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征兵工作和国防教育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1-11-27徐玮郭硕张京
徐玮 郭硕 张京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一、高校征兵工作与国防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探析
(一)激发学生保家卫国、投身国防建设事业的爱国情怀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关心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最新发展需求,有着很强的爱国情怀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国家的征兵号召,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会被召唤。对高校的青年来说,军营是使命所在,同时也非常神秘,高校征兵的宣传片能够一定程度上解答学生们心中的好奇,避免学生对军营生活的误解,以一种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让高校学子接近这个神秘的地方,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内忧外患”的危机意识,潜移默化地增强其国防意识,同时感受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二)有利于加快实现国家的强军梦
鉴于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寻求和平发展的道路,认真遵循时代主题规划发展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路径,其中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科学技术在现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地位可谓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将大学生作为征兵的重要对象,加强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学习教育。大学生群体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快,为国家军队提供优质的兵源和一流的军事人才,对部队高科技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国防建设的整体素质。
(三)加快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一致,希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专业人才,我们在高校进行的国防就教育和征兵工作对学生群体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教育意义,若能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巧妙融为一体,将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树立起一面大旗,同时辅助高校其他学科开展教学工作。国防教育极具战略意义,将其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引领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夯实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提高个人自我提升的意识,切实启发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树立进步的思想体系,从而引领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一名高尚且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助力
国家虽然不断前进着,但是就业问题一直鲜明地存在,因此面对新时代对青年学子能力和思想的双重要求,高校的最终任务就是培养有所作为的时代青年,鼓励他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大学生兵倾向的政策,鼓励并大力支持退伍复学的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政策的倾斜和地方实践都向大学生兵投来橄榄枝,因此,做好高校的征兵和国防教育工作,对高校学生的未来就业大有裨益,也逐渐成为一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二、高校征兵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积极性有限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体验,这也深深影响到率先接触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也就意味着会面临诸多诱惑的挑战,并且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尚不成熟,面对外来的多元意识形态也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加之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薄弱,风险意识不足,也不想去部队接受军事化管理的磨练,因此大学生整体的参军积极性十分有限。
(二)高校征兵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协同效果欠佳
高校资源与征兵工作结合不充分,没有充分大会高校管理体系中相关管理部门的效用,很多学校也未形成成熟的国防动员工作体系,少有专门的动员以及管理部门,且高校校园内日常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关注不够,没有将主流意识和思想的种子体现撒在学生心中,这样在进行高校征兵工作时就缺乏理论思想的铺垫,就像浮萍一般缺乏根基,实际效果欠佳。
(三)没有充分发挥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榜样作用
造成高校学生参军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榜样带头作用。退伍复学大学生对高校征兵工作是最有实际推动作用的群体,他们作为实际的受益者,其带头示范作用不容忽视,是大学生和军队生活的沟通纽带。可是很多大学在日常的国防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群体的积极作用,他们敢吃苦、能吃苦的优良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同学,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也可以传承给同学,由此逐渐在大学校园中能够形成良好风尚,但实际上这些潜在的积极作用都没有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征兵工作和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征兵工作和国防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性对策
(一)创新征兵宣传手段,潜移默化进行国防教育
