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坪箐花甸湿地公园发展及生态保护措施

2021-11-27华世明李水生

绿色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沼泽植被景观

华世明,李水生

(1.云南青松林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省兰坪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兰坪 671000)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兰坪县箐花甸湿地公园水位持续下降、水量急剧减少,湿地中的污染物质一直在不断富集。本文阐述了箐花甸湿地公园概况,在分析了湿地资源环境特征与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箐花甸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箐花甸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2 云南兰坪箐花甸湿地概况

2.1 自然环境

箐花甸湿地公园位于兰坪县东北部河西乡箐花村委会大羊场村,东与丽江市玉龙县相邻,处于云岭南段山脊部位,澜沧江一级支流通甸河与金沙江一级支流黎明河之间的分水岭上,地理坐标为东经99°32′36″~99°32′55″,北纬26°52′07″~26°54′41″。湿地公园呈南北向分布,主要由黎明河源头南、北2个构造侵蚀盆地构成,属金沙江支流黎明河流域[1,2]。

2.1.1 地质地貌

湿地公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澜沧江流域与金沙江流域分水岭,区域构造属羌塘-三江造山带,处于剑川后造山岩浆杂岩带(E)、纳瑞断陷盆地与碗水压缩(契顶)盆地的交接部位。以山顶出现古近系红色碎屑岩系与断层强烈切割、冰蚀地貌残余为特征。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三叠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冰碛沉积物。湿地区从外围到湿地内部的地层呈现由老到新的地层系列特征[3~5]。

湿地区属三江并流区的澜沧江与金沙江流域的分水岭的亚高山构造冰蚀地貌。地貌类型主要有亚高山、冰蚀地貌遗迹、湿地、流水地貌、重力地貌和丹霞地貌等[6]。

2.1.2 气象气候

箐花甸湿地公园属于是滇西北典型的高寒山区之一。湿地公园年均温-2.2~3.1 ℃,最热月(7月份)均温5.1~10.1 ℃,最冷月(1月份)均温-10.3~-5.0 ℃,年极端最低气温≤-12 ℃,年≥10 ℃积温0~500.0 ℃。四季分配为“长冬无夏,春秋短暂”型和“全年皆冬”型[7]。

湿地公园区域年降水量1370.0~1630.0 mm,雨季(6~10月份)降水量1130.0~1365.0 mm,占全年总量的83.5%左右,干季(11~次年5月份)降水量230~270 mm左右,仅占全年的16.5%左右,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为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2]。

2.1.3 水文

2.1.3.1 水资源

湿地周边高山、亚高山森林和草甸土流出的径流、坡面流构成湿地水源。它们多呈散流、泉点流在湿地区的棕壤与红色碎屑岩界面间流出,汇集于冰蚀盆地底部,形成湿地。湿地南、北片区枯季测得的径流模数分别是为4.8×103m3/a·hm2和4.82×103m3/a·hm2。两片湿地内均有比较发达的溪流网络,分别汇集于两片湿地的主溪流,再由各自出口汇集于湿地东部的槽谷流入黎明河,流往金沙江[2]。

2.1.3.2 水系现状

箐花甸湿地公园内主河沟有两条,一条位于北片区,一条位于南片区,大大小小支沟有几十条,溯源侵蚀严重,湿地河沟向纵深方向发展,即河床拓宽、河谷加深、侵蚀基准面逐渐降低,最终将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8]。

2.2 湿地生物资源

2.2.1 湿地植被类型

箐花甸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2科,110属,154种,其中蕨类植物有3科,3属,3种;裸子植物有3科,5属,7种;被子植物有46科,102属,144种[6]。

箐花甸湿地内珍稀保护植物仅有1种,即油麦吊云杉,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特有树种。

2.2.2 湿地动物现状

湿地公园内共记录到脊椎动物22目60科133种,其中哺乳动物39种,鸟类63种,两栖动物15种,爬行动物16种。包括滇金丝猴、林麝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穿山甲、白鹇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云南省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6种,附录Ⅱ物种12种[6]。

