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浅析

2021-11-27范光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剧团

范光

(河南省焦作市艺术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150)

怀梆(又名怀调,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戏、小班戏)是河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怀梆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宋末明初,中原黄河北岸的河内(怀庆府)一带因战乱、水患、瘟疫和诸多自然灾害,人员急剧减少。为了恢复生产力和正常社会秩序,实行了移民政策。之后的河内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怀邦戏腔调粗狂高亢,表演形式贴近民众生活、反映民众生活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领域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各种文艺形式和演艺呈现方式层出不穷,话剧、歌舞剧尤其是电影电视剧的发展普及,让戏剧尤其是地方戏剧迅速失去观众群体,面临极大的生存困境。怀邦戏作为地方小剧种,面临着资金短缺,从业人员流失,受众减少,市场萎缩,改革措施和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其发展和存续面临极大困难。

一、怀邦的形成与发展

怀梆戏是我国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是以河南焦作沁阳市(古名为怀庆府)为地域中心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崔令钦著的《教坊记》记载,隋末出现于河内郡的歌舞戏《踏摇娘》,应是怀梆的雏形。因此,怀邦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的戏剧表演雏形之一。

金天德年间(1149-1153),怀庆府一带“竹马”“旱船”“龙灯”等社火故事已很盛行,杂曲小调《剪剪花》《挑花篮》《风摆柳》等已在民间传唱。可以说,社火故事和杂曲小调以及后来的"海神戏"为怀梆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怀邦形成的初期,每逢天大旱时,人们便在神前陈列供品,组织一些艺人不化装,不登台,不表演,就地围桌说唱,祈求降雨。民间祝寿、红白大事、商家开业也会请这样的戏班来烘托气氛,吸引客人,逐步形成了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梆子戏。

明代生活在怀庆府的乐圣朱载堉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更促进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当时流行的“响器班”“金鼓会”就是朱载堉编创的,后来的民间艺人将这一带的俗曲小调、传奇故事逐渐搬上了戏曲舞台,并受弋阳腔、昆山腔及乱弹、梆子腔的影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板腔体系中梆子戏——怀梆。

怀梆主要流行于河南的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明清时期,日益兴起的怀庆商帮为推销四大怀药、布匹、铁锅、竹货等,不断拓展市场并组织怀梆演出活动,加速了怀梆的发展和成熟。随着怀庆商帮坚定而长久的脚步,怀梆逐步走向湖北、河北、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甚至涉足北京、东北、广东等地,一时间声名鹊起,有“五府怀梆”的美誉。至此,怀梆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深受各地人民喜爱和认可、别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怀邦鼎盛时期,对民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在怀川一带,不仅县乡有怀邦剧团,就连很多村都有业余怀梆剧团和戏班。土生土长的怀川人,一般人都能唱几段怀梆戏。“黄土厚,黄土黄,人人都要唱怀梆”;“当了房,卖了地,也要看看怀梆戏;担蒜卖姜,一定要看老怀梆。都是怀庆府一带民间对怀梆戏曲的情感和赞誉。

民国时期,怀川周边县乡甚至大一些的村子里都有怀梆戏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古怀庆府一带业余怀梆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武陟县1950 年恢复了26 个剧团,1958 年发展到66 个。沁阳县1953 年有32 个剧团,1957 发展到100多个,沁阳县政府于1955 年初成立了县怀梆剧团,修武县于1958 年也成立了县怀梆剧团。

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末是怀邦现代戏活跃和辉煌的时期,怀邦戏的剧目生产和剧目创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陈规老套和清规戒律的约束,适合创作上演反映农村和现实生活题材的现代戏,为现实生活服务,因此在这一时期,怀邦戏和怀邦剧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豫北一带也为方便怀邦剧团的演出兴建了众多的剧场,甚至许多一大一点的村子都有怀邦剧场。

二、怀梆戏的艺术特色

怀梆源于乡土,长在乡土,带有怀川平原特有的风俗,不论是唱腔伴奏、服装化妆、身段动作都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且唱词口语化、大众化,多为本地方言,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无论在音乐还是在表演艺术上,怀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属于板腔体,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押韵,结构基本规整。怀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根据剧情需要常出现高八度的“后嗓”音。其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非板五大类,伴奏乐器包括大弦、板胡、月琴、鼓板、大锣等。怀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表演粗犷奔放,擅演文武带打蟒靠架子戏。

怀邦的脚色行当比较有个性。怀邦的生行以青须黑三缕为准,“老生”白须为髯;“须生”杂髯为特征;小生有文小生、武小生,武生有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童子生,怀梆的“穷生”一般由小生兼演;怀邦的旦行分为老旦、小旦(花旦)、闺门旦、丫环旦、青衣(正旦)、彩旦(丑旦)、武旦(刀马旦);怀邦的净行包括大花脸、黑头、红净、白脸、花脸(摔打花、武花脸);怀邦的末行指家郎院公、手、报子、轿夫、车夫、更夫、打手等;怀邦的丑行有文丑、武丑、官丑、腰包丑、神鬼丑(三花脸)等。

