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风险识别及防控体系建设
2021-11-27陈婷婷
陈婷婷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99)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风险防控是指高职院校管理者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影响有效学生管理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不良状态进行干预和援助,以促使为学生管理构建有效的整套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风险类别
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风险是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根据调查分析和归纳,我们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风险类别主要分为学生成长成才风险、学生安全风险、组织层面的风险、法律风险四个大类和12个子类的风险[1],具体如下:
(一)学生成长成才风险
学生成长成才风险主要是指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学生在成长和成才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学生意识形态风险、心理健康风险、学业风险、就业风险[2]。
(二)学生安全风险
学生安全风险是指学生因各类原因遭受包括人身、财产、网络暴力和信息泄露等损失。人身安全风险指因火灾、食物中毒、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等恶性事件而使学生遭受病、死、伤、残等损失;财产风险指学生在校内外遗失或陷入校园贷、网络诈骗等金融陷阱,而导致一切有形财产损毁、灭失或贬值的风险;网络安全指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遭受的网络心理健康、诈骗、信息泄露等问题,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健康网络秩序的形成。
(三)学生管理组织层面的风险
组织层面的风险是指由于新形势、新情况的不断出现,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管理条件等上的不适当所造成学生管理上的风险。具体来说,管理理念风险体现为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方式、方法、手段等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特征,不能有效解决新问题;管理队伍风险指学生管理队伍在数量上不充足、专业能力上不相符、情感上不热爱等,造成学生管理成效欠缺;管理条件风险指学校学生管理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健全、氛围不浓厚,降低了学生管理效率。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高校和大学生都面临的一种风险,一是指大学生因言行上的疏忽或过失,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合同或道义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等责任[3];二是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纪律处分以及学生伤害事故等环节中,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发生冲突,依照法律等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等责任。
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多来自偏远山区、家庭贫寒、家庭矛盾较多,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他们对于生存的需求更大,在学业上显得力不从心;在国家政治意识、政治立场等上也显得更为薄弱,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在自身性格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他们对承受困难和损失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在面临困难时更易导致心理类疾病,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因心理与精神类疾病而休学退学或发生其他突发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类安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人员均表示始终把学生安全工作作为重点常抓不懈,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学生安全工作主题会议,开展价值观引导、政治意识、心理健康、防网络诈骗、寝室用电安全等主题班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强化学生对校园贷、网络游戏等金融陷阱的防范意识,从而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对各种风险事件的预判预防。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有待创新
首先,一直以来高校对学生管理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家庭和社会很少直接参与到大学生日常风险管理活动中,导致大学生风险管理缺乏家庭、社会力量和大学生自身参与,风险管理主体单一、责任无分担,管理效果欠佳;其次,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着重采用“一个校领导、一线和基层负责”的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和能力,很难对风险信息作出迅速判断和深度的理性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出现后又习惯性依赖经验性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估再处理,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效果不佳。而且院校各部门间的管理协同性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近年来高校校园“裸贷”、网络诈骗、网络不法言论事件多有发生,都说明实际工作中高校大学生全面风险管理防控性不强。
(二)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整合利用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学生管理风险识别、分析、控制缺乏有效手段。一是覆盖范围并不全面,有些部门和关键业务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化控制,使信息化停留于表面,缺乏实用性,对许多风险点无法迅速捕捉[4]。而且,通过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处的调查得知,目前该校各部门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上是由不同的软件供应商提供的,系统之间无法直接传输与对接,如其教务处的教务系统和学生处的学工系统之间的信息就无法实现传输与对接,更谈不上有效的相关数据分析,从而给学生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处理上增加了大量的工作。二是校园信息化建设虽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数据,但对学生风险管理数据的有用筛选和相关数据的分析还未达到智能化,学生管理者还不能精准开展风险防控。如四川一所化工类高职院校目前所收集的业务系统数据记录可达到数亿条,各类信息类型多样、来源广阔、海量增长,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却没有风险管理相关数据的整合平台,导致很多数据的收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管理风险识别和应对。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风险防控的策略
高职院校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实际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制定出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框架,有效推进风险机制的运行。
(一)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统一整合的大学生风险数据资料库。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各个环节中产生了大量多样化、多元化和多维化的教育数据,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共享,形成网络数据化的风险信息平台。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学生管理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管理风险行为的特点,收集并密切关注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测评,在大数据平台设置和监测各类风险警戒值,及时将预警信号传递至各部门各管理人员,根据预警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精准风险识别,提前启动预防方案。最后,在风险管理的控制处理过程中,学生工作人员要识别风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程度,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注意避免陷入数据霸权、排除数据垃圾干扰、权衡数据隐私与自由等,因为大数据平台归根结底仅是一种分析工具,而学生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血肉的大学生,因此在分析多维数据所显示问题时,更要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和现实情况进行处理。
(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风险管理机制
学生风险管理涉及学生安全、学业、心理健康、就业等事宜,因此学生风险管理不应只是高职院校学工部门的责任,而是包括教务部门、保卫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后勤部门等多部门在内的共同责任,要建立起内部多部门协同合作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在高校学工部门内部可以建立寝室—班级—辅导员—学院—学校逐级递进的风险管理与预防机制[5],由寝室、班级实行零报告制度向上逐级汇报情况,通过这条风险预防信息链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监控和预防各种不良情况。其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权责明确,并确定风险责任人。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通过编制风险管理方案或风险管理执行计划书等形式,明确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可根据职责条例由相关责任人及时作出防控反应,确保风险有效处理;还可依据相关条例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和考核,给予相应奖惩。
(三)完善多元主体的风险共担模式
诱发学生风险事件的原因可能来自社会多元领域和主体,为最大可能保障大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家庭、学生和社会均应承担相应的学生风险管理责任,并形成良性互动,把各类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内。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高校学生风险管理的立法工作,实现管理法制化、制度化;教育部门与交通、公安、卫生、消防、治安等部门,与社会公益组织等要协同开展多类别的风险防范活动,为大学生普及最基本的风险预防与应对策略、基本的医疗和法律等知识[6]。学校的主要责任如上所述,不再赘述。其次,学校可通过业务社会化的方式转移和规避学生管理风险,如通过大学生参与商业保险等,保险公司可提供相应合理的分担。家庭是学生监护者和管理监督者,要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常与学校建立联系,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学生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学生个体要自觉形成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应对困难、危机的能力;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学生组织要注意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