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启示

2021-11-27黄晓雨

山西青年 2021年1期
关键词:圣人曾国藩立德

黄晓雨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自幼熟读经史诗文,深受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书籍熏陶,并且他也在书信中敦促后辈应多读儒家经典。曾国藩在家信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儒家的“孝悌”之道。他认为尽到 “孝悌之道”相比追求 “官职功名”更为重要。孝悌主要体现在:望家族昌盛和睦,对父母长辈应尽孝,使其安享晚年;对兄弟后辈互助友爱,敦促其成长成才。曾国藩倡导墨家的“节用”之学,叮嘱诸弟谨记勤、俭、谦、慎,认为如果为子孙后代蓄钱财会导致他们有余钱并偷惰享受,缺乏奋斗图强的动力。曾国藩同时也具有道家的“大成若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思想,他追求“持盈守缺”的人生之道。

(二)曾氏家风

曾氏家风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根源。祖父星冈公在生活劳作方面,勤劳节俭,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父亲竹亭公,孝敬父母,远近闻名。祖母王太和母亲江太贤良孝顺,持家勤俭,和睦共处,守礼知节。曾家的家风勤俭习劳、孝顺长辈、家庭和睦,曾国藩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深受其家风的影响。曾国藩继承了祖辈的思想,认为子弟是否能成为贤才,十分有四分在于家教,要求家中所有子弟代代遵守家训的核心内容。

(三)社会实践

曾国藩在短短时间内官至两江和直隶总督、武英殿的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汉民族文官史上的最高峰,其谥号“文正”是清代文官的最高头衔。他认为做事应该勤勉为国,热爱人民,不应该以做一个官员而自豪。咸丰三年,曾国藩在湖南任团训大臣,廉谨慎勤劳,自立自强。同治六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船舶制造厂,试制船舶,并建议建立翻译图书馆,并领衔上奏“派遣留学生一事”,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一方面鼓励后辈进德修业,修身治心,另一方面,希望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养德

1.“和”以养德

內睦家昌,家和万事兴。曾国藩认为家庭和睦,这本身就是一种福气。他强调家庭和睦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养料”。兄弟不和的家族大都走向没落。反之,兄弟姐妹和气相处,家族得以蒸蒸日上。和睦相处,一个贫穷的家庭可以兴旺发达。兄弟不和,虽然是世代为官的大户人家也会衰败。妯娌及子侄辈亦是如此。和睦共处,扶助亲朋,外睦相济,尽心帮助有困难的亲戚朋友,是家道之兴也。

2.“俭”以养德

敬业节用,勤俭立德。曾国藩撰联二语赠弟“俭以养廉,直而能忍”,并在书信说道:“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余欲上不愧先人,下不愧沅弟,惟以力教家中勤俭为主。”曾国藩认为勤俭节约是良好家风的一种表现,希望子弟们在“勤俭”二字上多下功夫,即用吃苦耐劳的决心操持家庭开销用度,莫不可丢掉寒士的家风。曾国藩说到自己有幸得到显赫的爵位和崇高的名望,有赖于祖辈积累的福泽所得。唯有通过教导后辈做到勤俭持家,世世守之,使家族长久兴旺。

3.“孝”以养德

敬老养老,助弟成贤。首先,一方面曾国藩认为孝敬父母要敬老养老。他时常牵挂家中老人,多次有意迎接父母来京奉养,望“日待父母之侧”,惟尽其孝心,方可心安度日。曾国藩万分叮嘱其弟,“宜时常在家”,侍奉父亲膝下。另一方面,谨遵父命,不违其志,尽忠报国,是曾国藩孝敬父母的又一体现。他在禀父母信中多次表示,虽无时不思乡土,也要承谨遵父母之命,做官为民,忠心报国。其次,曾国藩时常关注诸弟成长,教导诸弟戒骄戒傲,他认为这是作为兄长责任和义务,以及是对兄弟、父母和家族的一种尽孝交代。

(二)树人

1.耕读修身的立德之人

曾国藩一生爱好学问,终身致力于学问。曾国藩说道“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他认为读书求学能够启迪心志,开阔视野,从而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内心所向往的追求。并且在其书信、家书中更是把学问之事作为家书重心之事,不仅为诸弟子侄树立勤学善思的榜样,也于家书中劝进精学。以耕读二字为本,以为学四事勉励后人。曾国藩认为进德修业胜过科举考试,务因博览疏忽专精,精学自会成器。