2.2.2.1 哺乳动物

调查区内分布39种哺乳动物,隶属于8目23科35属。

2.2.2.2 鸟类

湿地公园记录到的63种鸟类中,珍稀保护鸟类有17种。

2.2.2.3 两栖爬行类

两栖动物1目7科15种,爬行动物2目5科16种。

2.3 泥炭资源

箐花甸湿地范围泥炭厚度不均,大部分泥炭层厚度在30~90 cm之间,初步估计泥炭储量约120万m3。

2.4 人文历史

历史上大羊场村民先后从大凉山迁到湿地公园周边,最早一批迁徙而来的时间是1937年,与年氏彝族迁入兰坪的时间基本一致。20世纪40年代又迁来几户,最后一批迁来是20世纪70年代。彝族同胞在此主要以畜养为生,养殖牛、羊和猪等,在草场外也开垦一些坡地,种植荞麦和洋芋。以前他们把牛肉、羊肉、酥油、荞等背到三岔河以下换取普米族的粮食,或背到通甸出售后换成大米和生活用品。随着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大羊场村民可以不出家门就把产品变成现金。在当地购买1 kg酥油100元、炖一只土鸡+洋芋+干扒菜一锅200元、宰杀一只羊2000元、一根虫草3~10元,依赖箐花甸这片草原,牧民们年收入得到提升。

2.5 社会环境

箐花甸湿地公园由于受地理位置、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洋芋、玉米、燕麦等。人均耕地2.15亩,人均有粮327kg;家庭养殖以羊、牛、猪、鸡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4.5万元,其中,农业53万元、牧业34万元、林业4万元、其他1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5元。

在交通上,兰坪箐花甸至罗古箐、丽江黎明丹霞地貌景区、丽江老君山景区的公路已经开通,但道路等级差、路况差。

根据《兰坪县“十三五”重点新建项目规划表(2016~2020)》,兰坪县将在通甸镇新建一类通用机场、六库至兰坪二级公路、兰坪营盘至福贡匹河三级公路,改建维西交界至通甸二级公路、兰坪至云龙二级公路、省道332河西至中排公路“四改三”,并加强乡镇连接线路建设,如河西至中排、通甸至丽江黎明等,届时湿地公园对外交通状况将得到大幅度改善(9)。

2.6 湿地类型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478.0 hm2,湿地面积207.00 hm2,均为沼泽湿地,湿地率达到43.3%。

2.7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478 hm2,土地权属均为国有。国家湿地公园界线主要依据行政界线、河流、山脊等自然地形划定,其范围、权属清楚无争议。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478.0 hm2,其土地利用结构是:林业用地面积254.7 hm2,占总面积的53.3%;非林业用地面积223.3 hm2,46.7占%。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3.2 hm2,灌木林地面积161.5 hm2。非林业用地中,湿地面积207.0 hm2,耕地面积16.2 hm2,建筑用地面积0.1 hm2。

3 云南兰坪箐花甸湿地环境特征

3.1 区位特殊性,生态地位重要

箐花甸湿地公园保留了大面积原始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和亚高山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功能效应显著,是生物多样性重点研究区域;具有完整的植被生态结构、林分空间结构群落稳定,这一地区保留了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原始群落的林分空间结构,为调整林分空间结构、改善林分质量、制定森林经营措施,提供了基础参照。

同时,箐花甸湿地公园,对大羊场周边居民的生活与发展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3.2 生物多样性富集,分布有特有种,具有独特性

(1)箐花甸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显著,箐花甸湿地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9个群系,10个群落。

(2)箐花甸湿地动植物种类丰富,湿地公园共发现植物有154种,哺乳动物39种,鸟类63种,两栖动物15种,爬行动物16种。

(3)箐花甸湿地为亚高山丹霞冰蚀沼泽,具有特殊的基质和成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极其罕见;且湿地内分布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毛冠鹿等省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区域内分布的CITES附录哺乳类有18种,其中,附录Ⅰ物种6种,附录Ⅱ物种12种;分布有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物种为6种,其中,评估级别为EN的2种,评估级别VU(易危)的4种,稀有性较突出。

(4)湿地内分布有15种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湿地内两栖爬行动物特有成分突出,云南、横断山区或西南山地特有种达20种,占总数的65%。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3.3 生态环境脆弱性