征兵宣传是一项需要实践的工作,不能过于重视形式,应该关注到征兵工作背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养成、国防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提升。首先,高校征兵工作要与多媒体和互联网充分结合在一起,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摆脱传统宣传手段的单一刻板,对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也是“投其所好”,比如各大高校可以在每年的征兵季在学校官网主页设立专门的模块,也可以在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高校征兵咨询,定时推送最新的征兵政策和工作动态,打造良好的国防宣传氛围;此外,要想在征兵过程中进行国防知识的宣传,可以在征兵期间在大学校园开设一系列相关主题的讲座,普及宣传国防知识,高校还可以在以上提到的新媒体平台开设“小黑板”,设立问答板块,广泛收集学生对于国防知识提出的问题,耐心详细地解答学生的国防知识盲区,回答学生对大学生兵的困惑,有利于大大提升学生的入伍积极性和自信心。高校还可以努力建立立体化的宣传机制,将一年两度的征兵工作进行分解,按照每个模块不同的任务确定周期目标,达到高校征兵宣传工作常态化的模式。
(二)组织宣传退伍复学榜样
高校要重视退伍复学同学的榜样带头作用,加大不同优秀大学生兵的宣传力度,方式方法多样,宣传基调积极向上。首先,学校可以组织退伍同学进行国防知识和部队生活的演讲,与同学们分享参军入伍的心得体会,演讲过程注意与同学的互动交流,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重点宣讲关于部队内部的日常训练和生活、部队的个人发展问题以及退伍后的学业情况、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奠定鼓励同学们参军入伍的主基调,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同学们的参军顾虑,调动其积极性。此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举办形式各样的交流宣传活动,以各种以征兵和国防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为平台,与同学们分享参军入伍和退伍复学的经验,并向同学们展现优秀青年的事迹,在学校的各大社交平台上将宣传活动以推文的形式发送,便于同学们转载分享,为在校学生学习树立鲜活的榜样,这些举措在推动高校征兵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也借此机会对在校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国防教育。
(三)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完善体育教育考核机制
高校大学生入学前的军训是必不可少的,军训的目的就是磨练学生意志,养成自律、吃苦耐劳的品性,充分发挥军训的作用,能够为以后的高校征兵和国防教育工作奠定精神基础,此外,学校也要重视开展其他形式的劳动教育,尤其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调动学校志愿者协会的各个层面,对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颇有益处。此外,要加大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力度,现如今的大学生虽然知识水平提上来了,但是身体素质却亟待提高,这也是影响学生参军入伍的重要阻碍之一,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重视运动会的举办,完善体育科目的考核机制,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表现,并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这样既能增强学生体魄,还能为国家培养身体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兵源,学校还可以让退伍学生参与体育教育中去,帮助学校研究出一套适应入伍要求的体育锻炼计划,帮助想要入伍的同学提前养成合格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带动其他同学加强身体锻炼,获得健康的体魄。高校还要定期对相关教师和宣传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相关的政策细节和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提升,由此保证国防宣传和征兵工作的有效性。
(四)重视国防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建立科学的国防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是一项大工程,大学校园都会开设形式与政策的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但是事实上该课程的实际效用十分有限,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陈旧枯燥,学生少有听讲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堂这个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将国内外最新的新闻信息给同学们做深入的剖析,让同学们认识到形式的严峻性,大力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提升国防安全意识和参军入伍的积极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形式与政策课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其他类型的与国防教育相关的课程,比如国防历史介绍、军事事件分析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经历的种种坎坷和诸多成就一一展现,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由此立志担当国家大任,争做有抱负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并积极投身到国家国防事业的建设中去。
(五)领会国家的政策法规,全力开展征兵和国防教育工作
国家的政策文件指示是高校开展征兵工作的指南针,各大高校要认真研究其提出的针对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各项要求,将征兵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断且有效地推进,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附加的任务去完成,这样会缺少主动性和推动力。此外,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征兵宣讲工作是政策的详细要求,学校要大力开展征兵宣讲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此外,高校领导要对国家最新推出的有关退伍大学生兵的优待政策和保障措施准确落实,在学校建立完善征兵组织和科学的监督指导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开展征兵工作。高校的征兵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动进行,单独部门的努力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建立专门的支持部门的同时,也要保证领导的指引带头作用,这样既具体又全面的征兵工作和国防教育模式会达到理想效果。
四、总结
国家想要富强就离不开国防的力量,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军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强国必须强兵,强兵的重要来源就是大学校园,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是国防事业的希望,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的强军思想,积极响应高校征兵号召,将国防教育贯彻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多项举措并举,努力为国家的征兵工作和国防教育宣传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