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竹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以七星关区尧德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
2021-11-27付开萍王晓霞
付开萍,王晓霞 周 芳,王 芳
(毕节市应急管理服务中心,贵州 毕节 551700)
1 引言
竹笋是一种森林蔬菜,富含蛋白质、糖类、纤维素、维生素及有机锗(Ge)、硒(Se)、硅等活性物质,是历来的寒土山珍,传统素菜。具有减肥、降血脂、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和防治多种疾病等功能,是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发展竹笋产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长效产业。产业的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资源增值和竹林生产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现状
七星关区尧德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和团结乡交界处,成立于2015年6月,由返乡农民工赵尧琴发起,周边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创办,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10677万元,其中银行贷款6406.2万元,合作社自筹2135.4万元,申请财政补助资金2135.4万元。项目位于林口镇的青山、高丰、新庄三个村,笋竹种植面积9000亩,其中方竹3000亩,罗汉竹2000亩,麻竹2000亩,冬笋2000亩,育苗基地200亩。带动七星关区团结乡、林口镇1000名农民工就业,季节性聘用10000名工人参与竹笋种植,参与农民人均年可增加收入0.45万元。
3 竹笋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发展信心足
七星关区尧德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海拔、气候、大面积野生方竹资源和闲置土地资源优势,有很强的发展信心和决心,近三年通过回收老百姓采摘的野生竹笋和合作社种植的部分初产笋竹,合作社和周边老百姓都获得了一些收益,效益开始凸显。
3.2 政策环境优
毕节市是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1]。一系列有利于激发生产活力的政策措施在毕节落地,一批批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项目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戴帽下达,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抢抓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上良好的竹笋产业发展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和生产经验,已实施的项目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3.3 资源优势显
毕节市位于贵州西北部,乌蒙山腹地,是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境内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气候明显,降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突出。海拔相对高差大,垂直气候变化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平地寒热各异[2,7],生物多样性明显。地形地貌以中低山丘为主,土壤类型以黄壤、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居多,偏酸性、腐殖质、成岩母质,特殊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毛竹生长,是传统的毛竹适生区。
3.4 市场前景广
竹笋膳食纤维添加剂DFA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素,具有较强的持水、持油能力,能螯合消化道中的胆固醇、卟啉和重金属,阻碍致癌物质的产生,有“肠道清洁夫”之称[3],被发达国家列为第七类营养素。国内、国际市场对竹笋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再加上各种竹笋保健制品新品迭出,发展人工种植竹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竹笋产品以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药用保健功效必然受到大众的青睐。
3.5 交通条件好
当前,杭瑞、厦蓉、毕威、黔大、贵黔等高速贯穿毕节市的10个县区。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3088 km,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81 km,铁路通车里程538 km,成贵高铁穿城而过。飞雄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23个城市航线[4]。2 h可融入成渝、滇中、黔中经济圈,是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4 存在问题
4.1 文化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
七星关区尧德养殖种植专业合作虽与贵州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省食品监督检验所建立了科研协作、合作关系,但因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并未开展实质性的科研攻关工作,加之合作社由返乡农民工合伙创建,且到合作社务工的农户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大、接受能力差,基地技术管理不到位,采伐管理无序,使得成林竹的径级、龄级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最终导致交通便利的林区利用过度,陡峭边远林区资源利用不足。
4.2 野生资源丰富,利用率不高
林口、团结及周边乡镇野生方竹林均在1万亩以上,天然林面积的比重较大,但天然方竹林因管理缺乏,单位面积出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林分结构混乱,整体齐度差,笋、材质量低下,需要进行低产改造的方竹林大面积存在,加之高产方竹林培育技术标准缺乏,导致野生方竹林资源得不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4.3 基础设施滞后,效益不高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所有的笋竹林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均比较滞后,几乎无相关设施设备,大多处于“看天吃饭”的状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极大地影响了笋竹的生长和竹笋的产量、质量,导致笋竹产业经营成本大,整体效益不高。
4.4 精深加工落后,附加值低
当前,毕节市竹笋加工业落后,发展迟缓,附加值不高是竹笋产业发展的又一大瓶颈。当现有的竹林大规模投产甚至是大面积推广时,缺少精深加工是绝不可行的。竹笋水份多,容易霉烂变质,季节性强,以往主要采用盐淹制、酒精涂笋基切口、冷库堆放或用硫磺等防腐剂保鲜方式存储,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对竹笋的有益成份和形状破坏严重。
4.5 资金投入不够,重造轻管