怀邦的唱腔念白也很有特色,唱腔与其他剧种一样,也分为慢板、快板等。学戏时,学慢板最难,怀川民间仍流传着“学怀梆,先学十字韵”的说法。怀梆唱词主要是由十个字组成,所以叫十字韵。老艺人把一到十编成唱词,先顺唱,后倒唱,直至熟练,韵味十足才能学戏。

怀梆按古怀庆府方言口语吐字,唱腔音乐和念白与怀庆方言口语的音韵与语调有密切的关系。怀庆话的一、四声与普通话相同,二声却是普通话的三声,三声却是普通话的二声。从音调上看怀庆话的调值最小(即一个字的发音,音首与音尾之间的音域较窄),因而怀庆话给人的感觉是硬、直、快。怀庆话的发音部位(121腔部位)较普通话和中州语靠前,尤其是z、c、s 与zh、ch、sh 不分。

怀梆的乐器最始只用梆子、板胡、锣、鼓四种乐器就可以成戏,后随着发展又融入笛子、笙、二胡、三弦、电子琴、唢呐等乐器,增强了怀梆的艺术魅力。

怀梆的武打讲究群艺交锋、集体开拓。绝技跟头不仅乱挡使用,更为惊人的是,前扑、小翻体、过三掀(先)、串毛等同时在四股档、八股档中起着较好的作用。怀梆的这些集体性武打很受观众欢迎,获较好声誉。

怀邦的脚步位置主要有八字式、丁字式、骑马式、弓箭式、盘卧式、别步式、动作要领是头必正,眼要平,提神沉气颈,肩定放松,不撅臀部,立腰收小肚。几种步法男女同用,脚步动作分正步、平步、快步、慢步、错步、搓步、醉步、矮步、跪步、退步、八字步、弓宁步、跳步、滑步、丁宇步等。其要领是不扭腰、步子要稳身子不颤动,头正眼平,提神沉气,颈宿放松,立腰收腹,不撅臀部。各种步法均可交替运用。怀邦的手势指法男女有别,女式手势为掌式、拳式、指式、赞美式、八字式;男式手势为掌式、拳式、指式、剪纸式、赞美式。在学习时主要练习手腕的灵活,使整个手部关节运用自如,指形美观,做动作时要腿随手走。手势手指常见的名称为兰花手指、菊花指、弧形指、抱拳手、山膀手、遮雨遮云手、握手、背手等。

怀邦非常注重演员的眼神利用,用眼讲究手到眼到,灵活多变。常见眼法为笑眼:眼睑微小,刚有在意;怒旷:提气把眼睁大;呆眼:目光向下,寻思就里;情眼:眼睛略漂,回视胸前;死眼:瞪眼不动;盲眼:头部稍倾,眼皮半闭斜视;狠眼:瞪眼斜视,阴险冷面;回思眼:眼皮上下翻动,回忆往事;夜眼:两眼死瞪,直射前方。

怀梆演唱时以梆定板,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兼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压韵,结构基本规整。唱词多为整齐规范的二、二、三格律句式和三、三、四格律句式。主要伴奏乐器中,大弦(尖弦)是怀梆独有的弦乐。其中,打击乐是怀梆音乐的主力军。演唱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飞板(非板)等。其中二八板中的挑后嗓和慢板中的花柳腔是怀梆独有的别具一格的唱腔。怀梆的武戏场面,多数演员能十分自然地将武术动作运用到戏剧演出之中,在全国戏剧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怀邦的受众群体及发展现状

怀梆的根在民间、在广大农村,所以怀邦的阵地也在农村。为了让真正喜爱怀梆的父老乡亲看到原汁原味的怀梆戏,历代怀邦戏班和剧团的演员们都是扎根农村的,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县级怀邦剧团,演员们每年也要在农村演出200多场以上。所幸的是不管演出多少场次,观众场场爆满,可见当地群众对怀梆的喜爱程度。

怀梆在鼎盛时期,有三百多本传统戏,经常上演的剧目多为双生、双旦、双花脸,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反西京》《古槐案》《张春醉酒》《老少换》《红珠女》《赶秦三》《辕门斩子》《九头案》《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等。后来编排的现代戏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50 多个。怀邦的传统剧目,多无剧本,全凭老艺人口授。1962 年始着手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才开始有固定剧本。后人对怀梆唱腔多次加以改进,使之在保持原有高亢、激昂、粗犷、豪放之优点的同时,艺术水平又不断提高。只有在农村,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父老乡亲们对怀梆那执着的爱,才能真正体会到怀梆艺术的深厚魅力。

从上世纪末开始,因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以及港台和西方快餐式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对戏曲的兴趣开始逐渐淡泊,尤其在年轻人中,怀邦已经失去阵地,少有听众。

