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博物馆融合探究式
——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2021-11-27杨丽丽
杨丽丽
(河南自然博物馆,河南郑州 457000)
1.融合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意义
博物馆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支撑者,博物馆教育的核心是唤醒科学探究的欲望,是一种持久性的深入式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探究能力,称为融合探究性的学习。融合探究式的教育活动在许多大班教学实施时难度较大,但更适合于小班教学,是自然博物馆深化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它使学生更多的是学会探究和发现的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自然知识。融合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1]。
1.1 充分利用博物馆的环境特色教育资源,发挥融合探究式的教育活动
说起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育,实际上学校教育是教育概念中最基本的教育之一。随着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我们从教育的广义上来谈教育,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影响人类的思想活动,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教育,都是教育。
博物馆里的教育就是广义教育的一种,是形成跨学科探究式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通过陈列展览的讲解工作、参观的展览设计、临时展览的服务工作、配合学校教育开展的第二课堂、举办专家的科普讲座、编辑出版各类的科普杂志和纪念品的设计等多种途径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弘扬探索的科学精神。
博物馆是立体教科书。浓缩了各学科领域的精华,记录和留存着在所在领域探索和发现的印迹,它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相比课堂上的口述,探索博物馆,和我们在书本里所了解的知识点,那种震撼感是不一样的。参观博物馆里的每一个展览更像是在“讲故事”,像一篇完整的文章一样,有承上启下的生动内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博物馆移动展览方式展览。打造远程、现场、移动三种应用场景的全时空导览服务体系。满足观众听讲的多感官感受,更可以作为博物馆展品陈列的补充内容。博物馆的展品可以化静态表达转为动态表达。静态文字加上动态视频,还原“它们(展品)”曾经生存过的场景。让参观变得更直观,可理解。
1.2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当前,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蓬勃发展,社会对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求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决定于博物馆教育的质量水平。要使博物馆的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我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2]:
(1)终身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随着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在学校中完成学习以及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博物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我们终身学习提供了优质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一种引导人前进和向上的精神力量。学习伴随我们一生,让终身学习成为我们博物馆的生活方式。我们要给社会做出榜样,用实际行动影响受教育者。
(2)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儿童的行为活动,有针对性的为实践工作提供指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和借鉴教育理论的新成果、新观念,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和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内容相结合,构建具有本馆特色的课程体系。
博物馆的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社会群体。心理学知识是帮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了解和认识不同观众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良好的心理学不但对于完成博物馆教育活动有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而且教育工作者和观众双方的交流会产生相互的心理影响。激发了观众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由此积极进取的情绪的交流也会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感染和莫大的鼓舞,从而形成博物馆教育上的良性循环。
教育理念是以知识传递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信息交流。心理学知识是以心理共鸣为影响的沟通和交流,两者相辅相成,它们是对博物馆知识的传递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更是教育工作者理论素养的体现。
(3)创造性的积累经验。实践出真知。任何的工作中,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经历,才能真正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方法,创造性的工作其实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指的是教育劳动的工艺学。”“教育劳动工艺学”就是描述教育者积累经验的重要性。“工艺学”深层次的指创造性的工作。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每次的活动设计、活动开展过程、辅助性的教学运用、心得笔记等,都是我们的活动经验积累。
开发利用与学校相对应的对接学习资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博物馆有特色的品牌教育。
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逐步完善,收藏只作为辅助教育工作,更作为社会公众教育服务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把教育作为发展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中基础教育是我国越来越重视的教育阶段。幼儿园、中小学更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为更好地服务学校教育,首先博物馆的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要紧密相连。博物馆教育活动过程中,主动与学校沟通,与学校教育对接,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教育主题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科学性,课程形式多样。好的博物馆教育应该具有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参与的活动项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也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活动中是“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观众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提倡和实施有生命的学习,使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成为一种生命活动,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为他们指引和照亮生活的道路[3]。
2.结语
博物馆融合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申和补充。是拓展对多学科、多领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且借助匠心独特、精心打磨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展开立体化传播,向学生呈现更生动、更深邃的科学内涵。
博物馆融合探究式教育活动开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吸引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为孩子们带来全新知识体验,是帮助孩子看世界的一扇窗户,并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好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不仅仅传递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打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在博物馆体验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肢体感触、用鼻子闻,通过感官直接接触探索周围的环境,视觉、触觉和想象力运用的越多,就越会激发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