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
——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研究个案
2021-11-27李西臣刘恩芹
李西臣 刘恩芹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1]地方高校是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对民间美术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凝练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特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优势
(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贵州各民族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所表现出的原生态审美文化具有丰富多样性、动态平衡性以及自我原创、自我享用的特征,这些特征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共融,是历史、文化、艺术、信仰的再现。”[2]而且,这些工艺美术中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剪纸(苗族剪纸、水族剪纸)、苗绣、水族马尾绣、泥塑(苗族泥哨)、侗族刺绣等;与民间美术相关的传统技艺类:苗族蜡染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枫香印染技艺等。六盘水师范学院所在的六盘水市,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苗绣、彝族彩布贴花、砂陶制作技艺等,不但非遗资源丰富,而且地域特色鲜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是地方高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的设立,助推“非遗+高校”模式的双向互动
六盘水师范学院是贵州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内容涵盖蜡染、农民画、民族服饰等,课程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非遗研修研习培训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群的法律素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本校教师和大学生同步参与学习,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有利于“非遗+高校”模式的建立与互动,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地方高校承担着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任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但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目前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介绍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地方高校的民间美术课程建设较为滞后。部分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往往停留在介绍民间美术自身的内容,缺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视角的切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介绍较为匮乏和浅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衔接不够自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高校更应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融合与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深入和系统地融入民间美术相关课程教学。
(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注重技艺传承,缺乏理念创新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西方的教学体系,缺乏民间美术等知识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既可以丰富民间美术的知识内涵,又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作和创新,使学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入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生力军。目前的教学大多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仅从技术角度解决了传承问题,而缺乏将现当代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艺术语汇,在实践教学的理念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以六盘水师范学院民间美术课程为例,研究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间剪纸、民族工艺商品开发、雕刻工艺、蜡染工艺等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路径,并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介绍。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特别是本地区的苗绣、侗族刺绣、苗族蜡染技艺、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水城县布依族服饰等。二是,结合课程内容,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个案进行介绍,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统一而又多样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民间美术有自己生长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域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需要学生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调研,只有通过田野调查,才能了解其文化内涵,否则仅仅是表面的技艺学习,失去了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以项目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形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以展览展示检验教学成果,从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构建更加生动创新的民间美术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开设有《民间艺术考察》等专门的艺术考察课程,由两至三名教师带队,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省内富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地区进行艺术考察,考察调研中进行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引导,在民间艺术考察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热爱的情怀,并将调研中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来。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其他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对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拓展了传统课堂学习的思维,在田野调查和实际研究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学生成果,以线上和实地展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展览,学生的创作观念、设计思维与制作技艺在交流中得到碰撞,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启迪着新的创作灵感。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的教室在六盘水市美术馆,这为学生随时观看美术馆的展览提供了便利,同时学生创作的作品也有机会在美术馆内展出。
总之,六盘水师范学院以民间艺术考察、学生课题项目和作品展览等形式,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实践教学体系,带动了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将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融合,将对课程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视角。
(三)教学方法改革
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和改革,结合贵州省和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根据课程安排,采取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
1.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手艺人举办讲座或进行教学
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和技艺特征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观感受,更好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同时,由六盘水师范学院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为学生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手艺人的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因此,学校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开设民间美术相关课程,并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手艺人举办讲座或进行教学,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民间文化近距离接触,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2.以主题创作带动教学
由教师布置或学生自选若干项目主题进行创作,以学生为本,形成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的民间剪纸、蜡染工艺、雕刻工艺、民族工艺商品开发、文化创客等课程,教师以个别辅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苗族织锦、竹编工艺、蜡染工艺、牙舟陶制作技艺等进行深入调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主动学习和实践创作中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避免只注重结果的考查,将理论测试、平时的调研考察、艺术实践、成果展示均计入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积极主动学习,由书本和技艺的学习,转向综合了解非遗文化背景、艺术特色、技艺体验、艺术创新的立体式学习。在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评价方式不囿于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兼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评价方式。
四、结语
作为民族文化丰富的地方高校,在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不但能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域传统文化和民族手工技艺,在课程的知识学习和艺术创作实践中,锻造专业技能,提高创新应用能力,而且能构建起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