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姬》中爱丽丝性格的两面性及对悲剧性结局的影响
2021-11-27黄春婷
周 钰 黄春婷
(1.国际基督教大学,日本 东京 三鹰 1818585;2.徐州译阳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6)
与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双璧”的森鸥外在日本文坛上拥有超群地位。森鸥外生活在日本历史上重大转折点的明治时期,时值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致力于引进西方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科学技术,大力倡导“全盘西化”。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森鸥外聪颖非常,青年时期凭借优秀的成绩获得陆军省的公派出国留学机会。回国后的森鸥外在担任政府职务的同时从事文学创作,他不仅活用自己的多国语言知识翻译了多部作品,而且积极地将留学时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1890年,他在《国民之友》上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即“德意志留学三部曲”④森鸥外著名的“德意志留学三部曲”为《舞姬》《泡沫记》《信使》.之一《舞姬》,一时间在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作品用雅文体写成,清新典雅,情节丝丝入扣,被公认为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森鸥外也因此被誉为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
小说以青年男子太田丰太郎在乘船归国的途中回忆德国留学生活以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一倒叙形式展开。丰太郎被派往德国留学,背负着家族与国家的双重期待。置身于繁华大都市柏林的丰太郎生平第一次触摸到进步的思想脉搏,内心深藏的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不久,因与其他留学生格格不入而迷惘的丰太郎在偶然机会下在教堂前邂逅了美丽的舞女爱丽丝。或是出于怜悯,他帮助了走投无路的爱丽丝,使其免于戏院老板的“荼毒”,而后两人交往频繁。不久,关于二人的传言甚嚣尘上,丰太郎失去了官费留学资格。此时的丰太郎沉浸于与爱丽丝的炽热爱情之中,在矛盾之中唯以爱情支撑自己。与爱丽丝的甜蜜而平静的生活被好友和天方大臣的到来打破。在根深蒂固的“立身出世”思想的驱使下,丰太郎最终选择舍弃爱情。怀有身孕的爱丽丝得知事实后万念俱灰,行状疯癫。尽管满怀不舍和愧疚,丰太郎依旧踏上了归国之路,在回国的船只上痛苦地追悼自己的爱情。
作品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影射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更是有助于突出表现出作者的强烈情感。森鸥外在德国留学期间曾经与一位外国女子相恋。在他回国后这位女子甚至前往日本寻找恋人,却最终在森鸥外家人的劝说下黯然回国,两人缘悭一面。更有考查,该名外籍女子名为“爱丽丝”。这一惊人巧合也让更多人确信这部作品是作者对恋人的忏悔之作。
众所周知,作家创作爱情故事,往往不止步于对爱情的描绘。他们期待通过描写爱情,给人以渗透于人性、生命等更为深刻的领域的启发。《舞姬》传达的是作者的自我忏悔,还是对社会的控诉,抑或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疑问促使世界众多学者多年来投身于该作品的研究。悲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悲剧,爱丽丝作为悲剧的最大受害者,其自身也对这样的惨淡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表面看来她美丽勇敢,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似乎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深入解读,她个性中潜藏的盲目性便浮出水面。冥冥之中,爱丽丝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产生。
一、爱丽丝性格的积极面
爱丽丝作为女主人公的登场是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为刻画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事先埋下了大量伏笔,这些伏笔是通过男主角丰太郎并不顺遂的留学生活来展现。身在异乡的丰太郎在迷茫困惑之时,命运般地与无助哭泣的爱丽丝相遇。相遇地点也值得玩味——古寺。提起古寺,人们大多会联想到“清静”“神圣”等字眼。正是通过古寺的映衬,爱丽丝纯洁无垢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无疑爱丽丝是勇敢积极的,面对戏院老板三番五次的调戏和乘人之危,她敢于抗争,不愿意屈从可悲的命运。于是,即使面对素未谋面的丰太郎她也不想放弃任何可能解救自己的机会,从这些我们不难发现,爱丽丝是一个拥有反抗意识的少女。虽然贫穷却不愿向社会的黑暗面屈服,对生命仍然抱有期待,并为此而努力。不仅如此,因贴补家用而不得不成为舞女的她在复杂的环境中仍然洁身自好,敢于拒绝。
热衷于森鸥外及其作品研究的日本学者金子幸代在她的《鸥外与女性》一书中流露出对爱丽丝敢于主宰自己命运、对爱情执着追求的赞许之意。坦率的爱丽丝在接受丰太郎的帮助后,多次拜访丰太郎,向其致谢。正是通过交往,爱丽丝仰慕丰太郎的博学多才,感激他的帮助,互相交织的情感让爱丽丝深陷其中。在这过程中,爱丽丝是主动积极的,她不仅没有回避这份感情,反而是她自己不断努力促成了这段感情。
