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2021-11-27刘纯阳周宇飞
刘纯阳,周宇飞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自哈佛大学商学院于1908年开创MBA教育以来,迄今已走过了110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国MBA教育则起步较晚,直到1991年才开始在9所高校开展试点,此后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已有245所本科院校开办了MBA教育。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于2003年第五批取得了MBA办学资格,开启了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的先河。农业高校MBA教育虽然开办时间很短,但是发展势头较快,现在已经有13所农、林、海洋类高校开办了MBA教育,MBA招生数和毕业研究生人数都呈现明显增长势头,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商业精英,为服务三农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出台为农业高校MBA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改革驱动力分析
1.1 乡村产业发展型管理人才的强劲需求对农业高校MBA教育发展形成巨大拉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谋求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长远发展的国家方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前提是人才的振兴。对乡村各类人才的培养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其中乡村管理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全域性和全民性决定了各地都对乡村各类管理人才提出了强劲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乡村急需的管理型人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乡村产业发展型管理人才,这类管理人才对应产业兴旺的要求,在农村创新创业、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具体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工商业以及服务业类型企业的管理者。二是乡村治理型管理人才,这类管理人才对应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四个方面的要求,在乡村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文明新风的倡导和宣传、百姓民生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承担着主要的管理职责。具体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乡村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以及新型乡贤的培养等。毫无疑问,农业高校MBA应该成为乡村产业发展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从产业结构演进视角来看,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工商业精英主导的各类工商业活动就是这一过程的推进者和引领者。而培养工商业精英一直是MBA不变的传统。
1.2 新的使命担当对农业高校MBA教育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形成巨大推力
新时期农业高校MBA教育应该承担起“顶天立地”双重使命。所谓“顶天”,是指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MBA教育应该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到并跑者再到引领者的华丽转型,为国际MBA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放眼过去,我国MBA教育一直扮演着西方的模仿者和跟随者角色。由于MBA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刚起步时我们没有自己的教材,没有自己的案例,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甚至没有自己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一切几乎都是全盘照搬。经过不到二十年的探索,我国MBA教育在模仿中逐步增强了国情元素,具有中国特色的MBA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国际MBA教育舞台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放眼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数量多,生源市场广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才需求持续强劲的国情优势,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建设教育强国为引领,持续推进MBA人才培养改革,创新MBA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和推广本土MBA教育先进经验,打造与大国地位相匹配、与教育强国梦相吻合、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MBA教育体系。所谓“立地”,是指农业高校MBA教育永远不可偏离“农商特色”,必须要把培养“知农爱农”型工商管理高层次人才作为新时期农业高校MBA教育的使命担当。“安吉共识”发出了建设“新农科”的时代强音,指出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必须发展新农科,新农科的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新农科的责任是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在开展MBA教育时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更要注重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就是特色,就是优势。同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农业高校在MBA教育方面的个性和优势主要在“农”。因此,以面向“三农”为主培养“农商特色”的高层次工商业管理精英既是新时期农业高校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农业高校自身属性所体现出来的内在要求。
2 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政策的改革思路
2.1 尽快推出“农业MBA”
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其首要社会责任就是要面向“三农”培养输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农业高校MBA教育虽然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主要社会责任应该转移到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上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高校MBA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MBA大类之下专门开设农业MBA门类(或者领域),根据乡村振兴工商业管理人才的特点订制有别于现行MBA教育的培养要求和差异化课程体系。实际上,设置“农业MBA”在国际上早有先例。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有许多例子,如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印度、巴西、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等都相继开办了农业领域MBA教育[1]。
2.2 制定个性化的农业高校MBA招生政策
一是要适当放宽报考条件。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还是现有的乡土人才。因此,对其中取得一定事业成就的优秀工商业管理者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是我国农业高校MBA教育未来的重要发展思路之一。但是这些乡土人才大多学历较低,按现行MBA报考条件完全能够达到标准的相对较少,而乡镇振兴战略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却时不我待。建议对来自县、乡、村三级的各类管理人才在报考农业高校MBA时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将报考条件修改为本科毕业满一年、专科毕业满三年。对于不具备专科以上学历,但具有高中(中职)学历的农村优秀工商业精英,凭借当地政府的事业成就证明也可报考。二是要进一步降低录取门槛。优秀乡土工商业精英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但是通常来说管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正因为如此,他们内心更渴望得到较高层次的、系统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机会,乡村产业振兴的时代使命也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建议对这类报考生源的录取线按照当年MBA国控线降5-10分的标准执行。
3 主办院校办学定位和培养标准的改革思路
3.1 农业高校MBA教育的重新定位
我国MBA教育高校众多,但目前各高校在MBA教育办学定位上基本雷同,具有鲜明特色的MBA教育并不多见,造成MBA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是我国MBA教育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端。特色办学是未来MBA教育的主要竞争手段,各办学单位应立足于特色办学,并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本办学理念[2]。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通过个性化发展另辟蹊径以便从同质化现象中走出来,既是我国MBA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每一所高校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高校特色在“农”,优势在“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MBA教育的使命担当应该是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支撑,MBA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各类高层次管理型人才。
3.2 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标准的重新设计
