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导生制”的《工程测量》课程实训教学研究
2021-11-27隋洁
隋 洁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宣城 242000)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幅度地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而面对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生均教育资源减少、师生比例不协调、教学资源紧缺等问题。那么教授《工程测量》实训的教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出高技能学生呢?“任务驱动—导生制”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选择。
2 以往实训教学中的问题
《工程测量》实训课程是建筑类和园林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各类工程测量仪器的使用和实地测设放样的技能操作,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以往测量实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课堂组织和管理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40多个学生都由1名教师授课,分成若干组后,由于受到本身课程性质的影响,小组在实训场地需要分散进行实训任务。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应接不暇,顾得到甲组的学生,就顾不上其他组的学生,导致学生在长时间得不到教师指导后,往往会失去耐心与信心,最终就会导致有些学生不想再去完成下面的实训测量任务,甚至去干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2.2 学生不会协同合作
在分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的将基础好的和薄弱的学生组合成一组,但是这样的组合往往会导致实训只有小组中的会操作的几个学生在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依旧不会操作,也不会主动学习,甚至小组成员之间没有交流,协同合作出现问题,相互依存性很低,教师也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协同合作。
2.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先是进行仪器操作演示,但由于一个班级学生数量太多,在演示过程中就会有部分学生看不见操作过程,没有注意听讲或者不关心教师讲的内容。而教师也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最终不会操作。
2.4 反馈问题时效性差
由于测量实训课一般场地大、学生较分散,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教学管理,不停地在实训场地巡视。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而且每个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情况,老师也不能完全知道,缺乏反馈渠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以往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新形势下《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新的实训教学模式。
3 “任务驱动—导生制”教学模式
3.1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首先发布一个实际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该任务的全过程。这样的方式需要学生要完全独立或以小组的方式自行安排学习行为,尝试去解决任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这是一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学模式。
3.2 导生制
导生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益会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在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
所谓导生制,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会选择若干个年龄较大或学的较好的学生单独先学习,然后让这些学生成为“导生”,把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同组其他成员,辅助教师教学工作[2]。导生既能担负起教学的责任,同时也担任着对其他小组成员学习的评价考核工作。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的知识。其实,导生制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因材施教,兼顾个体和群体发展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一种竞争机制,使得学生的群体素质和个体综合能力获得提升。
4 项目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研究“任务驱动—导生制”在《工程测量》课程实训教学中的应用,选择18级建筑工程技术班级作为教学研究对象。
4.1 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逻辑关系,以施工测量过程的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研究开发课程实训教学内容。通过与施工企业深度融合并参照工程测量不同阶段的规范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真实建筑工程项目为主线,将实训教学内容重组为四大模块,共19个实训任务。
4.2 导生选拔制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按照设定要求自由分组。在第一和第二次的实训课程中,教师仔细观察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分析他们各自的学习特点,从中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课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层层选拔,最后留下来的学生才能被确定为导生。
4.3 导生小组的形成
在对导生进行前期培训后,就需要进行重新分组了。这时教师采用双向选择制,对全班同学按照学习能力强弱进行搭配,并综合分析每位学生的个性、成绩、能力、思维等方面,进行异质分组。同时,在分组过程中,尤其注意考虑学生的性格,尽可能将性格互补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既可以促进小组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丰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视角,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最终形成组员间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团队,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
4.4 实训任务实施过程中
课前,通过班级QQ群布置实训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网站上查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并观看仪器操作视频等,完成相应的测试题。同时,教师提前一周对导生进行培训,详细讲授本次实训任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术要点,要求导生掌握,并对导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保证课中导生能真正成为教师助手,辅助教学。
课中,教师将实训任务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要点对全班进行详细讲授,对其中的重、难点进行深入讲解,使全班学生对实训任务的实施过程有所了解。然后,由导生带领其组员进行实训任务的组织安排和实施。在此过程中,导生将已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组员,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反复讲解直至理解。在实训过程中,小组会遇到实际问题,此时,先由导生和组员一起共同思考并解答问题。同时,授课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时刻注意每组的完成情况,对有问题无法解决的小组进行指导。在完成实训任务后,小组之间进行互换,相互检查对方组的实训结果,并填写检查记录表,不合格的小组需要重新测量,并且在实训报告中写出实训心得。
课后,小组将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系统整理,做成课件,并在下一次课中进行实训展示,分享经验。同时组组之间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营造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5 导生考核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对导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且其他组员也可以打分。若导生未达到合格标准,将留下查看,若再次不合格,则要求其暂停导生工作。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采用竞争机制,未当上导生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导生共同参与考核,若各方面综合素质超过原导生的,采用优胜劣汰制,进行轮换,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
5 “任务驱动—导生制”在实训教学中的突破
5.1 重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改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燃学习兴趣。
同时,“以生教生”教学方式的运用,将传统的“教师直接教授学生”转变为“教师教授导生,由导生有效内化后再以同龄人语境与普通学生合作研讨共同建构经验体系”,保障了学生的课堂话语权[3]。
5.2 有利于课堂的组织管理
“任务驱动—导生制”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导生在指导本组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小组管理,监督少数不守纪律的学生,减少课堂违规事件的发生几率[4]。同时,对于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导生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辅导,而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导生也可以带领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研讨,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遇到问题时,导生也可以代表本组学生来询问教师,保证问题解答的正确性。
5.3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任务驱动—导生制”的实施,使得每一位学生在第一时间都能得到最基本的技能操作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为流畅,也更加亲切了。小组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通过互帮互助,共同研讨,相互学习,技能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仪器操作不当的问题。
6 结语
在《工程测量》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入“任务驱动—导生制”教学模式,让导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能够更为容易地突破界限,开展实训活动。同时,能够扩大生生间、师生间的交互机会,使导生能够随时关注学生动态,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
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教学规律,及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动态,要多关注较弱的小组,进行更多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生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