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1-11-27徐小稳

魅力中国 2021年27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徐小稳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00)

习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正是为乡村振兴铸魂,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没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也只是有形无神。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对照我国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文化建设显得不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随着历史社会学与历史政治学等研究范式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历史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文化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换言之,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得以发展、传承、延续的灵魂支柱。纵观历史,作为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力量,文化以其特有的、持久鲜活的旺盛生命力,促进着社会的整体发展与治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崛起之路,需要依托本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同样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助力。

文化振兴决定乡村振兴的成效。乡村振兴的成效不只是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乡土文化的振兴方面。乡村振兴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就必须兼顾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保证乡村振兴获得高质量成效,要将文化作为建设重点贯穿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产业方面的发展,从而助力农村的建设、振兴与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成效。我国乡村治理从“民主管理”走向“治理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进行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打造高效的政府,打破传统强政府弱社会的旧局面,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双强局面,实现国家—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文化振兴关乎传统文脉的传承。回顾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华夏大地的人民勤勤恳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对美好品德的崇尚,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并蓄,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符号。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如中华民族般重视历史、重视文化。中国若要屹立世界舞台中央,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对波澜壮阔的华夏历史累积下的深邃精神文明财富进行挖掘和传承,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脉才能够得以延续和传习,文化的自信才能够得以建立,从而实现文化振兴,为加快社会发展、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力量。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当前,一方面,部分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抑或是定位不科学,追求高大上,盲目跟风大建设、大发展,甚至破坏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古民居、古遗址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理念普遍以经济发展为主,对文化建设普遍不够重视。政府对乡村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村文化硬件建设滞后。农村的很多自然村无文化活动室、无公共健身和娱乐场地;很多行政村无专门文艺演出舞台和灯光设备、无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无文化广场、无农家书屋、无体育器材、无专项文化活动资金等,这些基础条件的缺乏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再则,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设施的运营维护普遍困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足以及运营维护困难,导致农民缺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提升文化素养的空间。乡村文化生活普遍贫瘠,乡村文化发展举步维艰,与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形成强烈对比。

(二)文化服务设施未能物尽其用

目前乡村虽然已建设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大舞台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存在着利用率不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例如一些乡村文化广场,除每天晚上一些在家的村民自发开展一些广场舞等活动外,一年到头很少组织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基本上就是个摆设;由于传统文化的没落,文化大舞台大部分时间就是村民的晒物台;农家书屋设立之后很少有人开门,只有上级检查时才开门,即使一些常年开放的农家书屋也存在着提供的书籍资料无法满足村民实际需求的问题,一些农技书籍都是一些过时且早已普及的农技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村民对最新农技知识的需求。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顶层规划和资金支持,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一是制定扶持乡村文化发展的专项规划,并设立专项资金。秉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制定“扶持乡村文化发展”和“扶持发展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的专项规划,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从顶层设计、资金支持、人才支撑上予以保障,引导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深度融合,吸引资金、平台、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文化市场集聚。二是创新乡村文化发展的模式。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和“财政资金+国企资金+社会资本”等模式,推进乡村“文+旅+农”的深度融合,振兴乡村文化。

(二)完善措施,提高乡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乡村文化需求

一方面要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乡村文化设施不仅要高质量建设,更要规范化管理。文化设施配齐之后,相应的管理、使用、维护、考核制度应及时出台,不定期对乡村文化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运行良好的村庄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或奖励。另一方面,要以市(县)乡为龙头,协调相关单位和社会企业,以服务“三农”送文化下乡为载体,适时举办一些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推动开展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村与村之间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展示会,如可利用乡村已建成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举办文艺演出、广场舞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文娱活动。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通过积极参与,增强村民的集体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村文化自信,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

(三)为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人才队伍

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一支展现新时代精神面貌的专业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高等教育方面上也得到了卓越的提升。这也造成了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愈发地显著。因此,乡村振兴的实施亟需通过各地自身特点培育人才,在各级乡村建设成一支现代化的、高效的人才队伍,在宣传上、制度上、管理上与当前的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从内在的体制机制上实现青年人才回归乡村。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文化发展成效,各种模式层见叠出,可以提供良好的借鉴。实践证明,乡村文化凭借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正在向着繁荣兴盛的道路迈进。

总之,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维系社会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保障措施。针对目前存在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文化保护活化力度不够、乡村文化振兴后继乏人等问题,亟须加强理念重塑引导、顶层规划设计、资金人才支撑、发展模式创新和乡村治理完善。同时需要在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卫生、乡村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均等化和标准化,尽快减少城乡差别、缩小城乡差距,否则乡村难以吸引留住人才,乡村产业经济难以得到很好发展,包括乡村文化振兴在内的乡村振兴也将困难重重、难以持续,“乡愁”也只能成为一种越来越久远的“回忆”。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