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蛙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研究

2021-11-27叶润乐郑文越施可凡吴传意曾兵兵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黑斑蝌蚪稻田

叶润乐,郑文越,施可凡,吴传意,曾兵兵,朱 培

(1.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2.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湖州 313000;3.长兴县和平镇人民政府 浙江,湖州313000;4.长兴县林业局 浙江,湖州 313000)

稻-蛙生态高效养殖是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养殖模式。稻-蛙生态种养模式中,害虫是蛙类的天然诱饵,蛙类的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丰厚的有机肥料,而水稻形成的遮阴浅水层田地则为蛙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和栖息场所[1]。蛙类已成为浙江省最具潜力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稻-蛙养殖模式具有生态、立体、高效等特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产增收。本研究将稻蛙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的技术和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1 稻-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1.1 稻田选址

选择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水源、土壤条件好,天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滥,地势低洼的稻田。

1.2 稻田设置

1.2.1 防逃设施 将田埂夯实加固,在稻田四周设置高1.2m、60目的聚乙烯网片防逃网,每隔1m用长约2.5m的钢管加固,钢管打入地下约50cm,增强其抗风能力。同时,在四侧防逃网的中间各开一宽约3m的入口,以便进入稻田中作业。

1.2.2 防敌设施 为防止鸟类、蛇类、鼠类等天敌对黑斑蛙的捕食,必须设置高约2m的天网,同时在养殖场周围定时泼洒雄黄酒等。

1.2.3 喂食设施 田埂两侧每隔5m设置一个喂食台,喂食台下方布设木板作为跳板。喂食台内放入饲料以供蛙类取食,同时在喂食台处设置太阳能灯等人工光照装置,以便诱聚飞蛾、蚊等为黑斑蛙补充天然食物。

1.2.4 水分管理 预设排水管和进水管以控制水位,从而降低旱涝灾害带来的影响。水源水质要求应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生长水温23℃~25℃为宜,有条件的养殖地可采用流水养殖的方式,使水体保持在最适生长状态[2]。稻田下方挖设小型尾水处理池,其中养殖若干鱼类(如:鲢鱼)、藻类(如:螺旋藻)、沉水植物(如:菹草)等。尾水通过排水管排入处理池,搭配相应的微生态制剂进行尾水处理,水质达标后排放。

1.2.5 降噪设备 可在稻田四周架设隔音板,以弱化周围强噪音带来的影响。

1.3 种子预处理

为打破种子休眠期、增强其生长活性,应先将种子铺于背风向阳的干燥地面上,晾晒24~48h;晾晒后用清水浸泡种子至露白约50%,浸泡时长约60h,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浸泡时间,浸泡时间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越高,浸泡时间越短。同时,浸泡有利于对种子消毒,杀灭病虫害提高成活率。预处理后是种子的最佳播种状态。

1.4 肥田整田

使用优质农家肥35t/hm2作为水稻生长的底肥,翻耕将土和肥混合均匀,田面高度差在3cm以内。

1.5 插秧控水

待秧苗长到四叶一心,田地施肥七日后进行插秧,水稻栽插行株距为20cm×20cm。移载时水层约1.2cm,活蔸时控制水层约4~5cm,分蘖时排水至水层约1.8cm,于立秋前完成插秧工作[3]。

1.6 田间管理

1.6.1 物理除草 一般插秧后15d需进行除草,有利于秧苗成长。为不影响蛙类后续生长繁殖,使用物理法除草:灌水泡田5~7天,水层约2~3cm。

1.6.2 环境监测 关注天气变化情况,若遇冰雹、大风期应提前做好相应的防御措施。若稻被大风成片吹倒,会造成产量骤降、不利于收割、蛙类生存空间大幅度减少等一连串不良后果。因此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以便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定时记录水稻生长状况,判断其生长状态是否良好,如发现病害等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1.7 水稻收获

水稻生长较快,一般3~4个月即可成熟,具体时间因品种、地区环境而有所差异。以水稻的生理特征为评判标准:籽粒内干物重达到最高则判断其达完全成熟。也可通过外观评判:谷粒壳95%以上变黄、米粒变硬且呈透明状态,为水稻收获的最佳时期。

1.8 蛙类养殖

1.8.1 种蛙的选择 经良种场人工选育的健康黑板侧褶蛙(简称黑斑蛙,别名青蛙)种蛙。用作种蛙雌蛙1龄~3龄,体重>60g,胸蛙1龄~2龄,体重>30g。

1.8.2 种蛙培育 雌、雄种蛙的放养比例以3:2或1:1为宜。种蛙放入池前15d~20d以75kg/亩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种蛙放养前用2%~4%食盐溶液浸浴。投放密度10~15只/m2。