箐花甸湿地公园属于滇西北典型的高寒山区,生态环境特殊;独特的气候、海拔特征,湿地内降雨量严重不足,加上土壤疏松浅薄,抗侵蚀、抗冲刷能力弱,造成湿地的河流侵蚀,湿地基准面下降,地下水位降低,地表不积水,从而进一步导致沼泽化草甸发生逆行演替,形成亚高山草甸[10]。

4 云南兰坪箐花甸湿地受威胁状况

4.1 水环境现状

箐花甸主河沟有两条,一条位于北片区,一条位于南片区,大大小小支沟有几十条,溯源侵蚀严重,湿地河沟向纵深方向发展,即河床拓宽、河谷加深、侵蚀基准面逐渐降低,最终将导致沼泽湿地退化成河流,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

4.1.1 森林植被破坏

湿地公园周边森林对湿地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周边社区居民年平均薪柴使用量为3 t/户,房屋用材和薪柴等均来自于周边森林,导致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有所下降。

箐花甸放牧量已远远超过载畜量,导致湿地植被破坏严重,牲畜对草本植物的啃食、踩踏以及放养家猪对植被层的翻拱,严重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天然更新,导致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从沼泽草甸向亚高山灌丛草甸退化。

4.1.2 缺乏对湿地水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

由于未开展湿地水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无据可依。

4.1.3 栖息地(生境)破坏严重

湿地公园内存在围湿垦殖的现象,面积达16.2 hm2;湿地公园内溪流溯源侵蚀严重,侵蚀基准面逐年下降,导致沼泽湿地亚高山草甸化,动植物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局部森林受到砍伐,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4.1.4 水体质量日益下降

根据兰坪县环境监测数据湿地公园地下水水质各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地表水水质指标中,除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粪大肠杆菌指标为Ⅲ类标准、总磷(TP)接近Ⅲ类标准外,其他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以上。

4.2 水污染物排放

兰坪箐花甸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CODcr(化学需氧量)、TP(总磷)、TN(总氮)、NH3-N(氨氮)分别为1127.4 t/a、42.2 t/a、341.2 t/a、102.4 t/a。化学需氧量的贡献源主要是水土流失占比62.3%,其次散养畜禽占比11.0%、服务业占比8.6%、农田面源占比6.2%也不容忽视,四类污染源入湖量占到全流域入湖量的88.1%;总氮主要来自于水土流失占比57.6%和农田面源占比22.2%;氨氮主要来自于农田面源占比57.9%和水土流失占比25.2%;总磷主要来自于水土流失占比50.5%和农田面源占比31.2%。

由于水土流失,农村生活,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造成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对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氨氮污染贡献率分别达到85.2%、89.3%、85.3%、91.3%[11]。

5 存在的问题

5.1 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湿地公园内河沟侵蚀比较严重,河沟侵蚀面降低会导致沼泽湿地退化成河流,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兰坪县环境监测数据湿地公园地下水水质各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地表水水质指标中,除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粪大肠杆菌指标为Ⅲ类标准、总磷(TP)接近Ⅲ类标准外,其他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以上。

5.2 植被修复任务繁重

(1)箐花甸放牧量已远远超过载畜量,导致湿地植被破坏严重,牲畜对草本植物的啃食、踩踏以及放养家猪对植被层的翻拱,严重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天然更新,导致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从沼泽草甸向亚高山灌丛草甸退化。

(2)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湿地面山植被生长状况较差。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材均来自周边森林,且存在开垦荒地的行为,造成湿地面山局部区域植被遭受一定程度破坏,且自然恢复困难[12]。

5.3 栖息地(生境)治理难度大

自然和人为活动原因,箐花甸湿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些地段退化较严重,已退化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周边面山森林结构和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受到影响。

5.4 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单一

湿地公园湿地景观主要为沼泽草甸景观和沼泽灌丛景观,由于近年来受自然(主要为河沟侵蚀)和人为活动(主要为放牧)的影响,湿地景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湿地景观美感度下降。湿地公园河沟侵蚀较严重,湿地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沟,难以形成明水面景观,栖息水禽较少。湿地公园面山森林组成和结构比较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春夏季景观相对较丰富,秋冬季景观相对较少[13]。

