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弦书《割肉还娘》浅谈塑造舞台形象的一点体会
2021-11-27姬玉香
姬玉香
(南阳市说唱团演艺有限公司,河南 南阳 47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弘扬孝老爱亲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鲁迅先生说:要改变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精神支柱,传播正能量。在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广新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决定排演三弦书《割肉还娘》。因为,三弦书《割肉还娘》揭示的是人生哲理,歌颂的是传统美德。它不但能使人们在嗟叹之后引起对生活的思索、对人生的感悟;而且能振聋发聩的启迪人们对良心的发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割肉还娘》在2020 年9 月中曲协举办的河南省第七届曲艺牡丹奖大赛中一举荣获了牡丹奖。作为一名曲艺演员,我深知自己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人物的艰辛和不易。要做的工作有许许多多、方方面面,怎样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基调,怎样去掌握人物动作的分寸,怎样去把人物的内心纠结和复杂情感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怎样才能把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呢?这些基本元素对每一个演员都是十分重要的。戏剧演员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而作为一个人一台戏的曲艺演员,所具备的唱功、说功、做功对成功塑造舞台形象的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在这里我从做演员的角度出发,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谈谈演员如何掌握人物的性格基调、表演的分寸感以及曲艺演员基本的说功、唱功、做功的重要性略谈一点看法。
一、角色的把握
(一)演员的第一目的是塑造成功的角色
好的演员,需要具备塑造各种截然不同形象的能力。塑造角色,是一个过程,先要分析这个角色,因为分析才可以更了解这个角色更接近这个角色,这样才能塑造出立体而不苍白的角色。要塑造出有血有肉有立体感的角色,必须通过各方面分析来达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魅力,有魅力的角色,在舞台上才有光彩与吸引力。这种吸引会让演员更加投入与角色的感情联系中,更加深入地去体验角色的情感。通过对角色的分析,运用合理的想象,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想象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使角色的内心从这些想象的细节中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想象中的细节去丰富人物,从而抓住特点完成塑造。概括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在分析、研究整个剧本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性格。在三弦书《割肉还娘》中,我扮演的是一位年轻时就失去丈夫,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可是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在大雪天强行被儿子赶出家门、走投无路被逼无奈准备自缢的老母亲。可想而知一出场的老太太,肯定就是一个悲愤、绝望、无奈、痛苦的形象。先“型”夺人,这个形象在观众面前定格,有视觉的冲击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理解人物
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调,性格基调即人物最基本核心的方面和人物思想、个性的主要特色。在《割肉还娘》中,作为一个母亲,和自己孩子之间的爱是什么也割舍不了的,就是一个爱字,当老妈妈听县太爷说要割她不孝的儿子身上的肉还给她自己时,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告状了,她情愿自己流落街头去乞讨要饭,而且还跪下求县太爷放过她的儿子,正是这最动情的一幕,感动了所有人,包括她不孝的儿子。真情大爱产生了共鸣,更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唯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三)掌握人物性格基调
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和推进。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了解他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求。《割肉还娘》中的吴小虎,本来是一个狡猾顽皮没有责任感的不孝子,一开始他一心想着怎样对付县太爷的问审,“小眼睛咕咕噜噜想计谋”,当县太爷施巧记说要割他身上的肉还给他母亲时,他吓得不知所措,接下来老母亲竟然跪下来为他求情,这是剧情的高潮,把一个伟大慈祥的母亲和一个无知渺小的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深地感动了“铁石心肠”的儿子,至此也把一个智慧清明的县太爷的形象也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怎样把握人物的分寸感