1.8.3 初期蝌蚪喂养 进行蝌蚪放养时应使用专池,同时为避免饲养后期出现大蝌蚪吞食小蝌蚪的现象,在同一培养池内应投入同时期培养出膜的蝌蚪。蝌蚪放养密度控制为200~300尾/m2。投食量根据蝌蚪的生长阶段进行调整。豆浆适用于培养孵化3天后的蝌蚪,配合饲料粉料(蛋白含量38%以上)适用于培养7天后的蝌蚪,当蝌蚪个体长成黄豆般大小时,则可进食人工饲料即颗粒较小的鱼苗。根据温度、生长状况等条件变化及时增减喂食量,晴天正常饲料喂养,如遇阴雨天则适当减少投喂量。投喂量占比蝌蚪重量的2%~3%,分别于09:00、16:00两次投食。饲养水池的温度应控制在30℃以下,避免温度过高对蝌蚪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

1.8.4 变态期喂养 蝌蚪养殖30~40d后开始变态,特征为先出现后肢,45~50d后前肢长出,尾部逐步收缩,鳃逐步退化,用鳃呼吸转为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变态后期蝌蚪营水生、陆生生活,应调节池中水位至食台区边缘,使变态期的蛙逐步适应浅水位环境。待蝌蚪即将变态完成,长成幼蛙之际,无需进行人工喂养,此阶段的蝌蚪依靠吸收尾部营养,不再进食人工饲料。

1.8.5 幼蛙喂养 为便于黑斑蛙进食,使用专池饲养。幼蛙的放养密度控制在15~20只/m2。密切关注幼蛙生长状况,保证食台中饲料充足,食台数量、饲料投喂量与已上岸幼蛙数量成正比。投喂幼蛙时应根据个体大小选用不同的饲料:个体小的黑斑蛙适合进食小颗粒的饲料,易于消化;个体稍大的黑斑蛙适合进食颗粒较大的饲料。处于艳阳下的幼蛙应人为驱赶至阴凉处,保证其在水中栖息,避免幼蛙体质太脆弱因为暴晒干燥而死亡。

1.9 优良环境条件控制

黑斑蛙在岸上活动频率较多,为保持表皮湿润才会进入池水。在水源条件充足情况下,勤换池水,保持池水干净、水体新鲜,降低红腿病、歪头病等疾病发生率,避免蛙池脏乱环境给黑斑蛙饲养带来危害。低温期黑斑蛙在无人为干涉的情况下,会自行打洞进行冬眠,为防止洞穴被水淹没,需适当降低水位,使洞穴位于高处,从而保障黑斑蛙的冬眠质量。

1.10 疾病预防与治理

在饲养的过程中,黑斑蛙可能感染红腿病、烂皮病、歪头病等疾病,其他疾病比较少。对于各种疾病,要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例如定期对池水消毒,实时加入新鲜水体以调节水质,密切关注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质营养是否丰富等指标,保持蛙池水质健康,降低饲养过程中蛙的死亡率。养殖过程中出现病蛙死蛙需及时捞出,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稻-蛙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不但为大众提供绿色、有机稻蛙米,养殖的青蛙也可进一步丰富居民膳食种类和满足多元营养需求。在6月~8月,本项目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某养殖基地上开展了稻蛙养殖密度试验。六月初投放幼蛙,八月中旬左右开始出售商品蛙。同时对水稻和黑斑蛙进行测产验收,定义大于30g黑斑蛙为商品蛙。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投放驯好食的幼蛙20只左右,存活率最高,约为80%,商品蛙亩产约450kg,稻米亩产约400kg,加工成大米亩产约300kg,按照商品蛙售价40元/kg,有机蛙稻米售价15元/kg计算,产值22500元/亩,利润约9500元/亩。

2.2 生态效益

黑斑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开展稻蛙养殖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压力,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稻-蛙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提高稻田养殖空间的利用,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减轻田间污染,优化稻田环境,提升稻田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稻米与黑斑蛙的品质均获得提升,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黑斑蝌蚪稻田
黑斑蛙养殖关键技术
稻田摸鱼记
全国黑斑蛙养殖者求助!反映销售及种蛙投放困境,希望尽快解禁黑斑蛙
黑斑蛙需要更多人关注!200余名养殖户集体发声力证其健康安全
风尖浪口上的黑斑蛙:吃了一辈子饲料,为何还是“野生动物”?
从蝌蚪到青蛙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