的西方记者更多记录下战争暴行的机会。在“联合国军”阵线之后,韩国的警察、军队和民兵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殴打、折磨并射杀了许多被指控有亲共嫌疑的战俘和平民。10月25日,《泰晤士报》的一篇通讯报道详细讲述了韩国军队“自私的、病态的”手段。记者在文稿中冷静地描绘了那些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遭受的非人虐待,直言韩国人的表现跟朝鲜一样糟糕。“唯一的差别是,这些被指控为共产党分子或与朝鲜人民政府合作的男人、女人,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被屠杀或囚禁的。”这名记者称他并不想做揭露韩国暴行的斗士,但“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无视掉它们就太不诚实了”。④Louis Heren,“Seoul After Victory”,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t,Korea,25 Oct.1950.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这篇报道迅速震动了整个英国,加剧了公众对朝鲜战争的不安情绪。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议员在议会中不断被质询与韩国李承晚政权暴行相关的问题,联合国安理会也对此表示关切。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等紧急要求美国限制韩国军队的行为,理由是苏联会利用这些暴行大做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没等苏联动手,英国共产党就已经这么做了。第二天,《工人日报》就选取这篇报道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段复印在了它的首页上,并把标题取为“来自《泰晤士报》的真相”。

惠宁顿的系列通讯报道被《工人日报》集成了一本小册子(《我在朝鲜看到了真相》)出版,里面详细描述了美军与韩国军队的战争暴行,还附上了恐怖的现场图片。在英国政府看来,惠宁顿报道战场暴行的做法是典型的亲共反美、甚至反英的行为。艾德礼内阁强烈要求以叛国罪或制定一项新法律来起诉惠宁顿。但检察总长肖克罗斯和大多数陪审团成员都认为惠宁顿的行为还不至于被定为叛国罪。内阁秘书长诺曼·布鲁克(Norman Brook)也向艾德礼指出,议会和公众都会抵制看起来明显是为了“压制观点”的新法律。①Norman Brook to Attlee,15 Nov.1950,CAB21/2248,PRO.最终,由于缺少合适的新法律,内阁决定采取模糊的震慑性措施:向公众暗示惠宁顿的新闻报道具有叛国性质,但又未采取具体的法律行动。

英国的情报官员们则另辟蹊径,通过与其他机构的暗中合作,对美军及韩国军队在战争中的暴行进行美化:要么掩盖暴行,把暴行的发生率说低;要么拉朝鲜下水,呈现一种双方都在进行不义战,暴行是“野蛮”东方人骨子里固有“兽性”的假象;要么把美韩方暴行解释为是受到共产党人挑衅、极端环境的影响所致……②Minute by A.Rouse,14 September 1950,FO 371/84178 FK1661/12; IRD minute,October 1950,FO 371/84178 FK1661/14; notes to Lord Henderson,8 November 1950,FO 371/84178 FK1661/17.遗憾的是,档案中并未体现电影是什么时候放映的、观众是谁。根据韩国外交部门提供的线索,英国外交部远东局曾成功阻止了《图片邮报》发布朝鲜通信员战俘被韩国警察殴打的照片。情报分析部门IRD还要求重新给一部讲述美军在朝鲜暴行的中国电影配音,特别要求表现出朝鲜人民军的野蛮。与此同时,英国外交部新闻司还帮忙对报社编辑进行“洗脑”,向他们展示了一份代表联合国统一与复兴韩国委员会(UNCURK)撰写的报告。报告强调社会动乱导致个人仇恨更容易得到宣泄,实质上是在为李承晚政府的残暴行为进行辩解。一些编辑竟也欣然接受了这种说法,认为比起抵抗朝鲜侵略的必要,李氏政权本质如何并没有那么重要。

几周后,美国开始实施全套的军事新闻审查制度,强制封锁了所有可能损害“联合国军”形象或令美国及其盟友感到难堪的言论。1951年1月起,普通通讯记者也开始受军法管制。凡是贬损“联合国军”部队、指挥官或其战争行为的消息一律不得传出,严重违反条例的记者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③[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殷文 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416页。然而为时已晚。美国这时才实行的审查制度已不能扭转英国国内舆论的反战和反美趋势。根据盖洛普公司的调查,截止到1950年12月,有47%的英国民众希望结束战争,大部分人倾向和谈,只有40%的人赞同美国的行为,明确反对的则有35%。④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Polls,Gall up,pp.241-242.调查同时显示,麦克阿瑟已不得民心,当他出现在电影银幕上时,全场响起了嘘声。⑤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Polls,Gall up,p.248; Muggeridge Diary; 4 Dec.1950,Box1,Muggeridge Papers,Hoover Institution.《大观察报》的记者讽刺道:“是时候让徒有虚名的麦克阿瑟走下神坛了。”⑥“Massive-Observation Archives”,Directive Replies,Jan-Feb.,1951,Box 147.比弗布鲁克(Beaverbrook)更夸张道:“全国都在反美。对中国人的同情甚至超过了对美国。”⑦Beaverbrook to Brendan Bracken,13 Dec.,1950,C/57,Beaverbrook Papers.