看似柔弱的爱丽丝不顾世俗偏见,坚守着与丰太郎的爱情,即便是丰太郎被罢官后也不离不弃。为和爱人相守,她想法设法,甚至对母亲隐瞒了丰太郎失业一事。她无微不至照顾着自己的爱人,即使是再艰难清贫的日子也甘之如饴。
在丰太郎因公务随大臣出国的那段时期,她似乎对未来有所预感,一封又一封地给丰太郎写信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信中一言一语都发自肺腑,饱含血泪。这种对于感情的执着和坚定追求,这样敢于向命运挑战,奋力挣脱世俗束缚的勇气,向读者充分展示出她性格中积极的一面。
二、爱丽丝性格的盲目面
在看到爱丽丝积极进取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她性格上所存在的盲目和守旧。日本文艺评论家石桥忍月曾在评论中表达出所谓舞女不过是一个文盲且没有见识和不知羞耻的无知妇人而已这一较为极端的意见。对于这一点笔者不能完全认同,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句话指出了爱丽丝性格上存在的盲目性。
首先是她对丰太郎盲目的爱情。她深爱丰太郎这一点无可辩驳,而实际上她的这种毫无保留的爱并不是建立在真正“相知”的基础上,这也为两人的爱情埋下了危机,同时在这份爱情里还包含了感激的成分。对于爱丽丝而言,丰太郎是将自己从绝望的深渊中救出,宛如救世主一般的伟大存在。所以,她满心感恩并虔诚崇拜着丰太郎。
再者,当爱丽丝走投无路时,她仅凭直觉就对路过的陌生人丰太郎求助,“我觉得您是好人”①森鸥外.『舞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这句话显露出她的不谙世事。她没有沾染世俗的丑陋习性,也正因如此她过于单纯。她不在意与丰太郎身份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距,也不在意流言蜚语。深陷爱情甜蜜里的爱丽丝如同孩童一般天真稚气。只是,世人并不单纯,即便是丰太郎也不例外。这种差异导致她并不能真正体会丰太郎面对功名和爱情的踌躇和矛盾,换言之,她未能设身处地考虑丰太郎的心境。爱丽丝一心想要守护的是两人的爱情,却没有考虑过对丰太郎而言爱情并非唯一。当她知道丰太郎被免职之后,首先思考的仅是母亲知道后会阻止两人继续来往。对于丰太郎的复杂心情,她没有感同身受。这样的爱丽丝难道不是过分盲目相信爱情吗?
此外,虽然爱丽丝是拥有新思想的女性,但是一些陈旧观念也深深植根于她的意识之中。在与丰太郎相爱之后将所有重心都放在爱人身上,对爱人寄予了过多期待,甚至将自己命运都寄托于爱人的成功。从她写给爱人的信中也能看出,她已完全依附于丰太郎,这一点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女子“以夫为天”的观念。此时的爱丽丝已经失去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和意识。她所期待的是借助爱人的力量来改变现有的状况,而非自己的力量。
三、爱丽丝性格对悲剧结局的影响
原本让人幸福的爱情最终以爱丽丝发疯,丰太郎回国而收场。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是前提,封建思想的束缚、阶级差异等因素也密不可分。若是从人物的角度出发,悲剧的始作俑者丰太郎难辞其咎。他的软弱、犹豫、自主意识的不彻底等促使了悲剧产生。
但是,爱丽丝的性格也是她悲惨结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诚如前述,爱丽丝积极主动和丰太郎交往,如果她没有主动去拜访丰太郎,两人就不会有进一步发展,更不会深陷其中,悲剧就不会发生。另一方面,她盲目地去爱,对于丰太郎到底是否爱自己又究竟爱得有多深这些一无所知。她将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到爱人身上,使爱人背负起沉重的压力。对于她饱含深情的信,丰太郎却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因为她每天都给我写信,因此想忘也是忘不掉的”②森鸥外.『舞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7.,一句话透露出了他承受着来自这份爱情的巨大压力。当爱情成为一种负担,出于本能,人往往会选择逃避。爱丽丝无意间施加的爱的压力一步步将丰太郎从自己的身边推开。
可是,此时的爱丽丝沉浸在对新生命的期待之中,对此毫无察觉。她与丰太郎的认知本就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她未能意识到这种差异将带来的可怕后果,她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所想便是爱人所想。她对于自我的追求和自主意识的觉醒仅限于爱情,因而她只是遵从于本心,心无旁骛地“守护”她的爱情。
为爱情而生的爱丽丝在得知丰太郎背叛了二人的爱情之后,如同失去了维系生命的唯一力量。对于内心纤细敏感的爱丽丝而言,失去了爱情,等同于失去了活着的意义,所以她只能借助比肉体的死亡更加残酷的“精神的死亡”来逃避爱情破灭的绝望。试想,如果她能对丰太郎的心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多一些了解,如果她不那般盲目将自己的一切寄托在爱人身上,也许最后她不会疯。所以对于这样的结局,爱丽丝也有无可回避的责任。
四、结语
无数女性大胆地听从自己的心意,追求自己的幸福。古有“红拂夜奔”“卓文君当街沽酒”“孟姜女千里寻夫”,女性忠于情感,勇于主宰自己的命运,令人动容。爱丽丝对爱情的追求使她收获了向往的爱情,却也带来了令人心碎的结局。面对情人的背叛,看似柔弱的女子往往表现得比男子更为果断和决绝。被李甲背叛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投江自尽,惨遭抛弃的霍小玉悲愤而死。得知真相的爱丽丝最终疯狂,仿佛不愿意妥协于残忍的社会。女性容易成为爱情里的受害者,这也与自身对爱情的盲目有关。在盲目的爱情中逐步迷失自我,以致对生命绝望,最后以最激烈的方式宣泄自己的痛苦,怎能不叫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