5.5 科技支撑尚不能适应政策措施制定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科技支持不能形成经常化稳定化,投入经费有限,基础研究薄弱。对于像兰坪箐花甸湿地公园这样在特殊地理位置下具有特殊特征的沼泽湿地,目前的科技支撑能力还不能满足政策措施制定的需要。对于本土化实用工程措施的探索研究还存在不足,如果机械移植其他地域湿地的工程工艺,会造成资金投入但不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

5.6 执法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箐花甸湿地公园的管理单位,未能集中行使对兰坪箐花甸湿地公园保护的行政权,导致执法权限不够,执法监督管理能力与新时期沼泽湿地保护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实现对兰坪箐花甸湿地动态监管。

6 云南兰坪箐花甸水环境生态保护对策

箐花甸湿地公园位于兰坪、维西、丽江三县的交界处,紧邻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因其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构成了箐花甸湿地自然景观的多样性,既有由生物资源构成的森林植被景观、沼泽草甸景观、杜鹃灌丛景观、动物景观等,也有由地质地貌形成的丹霞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等,其融周边的雪山、森林、辽阔的灌丛草甸湿地景观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根据云南省全省旅游发展推进会上做出的强调,“怒江大峡谷自然景色、民族民俗独具一格,完全可以通过保护自然生态、发展旅游产业实现各族群众脱贫,让脱贫攻坚的难点地区逐步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结合湿地公园良好的资源优势,确定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方式以生态旅游为主,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利用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开展各类生态旅游项目。同时,探索湿地周边社区参与湿地保护管理和生态旅游活动的方式,开展农牧业生产引导和生态补偿工程,改善湿地公园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社区群众对湿地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使社区群众自觉自愿的加入到保护湿地的队伍当中,更好的解决箐花甸湿地公园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14]。

6.1 水体修复

(1)对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水域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一次全面、集中的废弃物清理,以清除长期“存储”的固体废弃物,并定期开展水域垃圾清理,以彻底消除潜在的二次污染源。

(2)通过筑透水性石谷坊可防止河沟进一步侵蚀而使沼泽湿地退化成河流,同时形成一定的明水面,为湿地水鸟和鱼类提供广阔的栖息地。

(3)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条件,充分利用已有河沟水系,通过局部改造、部分重建、系统整理和连通,重建完善而发达的内部水系网络,营造错综交错的水网格局。

6.2 植被恢复

(1)对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植被全面采取封育措施。

(2)对面山森林植被进行林分改造,主要措施为在树木稀疏的林分补植白桦、云南松和落叶松等乡土树种,恢复森林覆盖率。

(3)通过筑透水性石谷坊和恢复水系网络增加湿地集水面积,以恢复沼泽湿地植被,使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6.3 栖息地(生境)恢复

(1)通过加强水体、植被等栖息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使野生动植物具有良好的栖息场所。

(2)对湿地公园内开垦的耕地实施退耕还草(湿),使其恢复成草本(灌丛)沼泽湿地。

(3)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挖滥垦行为,广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和保护公约,保证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不受干扰和破坏[15]。

6.4 实施生态补水

针对兰坪箐花甸湿地水资源现状,抓紧实施兰坪箐花甸湿地生态补水,增强兰坪箐花甸湿地水体循环和水动力,扩大集水面积,恢复沼泽草甸景观和沼泽灌丛景观。在兰坪箐花甸湿地补水口设置检测点,对补入兰坪箐花甸湿地的水体进行定期检测,不合格水体严禁补入湿地。

6.4 有效提升监测监督管理能力

针对云南兰坪箐花甸的个性特征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有效提升监测监督管理能力,了解与掌握水质现状、生态现状与变动规律,支撑云南兰坪箐花甸保护与综合治理决策、咨询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6.5 强化科技支撑

对于箐花甸湿地公园这样一个集保护、发展和修复于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湿地的形成以及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认为:如果想要得到更深入更准确真实的湿地结构变化规律,需要坚持研究,拓宽时间线,以此提供更充实的数据作为基础,坚持科学理念,基于兰坪箐花甸湿地公园的特殊性来促进流域水环境保护修复,提高云南兰坪箐花甸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15]。

猜你喜欢

沼泽植被景观
伊敏露天矿植被恢复区养管模式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景观平面图》
沼泽时代
Passage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