三、反共反苏的意识形态宣传——以情报分析部门IRD为例

在冷战的背景下,西方民众对于“共产主义”和“苏联”普遍持有恐惧心理。英国政府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把出兵朝鲜包装成是反共反苏的必须,借此来获取人们对于战争的支持。为达成这一目的,一方面要明确当时英国国内反共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告诫公众警惕共产主义的渗透。作为在英国构建“冷战”共识运动的一部分,自1948年来,情报分析部门IRD一直在秘密向英国工会联盟和工党提供情报,也发表了一些反映“事实背景”的小论文,重点向公众介绍“共产主义统战技术”和“共产主义理论与斯大林的实践”等,⑧IRD papers,both undated,FO 975/56 and FO 975/61.警示人们共产主义的“邪恶”以及英国民主正在受到的威胁。1950年7月底,普利茅斯港的海军船坞上发生了一次离奇的爆炸,IRD趁此机会建议首相艾德礼公开暗示英国国内已混入共产党分子,提醒公众注意防备“我们中间的敌人”。⑨Tony Shaw,“The Inform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British Foreign Office and the Korean War,1950–53”,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99,London,Vol 34(2),p.267.

另一方面,要广为宣传苏联的邪恶,引发民众实际的担忧,将其转化成对战争的支持。要完成这项工作,既不能低估苏联的威胁,也不能高估其实力,以防止某些失败主义者鼓吹“对抗无用论”,还要使民众产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仍可能发生的警觉。①Minutes of an ad hoc meeting chaired by Sir Pierson Dixon on Foreign Policy,the Rearmament Programme and the Economic Situation,11 April 1951,CAB 124/79,PRO.为达到此目的,情报官员约翰·佩克(John Peck)起草了一份长达69页的名为《英国防卫计划》的小册子,于1951年7月将其发送给英联邦秘书帕特里克·戈登·沃克尔(Patrick Gordon-Walker),并分发给英国广播公司(BBC)等新闻机构的媒体工作者,②Service ministers’ committee meeting,18 July 1951,CAB 127/324,PRO.自战争开始以来,佩克就定期与情报部门首长和部长联络,不久便成为了IRD的新部长。试图通过“修正”媒体的观念来引导广大公众的看法。小册子以严谨而有力的色调描绘了西方自由世界是如何正处于被围困中,而朝鲜半岛正是苏联扩大其触角的最新尝试。它向人们介绍了苏维埃的背景资料、历史和基本的共产主义目标;让人们注意英式生活中的哪些内容正在面临威胁;说明了如果英国不采取行动来应对苏联的威胁,将会发生怎样可怕的事情;展示了北约政策的和平本质……看完后读者会留下这样的印象:苏维埃系统有其内在的先天弱点;有限威慑政策将带来西方民主的最终胜利。

艾德礼政府试图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观点:苏联、共产主义对西方民主的威胁已火烧眉毛,朝鲜战争就是他们企图夺取世界霸权、传播“红色恐怖”、颠覆西方民主的工具。因此,英国需要积极支持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作战,以维护西方民主自由与世界和平。此时,IRD就像是当局的传声筒,政府通过它向公众解释朝鲜半岛情况,力图说服那些包括质疑政府的工党左翼人士在内的大众相信:“联合国军”的出兵是“正义的”,是对朝鲜军队及苏联侵略暴行的回应。1950年8月,IRD向工党国际部部长丹尼斯·希利(Denis Healey)寄了第一份关于朝鲜的保密文件,材料包括四个部分:1.金日成为反对韩国军队入侵做的长期准备;2.韩国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选举基础上;3.苏联对于朝鲜人民军侵略一事的介入及其卫星事业的发展;4.朝鲜入侵部队将推行土地集体化对农民不利。IRD还把由中央新闻署(COI)和美国信息服务局(USIS)制作的宣传册分发给了工党,其中详细介绍了联合国在朝鲜进行的“人道主义行动”。1950年9月下旬,英国劳工部长乔治·艾萨克斯(George Isaacs)在录制有关罢工的广播节目时,结合防止苏联及共产党对英国工业破坏的问题,公开介绍了这份材料中的内容。

