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

2021-11-27陈远林

山西青年 2021年20期
关键词:公众微信职业

杨 琳 陈远林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一、研究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发展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适应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对大学生今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水平需要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个人提升规划意识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学校教学改革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个人努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发展与社会上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有自身的特点:在校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做好规划,并尝试投入职业实践,而社会上一般的职业规划咨询则是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提升个人获得感。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求。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某大学4012名新生调查结果表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有80.02%的目标是考研,毕业后找工作的仅仅占比11%。而该校每年的升学率不到15%,由此可见,剩下近65%考研的梦想将无法实现,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与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访谈中发现,他们对于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模糊或是以金钱为价值观导向,以至于在毕业后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员频繁地更换工作,没有一个好的发展和前途。因此,对于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而言,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也为做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资源库与实践不足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式和其他理论课程类似,而且教学班规模大,一般是三到四个班,教学内容多为书本理论和授课人个人经验,因授课者多为高校辅导员、就业管理老师兼任,因此教学效果良莠不齐,结合实践的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程本身要求与实践相结合,但缺少实践平台和相关政策支撑,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参与度低。鉴于此现状,可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微信公众号,通过建立公众平台,对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支撑,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目前流行的网络学习进行高效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课程需求,设立课程目标,再整合学校校企合作、校友等资源,依托微信公众号,提供独具学校特色的线上学习资源,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巩固课程教学效果[1]。既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借助于网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课程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基本没有职业规划课程专任教师,多为思政工作队伍成员、就业管理服务老师任教,在业务技能和指导方式上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老师大多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对专业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不够了解,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因此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欠缺,对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促进作用不大[3]。

(三)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学生的规划意识训练,实战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资源涉及理论偏多,体现实践效果的偏少,未及时对实际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和应用。通过课程公众平台的建立,将课程组教师制作的相关知识微视频和对历届毕业生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素材总结,发布在企业微信公众号平台,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感知和体验。目前,已有北森生涯、仁能达生涯、生涯研习社、向阳生涯职业规划等公众号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教育服务,但这些公众号缺乏结合不同学校学生特点进行具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所用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理论与实践案例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较好地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在教学和学习两方面都有权威的信息发布,让广大师生还可以在线进行测试、实训、资料下载等,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2]。

(四)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单方评价学生成绩的考评模式,在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体验性、情境性教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课程中,教师难以客观评价学生是否将教师所授知识转化为了自身的一种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设置群组讨论区、课程作业区、老师点评区等,学生可随时进入系统学习,并参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点评。参与讨论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链接分享到微信、微博等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与讨论[4]。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一)构建问题解决的智慧学习模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并且面向所有学生,这是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智慧学习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未来实际教学过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建立基于智慧学习模型的团队自主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所学内容与具体应用深度结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学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课堂从“观光者”变为“表演者”,建立融洽、和谐、合作和温馨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微信公众号课程教学资源

微信在学生中基本是全覆盖的,结合学校特色,依托微信公众号建立独具本校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公众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理论学习、本校历届毕业生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和职业能力测试工具等课程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使学生在课前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对公众平台推送的微视频、毕业生素材和职业能力测试工具等内容进行协作学习;在课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运用课前所学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对素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任课教师结合学生讲解进行评议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讲解;在课后学生根据所用素材将自己置身类似的环境运用,运用职业能力测试工具对自己进行测试并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课程中所学知识对测试报告进行解读。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公众平台对课程教学的支持,提高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构建三方评价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中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和实证性等特性,构建基于三方评价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的方式,引入“个人、同学、教师”三方评价方式,通过课程公众平台的建立,将课程传统的课堂学习拓展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满足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双重需求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和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在课前和课中学习以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课后学习(报告+考试)以教师评价方式进行,整个评价过程主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所学知识应用进行评价,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独具学校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公众平台,推送课程理论学习、历届毕业生成长发展事迹和成功经验等实践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课前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在课中以学生讲解教师评议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课后根据测评报告模拟进入职场环境并分析形成个人职业规划发展报告,提高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打通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真实世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面向职业生涯时代的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公众微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微信
五花八门的职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