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专业口语表达基础
——“独白式口语”训练方法初探
2021-11-27褚旖旎
褚旖旎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从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到新媒体势头咄咄逼人,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大融合,风光无限的“节目主持人”几经风雨曾经一度面临着“主持人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的讨论,直到今天,即便各种短视频平台试图抢占受众眼球,但是我们发现节目主持人仍然没有退出任何舞台,相反他们还以更丰富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因此无论业界内外对这个职业的未来存在何种担忧,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是:“主持人”仍然是许多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口语表达训练的必要性
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基本都会设置与口语表达相关的课程,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会说话、说得明白、说得精彩。与“播音员”不同,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更随性,口语化的程度更大,很多时候需要自由发挥和自我创作。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庞大、节目内容的庞杂、节目形式的多样,对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口语表达的训练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的协调一致、见景生情后的语言生发等都需要通过口语表达的训练达到目的。
广播是听觉的艺术,电视(视频节目)是视听艺术的结合,二者都少不了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传播,并且这种传播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的好坏。我们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达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排除“想”和“说”之间的障碍,达到思维和语言的“无缝对接”。
二、如何训练表达技巧
口语表达训练中有一个阶段为“独白式口语”,这是口语表达训练的基础部分,可以锻炼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也可以锻炼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一)现场报道与现场评论
对现场情况进行迅速地归纳和总结并用有声语言将之呈现出来,是主持人必备的能力。自从强调主持人业务应集“采”“编”“播”为一体后,行业内也在逐步淘汰只会照本宣科的主持人。教学中应将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开发视作重中之重,排除学生的思维惰性,甩掉固有思维定式的自我桎梏,不要被“我想这样说”所限制,而要努力实现“看到——表述——传播”地从事实出发的传播路径,为学生今后从事现场报道工作提供锻炼空间。这个方法的应用可以借助观察校园中或者马路上的行人,分析他们的性格,边思考边组织边传达。
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比较容易执行的一个,只要条件适合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练习。这个练习的前提条件是,是否能够在众多的行人中抓住有特点的一个或一组,进行表述。因为语言的丰富与否与表述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是否有话可说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只是随便选取行人进行表述,非常容易出现“词穷”的现象,而为了能多说,经常出现废话和空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往往要抓住行人中有特点的一个,比如从情绪方面观察,兴奋前行的和萎靡不振的;从衣着上观察,不合时令的和光鲜耀眼的;从随身物品观察,行李繁多的和轻装简行的……从不同的特点上展开联想,能够帮助自己组织语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脑中容易变得一片空白。比如学生想对一位身着灰黑色棉袄,黑色裤子,身背一个大行李包的中年男子进行描述,在思考如何描述他的着装时就颇费了一番脑筋,因为他的着装十分朴素,并且满身尘土,看起来是农民工朋友的装扮。但这样的装扮并不能直接说明他的身份,怎样才能客观地描述,不给听众带去不必要的误解,是学生一直纠结的问题。由他背的大件的行李联想到的是远途奔波的劳累,出门在外的辛苦,以及这座城市有没有为这样的外地人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地铁购票的帮助、问路咨询的帮助等等。这些都是在脑中组织过的程序和语言链条,当真正表达的时候发现的问题便是个别句子会出现动宾搭配不当甚至更多的语法混乱问题,更有甚者会借助几个碎片化的重复描述来表达同一个观点。语音发出后,自己的耳朵接收到信息才能知道已经搭配错误,但为时已晚。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产生还是与平时词汇量的积累以及非正确的用语习惯有关系,平时的词汇积累不够或者日常交流中多使用病句和错句,就会产生转换编码后的语言错位。
(二)现场演说
现场演说与现场报道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演说可以事先确定好主题,并做相应的准备,准备过程可以比较充分,对语言的组织甚至可以落在纸上,先形成文字,再转化为有声语言。这部分的相关内容可以分两部分练习:
第一部分是采用完备的文字稿件进行复述练习。稿件主题的选择尽量贴近社会新近发生的事件,内容应既含有社会现实问题又带有教育意义,既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引领正确的思想走向。可以在任意范围内搜集这些语言材料,比如视觉方面,可以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视频影像,进行视觉上的感知体验和知识采集;一段音乐、一段对话都可以成为收集听觉信息的来源;一篇文章或者报道稿件同样可以作为资料摘录进演讲稿件中。初次练习时,稿件准备的是否完备是演说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对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自身语言的扩展、编码和传送能力,毫无准备地拿起就说,只会让初学者语序混乱、传送受阻,既无法达到训练目的,同时也会挫伤自信心。因此,可以先准备好完整的稿件,以背诵结合自由发挥的形式进行演说练习。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已经准备好的话用正确的情绪基调和态度表达出来,既符合演说这种口语形式的要求,又不会使情感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播音专业的学生在初学阶段极易受文字控制,一旦手中有稿,立即呈现出一种出镜播报状态,眼中有字心中无物。所以我采取的办法是在理解稿件的基础上反复播读,先用这种方式确定好正确的情绪状态以及语句上的起承转合,然后再脱稿进行演说练习。
第二部分是确定好演说主题,然后从图片、视频、文字等媒介搜集信息,组成关键句或关键词,做成提示内容写在提示卡片上。在进行这部分练习时,学生会感受到无论写什么关键句或关键词,都要在脑中先形成整体框架,并且至少在头脑中要完整地默说两遍。“打腹稿”的阶段能体现出许多学生的学习惰性,因为过分依赖文字稿件,他们既没有动力也没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个部分。在教学初始阶段可以鼓励他们将腹稿大纲表达出来,迫使他们形成习惯。关键句和关键词的选择依个人情况有所不同,一开始练习时可以多写些关键句,这样能够帮助练习者理清思路,不至于信马由缰、离题太远。这样的练习做过几次后,可以试着把关键句浓缩为关键词,可以在头脑中构思出演讲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列出几个关键词。在演讲的时候,看着关键词说话,随时整理错乱的语句,严格按照关键词的提示进行语言的组织和阐述,不回避语序混乱和逻辑思维不清楚的结节点,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之后可以减少关键词的数量,训练自己看到一个关键词就可以表达大框架的一部分的能力。在这个阶段要着重注意自我反馈,及时调整语序,即便出现混乱的状况也要尽量用相关话语把主题拉回至关键词位置。这一部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话语冗长,“车轱辘话”太多,要么过于啰唆,要么漏掉了先前设定的信息点。
三、口语表达训练的意义
独白式口语的训练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能够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内部语言阶段、扩展和编码阶段以及传送反馈阶段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加强自身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且注重了逻辑思维能力对表达能力的影响,使我们获益良多。
关于口语表达训练的方式方法,也有着见仁见智的探讨,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去练习,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有声语言的产生是后于思维的。语言的表达都是为思维服务,反之思维也作用于语言表达的效果。训练方法千千万,但是源头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的话,很可能一切的努力都会归于徒劳。随着人工智能的产生和相关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AI主持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2018年3月1日上午,南方财经全媒体指挥中心正式启用,全国媒体首位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同时上线。这标志着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为全国媒体融合发展标杆项目,以技术创新推动媒体融合转型的步伐加快[1]。而在2019年中央电视台的网络春晚中,人工智能主播“小小撒”亮相舞台,这是人工智能首次登上央视的舞台。在整个主持过程中,人工智能主持人妙语连珠、“思维”连贯,完全不输主持人撒贝宁,首次上岗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与撒贝宁的外形、声音、眼神、脸部动作、嘴唇动作等相似度都高达99%。撒贝宁在后来的采访中表示:“技术的发展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我还记得五年前,我问过一位人工智能专家,主持人这个行业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说大概还有五年,看来现在到了我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2]。
四、结语
21世纪是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3]人类的很多工作已经开始逐渐交由机器和人工智能完成,人们更加关注于对无形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希望有朝一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讨论中,目前一个为大众认同的观点是:那些需要创造力和艺术展现力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主持人的工作正是需要用创造性思维才能够进行的工作,对突发情况的处理、对新闻当事人的判断和共情、对现场氛围地把控等等,都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因为只有人类才具备自我意识,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向学生强调思维的强大,鞭策学生通过输入性学习加强积累、锻炼思维能力,为优秀的语言表达提供一个丰富且有逻辑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