就在英国政府着力对国内民众做战争动员时,在国外,苏联共产党和朝鲜劳动党也发动了猛烈的宣传攻势。内容不外乎指控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军朝鲜半岛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为;韩国李承晚政权腐朽无能,是导致朝鲜半岛战火纷飞的罪魁祸首;韩国军队和“联合国军”犯下的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战争罪行等等。1950年7月4日,IRD部长拉尔夫·莫里(Ralph Murray)警告首相办公室说他们有义务负责政府情报组织的协作,提出以强硬姿态回应由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大肆传播的两个特定指控。第一个是说朝鲜的发兵是对韩国进攻的回应。莫里强调这是一如既往的“倒打一耙”的伎俩,这一观点已被联合国朝鲜事务委员会③为监控三八线附近情况于1948年成立的跨国团体。所公开证实;第二点是共产党情报局称联合国代表韩国干涉朝鲜事务是无效的,因为韩国李承晚政权腐败无能,不得民心。莫里形容这一指控是“特别危险的掩人耳目的行为”,举了一个“事实”来反驳它:1948年以来已有75万朝鲜难民跨过三八线逃到了南边。④Murray to Lord President’s Office,4 July 1950,FO 371/84061 FK1015/125.这种说法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传到了千家万户,深入英国民众的脑海。⑤IRD自诞生之初就与BBC有密切联系,具体参见John Dwight Jenks,“Hot News/Cold War: The British State,Propaganda,and the News Media,1948-53”,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0,pp.167-177.

英国政府的反共反苏宣传主要是通过情报分析部门IRD进行的。IRD在朝鲜战争期间为英国政府参战做的一系列舆论宣传工作体现了当时其主要领导及成员丰富的想象力。毕竟能够巧妙地发现各种宣传点,设计各种材料,通过不同的渠道和个人将其广为传播以适应不同的受众,并非易事。尽管不一定形成当局寻求的扎实的战争共识,但无疑也使那些已经倾向共产主义的公民和大众媒体在朝鲜战争的议题上有了新的思考。如果说最开始人们对联合国的政策和英国介入朝鲜冲突的代价还表示怀疑,到后来,“参战虽不是最佳选择但却是捍卫民主制度的必需”、“在这件事上英国必须同美国站在一起”等已成英国民众的基本共识,这便是朝鲜战争初期英国政府通过IRD等官方机构进行舆论引导与战争动员所取得的基本成就。

四、余论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存在明显的转变:由起初追随美国积极出兵,到后来主动在各国间斡旋,主张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促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国的出兵。一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打乱了战争各方的力量对比,本已“胜利在望”的“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被硬生生打回了三八线以南,战争从原来美韩方计划的速战速决到被拖入消耗战,“联合国军”付出了比预期惨痛得多的代价。英国政府看到从这场战争中获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另一方面,中国的参战使得英美双方的矛盾愈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主要是与两个国家不同的对华政策有关。相比在朝鲜半岛,英国在中国大陆、香港的经济利益更多、牵扯更深,与中国作战无疑会影响中英关系,导致英国在华利益受损。早在二战结束以后,英国主张的就是“留一只脚在门内”①CAB129/31,C.P.(48)229,PRO.,继续与中共建立联系,开展对华贸易,也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认为只有让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对其施加影响,防止其完全倒向苏联。这无疑与美国政府坚持的扶植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封锁孤立新中国的政策相悖,所以在朝鲜战争中两国对中国出兵后的反应也大相径庭。

英国力主通过和谈尽早结束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本国全球战略布局的考量。战后英国百废待兴,不再像战前有足够雄厚的实力将手伸到世界各地,只能有选择地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和中东。欧洲的防务安全需要美国支持,英国担心美国在朝鲜战场陷得过深无暇顾及欧洲,将给苏联以可乘之机。此外,英国虽然较早跟随美国出兵,但一直主张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以内,反对将苏联拖入战争。经过二战的教训,英国担心美苏两大国直接交战将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英国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影响了它对朝鲜战争的政策:1951年是英国大选年,为赢得大选胜利,保守党把朝鲜战争作为攻击艾德礼工党政府的突破口,工党内部分裂。10月25日,工党在大选中失败,保守党上台组阁,英国开始了第二个丘吉尔时代。保守党执政后,即选择在朝鲜战争一事上与美国分道扬镳,主张尽快结束战争,努力推动各方签署停战协定。相应地,英国政府所做的战争动员也有明显的变化,基本只在战争初期抓紧对舆论进行管控,后来由于希望尽快从战争中脱身,曾经如火如荼的战争动员明显降温了许多。但英国政府对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抹黑却没有停止,像情报分析部门IRD仍然作为特殊的情报机构为当局服务,在宣传上继续丑化苏联及共产主义,提醒人们不要放松对苏共的警惕。

英国人注重实际,外交讲究经验主义,政策的变化紧紧围绕利益展开,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都要让位于国家核心利益。而美国的外交则是意识形态居第一位,某些时候宁可折损部分利益也要坚持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两相比较,有着古老历史的英国反而是外交政策更为灵活务实的那个,也许正是这种务实的精神和灵活的姿态才支撑这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屿国家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即便有时不站在中心位置,其独特的个人表演也从未落幕。

猜你喜欢

工人日报朝鲜战争英国政府
《工人日报》:食物中毒致死悲剧为更多人敲响警钟
《工人日报》: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老字号没有倚老卖老的空间
脱欧后英国经济何处去?英国政府寄希望于人工智能
浅谈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美朝鲜战争中的心理较量
66年前的那场战争
新官上任
风不能,雨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