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东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16-1929)
2021-11-27赵奕程
赵奕程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东北地区自清初以来便开始封禁政策,虽地大物博,各项资源丰富,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再加之帝国主义的长年侵略,经济发展迟缓,教育事业也始终无法取得有效的进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1916年奉系主政东北后,教育得到了一定改善,东北的职业教育在这时有了起色,本文将从民国时期东北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主要概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东北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于清末,此时中国社会形势内忧外患,职业教育主要以军工业为核心进行培训,随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代表着实业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全国开始创办实业学堂;到民国时期,国内为适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实业教育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视,要求大力发展实业教育以扩充技术人才空缺,此时实利主义教育思想开始盛行,蔡元培曾指出,中国对于教育的空缺,体现在各高小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少能进入到中学继续学习,甚至有些人毕业后没有一技之长可以维持生计,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没有用处的,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培养各方面所需人才,也是对个人生活及知识技能的补充,因此,实业教育成了当时的重要思潮。
东北地区自19世纪末开始,关内移民使东北人口大量增长,带来了实业思想和充足的劳动力,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日俄对东北的殖民侵略进一步加快,导致东北地区原有资源被不断掠夺,经济也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与发展,这也使东北本地的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初步的发展,但此时的东北,位处关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量人才的缺失,教育经费的空缺,严重地阻碍了东北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未经奉系主政改革前,东北的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原有的实业学校专业性较差、中等教育过于偏向升学的单一方向发展、一些学科和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到奉系主政时期,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才逐渐有秩序的发展,正是在这一时期黄炎培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要求不局限于传统实业科,必须培养真正的技术人才,才能填补所遭受资本输入带来的空缺,职业教育思潮开始广泛传播。但由于发展教育同时要考虑到奉系自身的利益及与日本关系的维持,使得东北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存在一定阻力,但方向始终还是向前的。
二、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举措及发展概况
1916年奉系主政东北后对职业教育进行重新规划,提出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10月奉天省教育会决议案指出:“中国欲富强,必以职业为基础,各校填授职业教育,实为当务之急”。“所谓职业者何?即使在校各生课余之暇,学习对于社会及个人必须之作业”。①郭建平,著.奉系教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06.命令下达后,各地开始相继照办,加强职业教育设置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锻炼相应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到1918年,经过两年的实践,当局对职业教育新发展又作规定,对各地的职业学校进行统计,了解各地办学情况及学科设置,加强对师资的培养,拨发专款以振实业教育。1922年全国兴起新学制改革,东三省积极配合,1923年1月17日奉天省教育厅发布了《奉天省职业学校暂行规程》,该规程对于奉天省职业教育进行了各项规定,包括职业学校种类的设置、办学目的、招收学生的形式及学校部门设置做了明确指示,奉天省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整顿改革,卓有成效,此后东三省还发布了一些其他规定,如1923年奉天省发布的《奉天省职业教员养成所暂行规程》、1924年吉林省教育厅发布《吉林省职业教员养成科招生通知的训令》等,东北的职业教育逐渐步入正轨。
奉天省最早的职业学校创办于1906年,为省立第一高中和第一商科高中两所学校,位于省城内。此后,经过奉系主政时期职业教育章程规定,各类职业学校开始在奉天省内出现,如:1922年开设第二工科职业学校、1923年开设省立第一工科职业学校、省立第一农科高中、第一女子工科职业学校及省立第四小学附设商科职业,1924年设立第二工科高中等,各县的私立职业学校大多在1927年开始增多,到1929年,省立职业学校共6所,各县县立职业学校共39所。在1922年以前,各类职业学校多数采用的是农、商两科,1922年后,工科开始出现并增多,女子职业学校也开始办学,开设缝纫编织刺绣等科,各类学科内容逐渐丰富,后面较为出色的学校有东北交通职业学校、奉天省立甲种商业学校等。奉天省作为当时东北权力的中心,各项教育资源丰富,资金也更充足,使奉天省成为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省份。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在三个省份中是最早开始的,早在1905年,就设立了省立第一职业学校,1908年,在兰西县设立县立职业学校,1911年,设立省立第一农科职业学校及肇州县立农科职业学校,1917年开始达到高峰,创办的职业学校有16所,1927年成立了东北商船学校,这是当时东三省唯一一所培训内河航运的学校,到1929年,学校数量达到18所。黑龙江省职业学校的筹办基本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但由于教师及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一些学科的设置不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无法正常开展教学,也导致了在办学期间出现停办或修改原有学制的情况出现,学校内培训的这些学科多为短期培训,并没有达到开展职业教育的预期效果,这是黑龙江省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一大困难,也导致虽然黑龙江职业教育发展较早,但却并非三省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原因。
吉林省职业教育起步较慢,开始于1920年,创办初期学校数量并不多,在当时只有省立职业学校一所办学,开设电机、铁路等科目,经过新学制改革后,根据教育部《学校系统改革案》规定,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开始从原来的城市办学扩展到各县办学,1925年由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四县联合设立了一所私立职业学校,开设了金工、土木等科目,到1929年,全省职业学校共22所,开设学科种类繁多,学生和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可见吉林省职业教育也很有成效。
民国时期东北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体现为,黑龙江省最早开始响应,变动最大;吉林省起步最晚,同时发展也最慢;奉天省后来居上,但发展速度最快,成效也最好。由于奉天省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属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在教育资源等方面要强于其他两省,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东北教育资源发展并不平衡,各省之间发展条件也各不相同,这些是导致各省职业教育进展不同的重要因素。东北职业教育在这一时间段内发展迅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填新校,到1929年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三、影响东北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虽不及其他主要省份发展较快,但紧随全国形势进行相应改革并形成体系,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在教育投入上,为满足人才需要,奉系对于职业教育给予了很大投入,以奉天省为例,1929年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达到了530471元,使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各市各县的学校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先决条件,也稳固了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在与普通教育结合上,东北职业教育在1922年新学制改革以前,中等教育没有等级之分,学习时限为4年,经过改革后,原有的中等教育分为初、高中两级,学习时限增加至6年,并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3年为初级中等教育,接受传统学科的学习,后3年为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分科的不同来划分未来学生去向的不同,所授学科有文、理、农、工、商以及其他学科,所谓分科教学即考虑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选学文、理科,考虑就业的选学农、工、商等学科。在此基础上,东北的职业教育开始与其他教育相融合,并渗透到普通教育当中,拓宽学生的选学方向。
在教师培养上,加强对教职人员的能力要求,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对于教师的培养也充分重视,设立教职员养习所,颁布教职员养成训令,以培养教师的职教热情,提高教师质量,培养教师所需具备的职教能力;同时为加强教师培养,将部分优秀学生送往省外或国外学习,以获得教育先进省份或国家的培养经验,学成回到东北后安排到各职业学校进行教习,这一时期对于教师的培养极为有效,使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社会需要上,东北地区人才匮乏、各项资源有待利用,而所需人才难以培养,所以加强职业教育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职业教育对于个人解决生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职业技能的学习,使人们掌握生存技能与谋生的手段,也保证了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到社会经济发展上,因此这种教育形式更符合实际,人们也更易于接受职业教育,这样不仅解决了对人才的需求,也缓解了人们就业的难题。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东北的发展呈上升之势,奉系主政时期更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作为民族的根本事业,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职业教育更是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自此东北的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职业学校的大批兴起,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培养出了应时所需的人才,对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之后东北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