科学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基于清晰的办学定位并充分结合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农业高校MBA教育定位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做出调整以后,其培养标准必然也要求进行适当改变。与MBA办学定位一样,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MBA人才培养的标准也趋于雷同,并且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元素体现不多。研究生人才培养标准大致上包含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掌握的知识”、“应获得的实践训练”、“应具备的能力”和“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等五个方面。建议对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标准开展适应性改革,在基本素质中增加知农爱农情怀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在应掌握的知识方面增加农业基础知识和农村社会学知识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在应获得的实践训练方面增加农村产业和农村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的培养要求;在应具备的能力中增加与农民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培养要求。
4 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改革思路
4.1 招生过程的管理创新
强大的生源基础是高校MBA教育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MBA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条件。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农业高校MBA生源普遍不足,大多数处于“找饭吃”(意指每年招生季主办院校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招生宣传,以期吸引足够数量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本校)、“讨饭吃”(意指每年第一志愿录取的数量基本上都满足不了学校给定的招生计划,只有在第一次录取结束后不断向其他兄弟院校寻求调剂生源)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大众意识里“轻农”、“贬农”情节根深蒂固,在职业和专业选择上“弃农”、“离农”化趋势盛行,这种根植于心的固化国民心理也直接影响到MBA考生的志愿选择,绝大多数MBA考生都不会把农业高校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来填报。二是农业高校MBA教育本身也存在明显不足,无论是在师资力量、办学校件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上与综合性大学或者是财经类院校相比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双一流”或者是“985”高校相比了。因此,农业高校必须推进MBA招生工作的管理创新,大力拓展MBA生源市场,确保充足的生源供应。
一是,将生源市场的重心逐步从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目前大城市MBA生源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而农业高校在市场争夺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基本谈不上拥有自己稳定的市场份额。而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农村地区更是幅员辽阔,商机无限,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工商业界的青年管理人才,并且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志青年创新创业和就业选择的“下沉”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会选择返乡创业的形式回到自己的家乡。其中的优秀个体就是未来农业高校MBA最大的潜在生源市场。
二是,在招生宣传中要突出农业高校MBA的“农商”特色,注重从“农”“商”结合入手阐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MBA教育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考生前来报考。乡村振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有志青年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也同样可以让自己追逐财富的梦想得以成真。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产业基本上都是涉农行业,而涉农行业同样需要培养一大批工商业管理精英。当前,现代农业已呈现出全产业链融合式发展的态势,即便是最传统的种植业也与项目投融资、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一些列工商管理活动紧密交织在了一起。因此,“农商”特色的MBA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中大有可为。而农业高校MBA教育在培养涉农工商业精英和产业管理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4.2 培养过程的管理创新
4.2.1 不断创新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MBA课程设计大多围绕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开设,只注重“一般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这种只注重“一般管理”的“以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管理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数量分析为手段,最后战略管理为终结”的MBA教育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一直饱受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激烈批评[3]。曾经有学者调查发现,我国MBA学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较为片面和肤浅,而对在MBA培养过程中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总体上表示支持[4]。尽管现在大多数院校都已经认识到MBA人才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课程设计上并未体现出这种思想的转变。整体来看,MBA课程体系中关于企业家精神、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中国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都还有待提高[5]。增强MBA人才培养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既是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建议将商业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和专题作为必修课开设,将管理沟通、创新创业管理、领导力与领导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与专题作为选修课开设。另一方面,顺应农业高校MBA教育今后应该主要面向“三农”培养高层次工商业管理人才的趋势转变,在课程体系中还应该开设更多的涉农特色课程,比如农学概论、畜牧业概论、农村社会学、三农政策、涉农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涉农行业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课程和专题。
4.2.2 不断创新农业高校MBA人才培养模式 黄志忠等人将现有MBA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五种:中外合作模式(以国内师资为主,同时聘请一部分国外师资);中外合资模式(国外著名商学院合资办MBA项目);商业化模式(依靠大资本独立创办商学院开办MBA项目);自主模式(完全依靠本学院师资力量办学);外资模式(即国外商学院在中国独立开展MBA项目)[6]。从目前实际情况开看,农业高校MBA教育基本都属于自主办学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有两个:一是农业高校自身师资队伍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缺陷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二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承担学员在素质拓展、企业和社会实践等方面面临的巨大费用支出。为了化解这些困境,农业高校必须不断创新MBA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创新模式值得农业高校去实践:一是开展校校合作模式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即以本校师资为主,同时以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的方式从国内具有良好声誉和雄厚师资的兄弟院校稳定聘请一批专家队伍来担任授课老师,并引进一批具有前沿性但本校无力开设的课程。二是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参照商业化模式引进大资本联合开办MBA项目,双方明确各自在招生、教学、实习和实践等管理过程以及经费投入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分享MBA教育的收益和成果。
4.2.3 不断创新农业高校MBA教学方式 在课程教学上要大力引进先进教育技术和理念,在大量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通过开展移动课堂、企业家讲堂等形式把运动教学、行动学习、感动学习等先进方法贯穿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开发更多数量的慕课(MOOC)、微课(Microlecture)资源,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克服MBA学员因在职身份与老师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的缺陷,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不断增加校企合作课程,既包括课程的合作开发,也包括课程的合作讲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又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7]。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除了要大量增加实践教学基地之外,当前主要的问题是要按照课程要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更规范、更严格的管理,学生在企业参观、调研、实习等活动完成后,还要进一步完成后续学习任务,比如组织学员开展讨论、撰写调研报告、教师对相关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的总结和提炼等,以确保MBA学员通过实践锻炼能够切实得到知识理论的运用和方法技能的提升。实践性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形式[8]。这些教学活动学员们一般都较为喜欢,但要达到观有所感、学有所悟、做有所获的学习效果则需要老师进行周密的活动设计,而加强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考核和管理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