主要“节制”不要“流于过火”也不要“太平淡”、既不要表演得“过分”又不能太懈怠,这都属于分寸感把握问题。演员的分寸感或者叫作“火候”是表演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一个演员表演的最好评价莫过于“恰如其分”四个字了。该上去的上不去不行,过火了也不行,要恰到好处。那么表演的分寸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算是分寸合适?在戏剧里我们都比较注重生活、尊重生活。所以演员的分寸感应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在艺术里我们塑造的都是生活中的人物,越生活的东西越能打动观众,这里又牵扯到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二者要巧妙的结合好,演员的分寸感才能掌握好、把握好。
三、曲艺的语言即演员的说功和唱功
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性格化,也就是人物说的话要符合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表演不能“千人一面”,“说一人像一人”,不使雷同,或使浮泛。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都有其说话独特的方式,老年人与中年人不同,中年人与青年人不同,性情粗暴的人与性情温和的人不同,开朗的人与阴险狡诈的人不同……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这些千差万别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声音、音色、说话时的习惯、语气、语调、肢体等等方面。所以表演中要探寻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说话习惯、掌握符合人物性格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快慢缓急等等。这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生活,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与演员的整个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完成。
曲艺艺人有“宁唱十句戏,不念一句白”的说法,指出了曲艺说功的不易和重要,在念白上艺人总结出不少技巧,强调了吐字发音是曲艺演员的重要基本功,他要求演员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根据剧情的需要安排语言的轻重缓急,做到“高而不喧低而不闪”,字字有力送入观众耳中,说白讲究传神,要求演员体会揣摩人物,运用语言生态来描写环境,制造气氛,刻画人物,模拟各种人物的语气和思想感情,去感染听众,说白的快慢徐缓抑扬顿挫都需恰当掌握,尺度适宜。曲艺唱功是通过唱腔音乐来表达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和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吐字发音是艺人十分重视的嘴皮子功夫,是反映一个艺人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它要求演唱者“按字行腔,字正腔圆”,使声腔入耳动听,吸引观众,演唱要动情传神,“以声传情”,“以情带声”,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在《割肉还娘》中,当老太太听到县太爷要割小虎身上肉的时候,老太太求情的一段告白,语气缓慢、感情饱满、真情倾诉,配合着低缓而抒情的音乐,以最打动人心的哀求而深情的说唱,把一个爱恨交织的母亲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把全剧推向高潮,成为全剧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四、恰当的表情和动作
恰当的表情和动作在曲艺中称为做功,是配合说唱的辅助性艺术手段。同戏曲做功一样,可分为手、眼、身、法、步五个方面,其中面部表情的眼神尤为重要,俗话说眼是心灵之窗,眼睛最能传神。演唱者通过眼神与观众交流感情和表达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演中的手势也很重要,他要求手势目的明确,干练利落,用于指示空间的远近高低和方向,比拟事物的数量、形态,辅助说功唱功,恰当而又准确的虚拟出书中人物的神情体态,点染书中描述的情景事物。《割肉还娘》剧中,老太太悲情地向县太爷表达了自己的请求不再告状,只要县太爷不割小虎的肉,“她情愿流落街头去乞讨,永远不回自家的屋”,眼含热泪,悲愤交加,一边唱,一边用眼睛瞪了小虎一眼,同时手中的鼓子缨穗子利落地向小虎一甩,把一种又气又恨又无奈的心情便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割肉还娘》在下乡演出中能受到观众的无比喜爱、叫好;能引起专家老师的偏爱、肯定、并一举获奖,我的努力和表演是微不足道的,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作品,它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发扬光大。更主要的是各级领导的把关指导,以及同事们的帮助鼓励!也使我深深地体味到:健康向上的艺术,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曲艺是与观众面对面传播的艺术,它在为人们送去欢乐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一个曲艺演员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我们的曲艺事业才能发展和繁荣!我知道:“学海无涯、艺海无边”,作为一名演员,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深入现实生活去积累创作素材,不断的刻苦的加强表演技巧的训练和艺术理论学习,持之以恒,才能在表演艺术的专业道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们喜爱的舞台艺术形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有信仰、有情怀、更要有担当,在自己的领域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运用到具体的舞台上,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迹,不负韶华,努力拼搏,展现出无愧于时代的最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