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20 岁以下的年轻人对戏剧的感兴趣程度不足10%,对地方戏的关注甚至不到5%。目前的戏曲的主要受众在中老年人,年轻的观众很少。因此怀邦如果要生存,目前要先稳住中老年市场,先力保怀邦戏有生存空间,而后再通过创新形式和方法,逐步开拓青少年观众的市场。只有这样,怀邦才能稳定住生存态势,然后去寻求更好,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怀邦剧团也同样面临生存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加快,观众越来越少,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新生力量更是后继无人。河南省各市县在上世纪或更早期兴建的怀邦剧团也因为经济上难以为继纷纷倒闭,即便几个怀邦剧团勉强维持,也出现了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危险。

四、怀邦的生存危机及传承保护

从2005 年开始,国家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2008 年,怀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保护,但是,对于怀邦的生存的发展来说,路途依然遥远,保护工作依然极为严峻。

怀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受众群体减少,演出市场萎缩,地方政府对怀邦剧团的投入不足。在很多地方,怀邦剧团的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二三十年前甚至四五十年前兴建的,早已破旧不堪。特别是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许多文化设施流失,甚至被随意挤占。

其次,怀邦剧团发展艰难,目前,地方剧团和众多民间剧团大多没有参加正规比赛和汇演的机会,因此演员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自然剧目没有太多的改进和更新,剧团就不会有大的发展。早期兴建的十多个地方剧团,除了沁阳市怀邦剧团勉强持续演出,其他的怀邦剧团早已纷纷衰落。众多的非专业民间剧团虽然活跃于广大农村,但也仅仅是参与农村红白喜事等,难以走出农村,走向舞台。

第三,现代青少年受港台、西方快餐式文化和娱乐新潮的冲击,以及电视、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传统的戏曲表演必须做出相应的创新才能不被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所淘汰。

为保护和推广怀邦戏,文化部已于2008 年4 月将怀梆戏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焦作市市政协编印出版了《怀梆艺术》文史资料专集,对怀邦文化进行保护。在焦作市政协的关注和倡导下,沁阳市文化局和沁阳市政府启动怀梆振兴计划,从2005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怀梆戏曲大赛;从2009 年3 月起,沁阳市怀邦剧团开始举办“周末剧场”,为市民免费演出怀邦戏。每当周末,小剧场座无虚席,观众人数超出预料,许多观众站着看完整场演出。

政府各级职能部门也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必要的扶持,积极组织人员编排新戏。反映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美德的农村题材怀梆现代戏《酷情》,曾入选2005 年度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怀梆现代戏《王东明》荣获2006 年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暨首届县区级文艺团体戏剧大赛金奖;怀梆现代戏《好媳妇》荣获2009 年度河南省第二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团体戏剧大赛一等奖。这些剧目不论从服装和舞台美术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拉近了怀邦和现代生活的距离,让更多的人爱上怀邦。

怀邦戏要普及要弘扬,首先就要造就了解怀邦戏、能欣赏和表演怀邦戏的广大群众。2008 年9 月,沁阳市怀邦戏博物馆竣工开放,成为展示和宣传怀邦戏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排演、交流怀邦戏的活动场所,传播和学习怀邦戏知识的课堂。为保护传承怀邦戏做出了一定贡献。

作为怀邦的发源地,沁阳市还筹建了中国怀邦戏专题网站,网站设立剧团介绍、剧目介绍、人物简介、专题资料、视听下载、怀邦戏图库、怀邦戏动态、演出信息、遗产保护等栏目,对怀邦戏的历史渊源及沿革、基本内容及特征、重要价值、传承现状等方面作了详尽介绍,并提供大量的传统及现代剧目以供下载,进一步扩大影响,推动了怀邦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促进怀邦发展的根本在于扩大受众群体,让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接受怀梆戏,所以我们要重视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让媒体提供足够的视听资料供戏迷和其他观众了解怀邦知识,以重点提高青少年对民间艺术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农村文化建设,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积极在农村发展民间的怀邦剧团,利用专业的省市怀邦剧团帮助,传授,培训民间的艺术团体,壮大怀邦的演出队伍,让民间的怀邦剧团能够扎根于农村,确保怀邦戏在农村能够得以传承发展。

总结

怀邦作为地方特色稀有剧种,是民间文艺的精粹和瑰宝,要想得到传承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必须利用非遗项目的优势,扩大宣传,完善自身,牢牢抓住所在地区的观众,扎根于农村,不断壮大,建立长期稳固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机制。利用身边百姓的素材积极编排更贴近人们生活,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新戏,在稳定中老年群体的同时,适当增加舞美,灯光效果等来吸引现代青少年观众。相信在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下,地方剧种只要能够找准定位,抓住政策和机遇,一定能够不断完善自身,重新恢复往昔辉煌。

猜你喜欢

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