2.超凡入圣的立言之人

曾国藩说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圣人常言要具备积善、仁义、忠信、礼乐等基本素养。最根本内在的“虚无清静,无为自化”是圣人所没有说到的,需要自我内修去领悟通透。我们应该以圣人未所言的“虚无清静,无为自化”为根本放在心中,以圣人所说积善、仁义、忠信、礼乐去运用来勉励自己。效仿圣人功夫,圣人的标准很难做到,即使不能成为圣人,但也逐渐在向圣人接近,是一种精神追求。

3.书生立武勋的立功之人

曾国藩编练湘军的目的和所附使命不仅展现他的深谋远虑和非凡识见,同时也展现曾国藩树人的辩证思维方式。他认为“知人晓事、公正光明”为君子。反之“不知人懂事、偏私暧昧”为小人。君子并不会一直是君子,小人并不会一直是小人。正所谓“天下无一成不变的君子,亦无一成不变的小人”。同时谨防君子变为小人,告诫君子应当有恒心,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任务,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做立功之人。

(三)养生

1.眠食有恒,惩忿节欲

生活作息方面,曾国藩说“眠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片刻亦是摄生矣”。并用“千金妙药”和“长寿金丹”强调早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保体养生健康层面,而且是对个人磨炼坚强意志的另一体现。饮食方面,曾国藩提倡“慎食”。一日三餐要以素食、清淡为主,食材鲜美,即胜于珍药也。少用药物,多用饮食调养。在思想欲望方面,主张“节嗜欲”。人性难免有思虑有欲望,虽然不能绝对禁止,但一定要有所节制。保持谦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琐事,宜胸怀宽广,勿恼怒伤肝。

2.临睡洗脚,饭后行步

曾国藩曾说:“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余年,余亦学行七年矣,饭菜后三千步近日试行,自矢永不间断。”

三、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家庭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年扣好人生第一个导向扣子,迈出人生重要的第一步。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有赖于家庭发挥最根基的熏陶作用。因此,不仅学校教育要重视立德树人,而且家庭教育也要重视立德树人。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家校共育,利用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青年成长成才,健康全面发展。

(二)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说过,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幸福美满的家庭莫过于亲人之间温馨相处,亲人和睦相处是家庭沟通交流的情感催化剂。在家中应营造和谐的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家庭和谐关系网,让家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幸福港湾和心灵驿站。青年避免“低头族”式屏幕社交,放下手机,倾听亲人的话语,多一些触动灵魂的交谈,给家人多一些陪伴,与身边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三)培养向上向德的家庭美德

注重青年家庭美德的培养,积极倡导心齐和家、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节俭向善的优良家庭传统美德,把深厚的家庭美德沉淀在青年个体的心灵中,活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而熔炼提升我们青年的道德品格素养,做新时代家庭好成员。第一,增强青年对勤俭节约的价值认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开始,提出节约粮食、文明用餐。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第二,对家孝,对国忠。父母之恩以孝道报恩。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辜负父母的厚望,将爱国和爱家有机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想和家庭梦融入伟大的国家梦和民族梦之中,将修身立德与报效祖国、奉献人民联系在一起,锻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奋进者、奉献者、开拓者。

(四)倡导崇尚读书的家庭风气

青年成长需要经过读书学习涵养成才,读书学习是一个明理,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过程。曾国藩的一生重视阅读、崇尚读书,他用亲身实践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教育兄弟子侄勤于读书,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由此可见,在青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要注重营造重视阅读、崇尚读书的家庭氛围。首先,从家庭环境的布置方面,营造有书阅读环境。提供与书接触的空间环境,在房间、沙发、客厅适当摆放能够触手可及且令孩子感兴趣书籍。其次,父母要做读书好榜样。曾国藩通过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让子女信服这是他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在家中身体力行,做读书看报的“领头羊”,亲子共读,能够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培养崇尚读书的家庭风气。

(五)重视生命健康的家庭教育

重视生命和健康教育,艰难战疫的同时也为家庭推进生命健康教育的带来契机。抓住时机引导青年感悟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教育,重视并提升生命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鼓励青年可以借鉴曾国藩养生保体方法(控制情绪、运动、饮食、睡眠)的四个方面贯穿每日的学习生活,例如:“每日洗脚,饭后千步”,养身宜戒恼怒,宜清净调养,饮食方面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早起”等。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能力和养成优秀的学习、生活好习惯,增强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加强体能锻炼,改善身体素质和体魄,以养成青年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精神人格。

猜你喜欢

圣人曾国藩立德
跟曾国藩学修身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曾国藩的“愚笨”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