选择优质品种,大力发展竹笋产业在促进全市林地增产、林农增收方面作用显著,但由于从事竹笋采集的多为普通林农,自身资金不足,投入不够,限制了竹笋产业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等。仅从尧德养殖种植专业合作资金筹集渠道看,除合作社自筹和贷款外,均只有小部分符合条件的地块获得过退耕还林种苗补助,后续管护资金严重缺乏,加之经营年限较长,成本较高,导致新造笋竹难以产生较大的效益。
4.6 规划设计缺乏,产业化低
截至目前,林口、团结两个笋竹产区均没有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缺乏宏观调控与引导,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生产无序竞争、盲目发展,使得笋竹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缺乏“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5 对毕节竹笋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强化政府引导,推动规范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组织开展一次该区域内竹笋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因地制宜制定笋竹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强化政策撬动和规划引领。在野生资源丰富区域,采取改造和抚育管护并举的经营方式,狠抓低产低效林改造,努力提高笋竹林林分质量;在野生资源稀少的适生区,要加大新造笋竹林地的抚育管理,改变重造轻管的现状,促使新造竹林快速达产达效,为笋竹产业发展奠定量的基础。此外,各级涉农部门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做好帮扶,推进竹笋产业快速规范发展[5]。
5.2 保护现有资源,扩大种植规模
对全市现有方竹林面积进行精准普查,加强对野生笋竹林区的保护。同时,以县区或乡镇为单位开展笋竹适生区造林地调查,编制笋竹造林规划设计,就近选择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建立笋竹苗圃,培育笋竹实生苗,高标准、高质量营造人工笋竹林[6]。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现状,促使其向规模经营转变、向种植大户集中,建立和完善笋竹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范化基地,扩大笋林面积,强化示范引领,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推广使用有机肥、配方肥,统一采摘标准,保持乌蒙山区竹笋自然鲜美、口感好的品质;通过开展竹笋种植示范村、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动竹笋产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依托笋竹产业发展建成一批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5]。
5.3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竹笋产业要发展壮大,紧紧依靠先天的资源优势是不够的,要在产业培育、产品研发、生产、存储、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入科技元素。一是市、县林业部门要开展对方竹、罗汉竹等笋竹生长立地条件与立地质量的评价,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做到适地适竹,科学布局笋竹种植区域。二是要加强低产低效笋竹林改造技术标准的制定。市、县林业科研院所、笋竹林改造技术标准认证单位要切实将标准制定与基地实际相结合,将实验室建在基地上,因地制宜制定笋竹林改造技术标准,着力提高竹笋的单产和质量。三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优势产业,突出重点引进科技兴竹项目,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积极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5],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争取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科技来提升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鼓励企业加强与食品研发机构的合作,借助食品研发机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和研发平台,加快科学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开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的研发工作,努力实现特色产品的多元化、系列化和普通化,扩大消费群体[5]。
5.4 强化龙头带动,拓宽销售渠道
一是培育本土龙头企业,一个县区重点培育1~2家竹笋产业联合体,通过优化配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充分利用“广州-毕节”对口帮扶平台,加强学习交流,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笋竹新竹笋产品的研发;运用“互联网+竹笋”,开展网络营销,打好实体店与电商同步运行的营销组合拳,强化信息共享,促进产销同步。三是注重品牌培育,做响乌蒙山区竹笋品牌,鼓励品牌创建,加大笋竹产品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积极争创省级商标、省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申请地理标志认证,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打造赤水河流域或者乌蒙山区竹笋品牌。
5.5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经营成本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大竹笋产业基地的机耕道、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竹笋产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充分调动林农投入竹笋产业的生产积极性,积极破解竹笋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提高林农整体经营效益。
6 结论
毕节市竹笋产业通过采取“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科技创高效”行动和“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户”或“合作社+基地+种植户”利益联结模式后,一是增加林农收入,可直接解决5000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解决季节性用工30000名,此外,农民还可从原料、加工、运输、劳务报酬等方面获得3.5亿元以上的收入,从而大大提高林农采笋、护竹、育竹的积极性,有效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二是提高生态效益。科学发展竹笋产业可促进竹笋当年再生、疏松土壤,净化山中污染物,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全面提升生态效益。三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竹笋食品产业向纵深发展。总之,发展竹产业,对促进资源增值,提高竹资源附加值,改善人们食物结构,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