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旗渠精神的历史渊源中追寻新时代“延安硬骨头”精神

2021-11-27李赛寒朱丽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林州林县硬骨头

李赛寒 朱丽

(1.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图书馆;2.国防科技大学,上海 200433)

红旗渠纪念馆坐落在河南林县,是一座收藏、展示红旗渠历史,研究、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展馆。纪念馆体犹如舞动的渠、流动的水,是红旗渠形态的抽象表达。展馆通过展陈珍贵历史照片档案320 件、实物档案1123 件,从“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五个部分,再现了那段历史,从而使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

红旗渠之所以被修筑于林县,并由此诞生了红旗渠精神,既有其特定的地域因素,更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红旗渠的修建产生了红旗渠精神,但红旗渠精神并非在短时间内铸就的,它经历了从孕育、形成到发扬光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它的诞生,有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深远的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林州地方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性格和品质

林州地处太行山东麓,生存条件恶劣,历史上是一个山穷、水穷、地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境内群山斜列,沟壑纵横,山地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6%,虽然在山间有较为平缓的谷地和小规模平地、盆地,但总体上土薄石厚,可耕面积小且土地贫瘠,收成难以保证;境内总地势为西高东低,地形陡峭,断层发育,因而流水容易漏失,缺乏良好稳定的蓄水层,地下泉少,水源奇缺,生产、生活用水难以保证;全年降水虽然接近700 毫米,但集中在夏秋两季,分布不均,加之境内河流均属于山地型河流,河床纵坡大,流径短促,集水面积小,因而,往往造成境内冬春干涸无水、汛期山洪暴涨的情况,使得全境呈现出以旱为主、旱涝灾害交替的情况,民众苦不堪言;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林州人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也难以和外界进行正常的贸易,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此外,解放前,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大户占据,对农民进行着残酷剥削,更是加剧了当地人民的苦难,真的是“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然而,林县人民并未仅仅停留在诉苦层面上,千百年来,为了求得生存、摆脱贫穷,他们与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没有足够的泥土建窑烧砖,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山采石,石块砌墙,石片作顶,在山腰垒起一座座小石屋居住下来;缺少耕地,他们就在山坡沟底,石缝草丛之间垦荒造田,开垦出零星分散的小块土地,遇到暴雨山洪冲毁了田地,就来年再造,年复一年,祖祖辈辈,造田不止;没有充足的水源,他们翻山越岭,到几十里外担水,在村中或院落间开挖地窑(名曰;“旱井”,蓄住雨水),在坚硬的石头上开掘水井,且“八百年修渠不止”,开发利用地下水;没有通往山外的道路,他们凭着自己的双脚,硬是在悬崖峭壁间踩出了几条小路,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遇到蝗灾,他们采取扑打、火烧、土埋等最原始的方法与蝗虫进行斗争,有时,还要抢种抢收,虫口夺粮;缺医少药,他们就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峭壁采集草药,利用民间土方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地主、官僚压迫,他们就以各种方式奋起抗争,仅以近代为例,天门会起义等虽然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

强烈地求水、求生欲望,经过长期的积累与陶冶,便转化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宁愿苦干、绝不苦熬的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就是要让河水让路、敢让高山低头的精神;就是要团结协作、渡过难关、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所以,在实践中,林州人民不但学会了适应和战胜艰苦环境的本领和技能,还养成了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重视协作的性格与品质。正是千百年来对于水源、生活的共同需求,千百年来延续的这些精神、性格与品质,使团结起来进行红旗渠建设成为可能,为红旗渠精神产生的重要历史文化渊源。

二、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的创造精神与坚韧文化

步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华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孕育发展了创造精神和革命文化。林县由于位于晋、冀、豫交界,地处太行山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成了中国革命根据地之一。

据统计[2]p136: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参加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达27460 人;在解放战争中,全县民兵参战达291600 多人次;1947 年11 月,为支援前线,开展义务送粮运动,三次出动,参加运粮民工111402 人次;从1938 年到1949 年年底,参军参战牺牲3223 人。林县人民参与革命、支援前线,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突出贡献并付出巨大牺牲。

这一时期,林县涌现出的杨贵等本地共产党员,后来也成了修建红旗渠的骨干领导。在红旗渠建设时期,以杨贵等人为代表林县党委发扬了革命时期的优良作风与战斗精神,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深入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而民众也发挥了革命时期的战斗精神,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一样,许多人纷纷报名,积极出勤,前赴后继。毫无疑问,在革命时期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延续的亲密的干群关系,为共产党人引领红旗渠建设与红旗渠精神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开创、巩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林州人民也直接地从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一方面,杨贵等人,战争时期投身革命是为了解救林州人民,建设时期带领修建红旗渠也是为了林州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一脉相承;另一方面,革命年代敢打敢拼、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创造的精神也通过杨贵等人发扬光大,运用到了红旗渠的修筑、建设上来,并持续地发挥作用。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一张当年的报纸,上面记录着1960 年2月,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全文。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此后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使得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意识、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意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空前高涨。

60 年代初,新中国面临成立以来最困难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全国上下争取美好生活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退,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们吃饭都是问题的年代,能够建成红旗渠这个世界奇迹,关键是靠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广大党员干部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心中憋着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才有了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最终修成了红旗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是一个艰辛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年代,是一个艰苦奋斗和意气风发的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铭记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弥足珍贵,永远不会过时”[1]p556。

这一时期,在地方广泛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干部、群众积极地学习《毛泽东选集》等著作,学习中央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文件精神,以革命和战斗精神进行建设。1964年,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在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的鼓舞下,林县人民加快了建设红旗渠的步伐,涌现出了一批学大寨的先进典型。1964 年12 月31 日,红旗渠总干渠首次放水成功。4 月5 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召开。9 月,红旗渠三条干渠建设全面铺开。同年11 月,第一次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在北京召开,林县作为全国13个大寨式先进县之一参加展出。如今的红旗渠,是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催生了红旗渠,红旗渠精神又反过来丰富了时代精神。勤劳的中国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壮举,并非孤立的,而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四、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延安硬骨头”精神的内在联系

习主席在领导和推进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中,高度重视传承红色基因。十九大后,习主席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行,就去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追寻党的根脉;在新一届军委第一次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好好补一补我军优良传统课;第一次下部队视察突出强调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战略支援部队某旅在孕育成长、组建重塑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延安硬骨头”精神为核心的优良传统,构建起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和制胜密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硬骨头”精神的精髓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充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和情怀、风骨和操守,是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着力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延安硬骨头”精神作为人民军队的重要精神之一,浸透着先辈的热血,传承着英雄的基因,串联起通信兵壮怀激烈的牺牲史、奋斗史、创业史。传承“延安硬骨头”精神,我们责无旁贷;打造新时代“延安硬骨头”,更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林州林县硬骨头
浅析河南省林县四股弦唱腔的艺术特征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迷情大丽花
啃下医改硬骨头
精准啃下扶贫“硬骨头”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硬骨头》骨头再硬也要啃完
迷情大丽花
迷情大丽花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