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27

黄河之声 2021年5期
关键词:琵琶两国日本

刘 鑫

引 言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就有着广泛的交流,在音乐文化上两国之间也有着相同和相异之处,而对中日音乐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推动认识两国音乐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本文仅对21 世纪以来有关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文献展开了论述,分别从乐种间的比较研究、音乐形态学的比较研究、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这三方面进行阐述,做综述如下:

一、有关乐种间的比较研究

有关中日乐种间的比较研究有许多相关文献。如:高梦楚于2019 年在《中国农村教育》第20 期发表了《浅谈日本雅乐对唐代燕乐的吸收及变异》,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了唐代燕乐传播至日本的历史轨迹以及中唐时期日本雅乐对燕乐的广泛吸收;第二部分从乐曲、曲式、音乐思想的吸收以及音乐机构的建立上,详细的阐述了日本雅乐对唐代燕乐的吸收。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日本雅乐和唐代燕乐的异同之处;2000 年庄永平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3 期发表的《日本雅乐与唐代俗乐》一文,众所周知,日本雅乐是由我国唐代的俗乐传入的,本文通过对日本雅乐和唐代俗乐的音阶、律名、调式等方面的分析,反映出唐代俗乐音阶调式运用上的特点,理顺唐俗乐运用上的各种关系;2001 年徐元勇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 期上发表了《中日九连环歌曲的流传与变异》一文,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九连环》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学者对“俗曲”和“民歌”的概念也做出了清晰的解释。第二部分主要陈述了随着《九连环》的广泛流传,形成了特色各异的《九连环》以及它的命名;第三部分作者通过列举大量曲谱,分析了《百本张抄本》中的《九连环》以及《中国民歌集成•福建卷》中的《九连环》等在调性、歌词、结构各方面的特点,并作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九连环》随着自身的发展,流传到不同地地区,也会相对应发生变异,中日两国也不例外。在2002 年徐元勇还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第1 期发表的《论京剧音乐与日本歌舞伎音乐的艺术特征》一文,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歌舞伎日本的“国宝”,文章整体采用比较的方法来构架,主要概括了三个方面:一、对京剧音乐是以唱腔为主,日本歌舞伎是以伴奏为主作了系统的阐述;二、京剧音乐与日本歌舞伎音乐的形成特征;三、这两个剧种音乐的存在与各自的思想文化;从这三方面论述京剧音乐与日本歌舞伎音乐的艺术特征,使读者对“京剧”和“歌舞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日本学者山本宏子于2006 年在《中国音乐》第四期发表的《对歌转圈舞和歌挂轮舞的比较研究—以藏族的锅庄和奄美大岛的八月舞为例》,文章以藏族的锅庄和奄美大岛的八月舞为例,通过对两者在文化圈、分布、乐器、跳舞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相同与相似之处,为读者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对十番会存在价值提出思考,同时也对我们日后在乐种学科的研究,对乐种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吕朋朋于2011 年在《黄河之声》第10 期发表了《京剧与歌舞伎——浅谈中日瑰宝艺术》,文章简要的论述了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的起源与发展、剧目特点和代表人物,并对他们的艺术特色之间的联系做了简单的分析,它们各自代表了自己国家的风格,反映了本国的特色,但两国的文化艺术却有着不解之缘。

二、有关音乐形态学的比较研究

(一)中日乐器比较研究

21 世纪以来,音乐形态学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受研究者的关注,所取得的成果见诸学者,对中日乐器比较研究更是深受广大学者的欢迎。在此方面,相关学者的论文有:2006 年符丽琴在《上海音乐学院》》发表的《论中日两国筝流派的差异及其文化变迁原因》,作者通过对中日筝流派形成时间规律、形成原因条件、形态、流派传承作比较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相异之处,并对中日筝流派变迁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使我们对各自的自身发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王建欣于2001 年在《音乐研究》第3 期发表的《中日尺八之比较研究》,文章虽然简短,但很精致,作者详细的分析了中日两国共同拥有的乐器—尺八。尺八实际上是我国的箫,由我国传入日本。本文介绍了尺八的流传、形制、以及东传日本的过程和在日本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作者也在论文中指出尺八在今天的中国只有在南音中偶尔可以看见,但在日本的发展中却很辉煌,并由此发出感慨之声;孙宁宁在《戏剧之家》第23 期发表的《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三弦在我国又称“弦子”,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在明朝前后传入日本的冲绳,被称为“三线”后又传入日本半岛,又被改名称为“三味线”,文中论述了三弦在日本的传播历史和发展状况,可见同一个乐器在两国的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王璇于2011年发表的《筚篥的源流及东传日本、朝鲜的研究》一文,文中提到筚篥在我国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后,在种类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入我国之后,出现的品种有:大筚篥、小筚篥、倍三、倍六等,传入日本只有大筚篥、小筚篥两种。在形制上,我国筚篥由九音孔、六孔、七孔逐渐发展为八孔形制,在日本,据日本小说《河海抄》中记载,有一尺八的说法、小筚篥根据书中记载,其形制是前七孔后二孔的九孔形制,可见筚篥随着地域和民族时代的变迁,在两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孙颖在2016 年《艺术百家》第五期发表的《从中日琵琶艺术的差异性发展审视两国民族音乐文化》,文章介绍了我国琵琶传入日本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中日琵琶在制作材料、演奏技巧和民族音乐文化三方面的不同之处,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2007 年刘箐在《教科文汇(下旬刊)》第6 期发表了《试论传统乐器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与发展》文章以筝、琵琶、三弦这三件重要的乐器为例,分别探讨了它们在中国和日本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乐器的形制、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之处。以上相关文献皆是从中日乐器的比较来反映中日音乐的不同之处。

(二)中日音乐在声、律、调方面的比较研究

在声、律、调比较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2001 年刘富琳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第3 期发表的《论琉球音阶》,本文对琉球三弦音乐中所使用的三种音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证明了这三种音阶是存在的,而且以“sol、si、do、re、#fa、sol”音阶使用居多;2007 年郑荣达在《黄钟》第1 期发表的《中日乐律调的比较研究》,文章通过采用律学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中日音乐在律制和乐调的结构关系,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日本的十二律并不是直接得传于唐朝,而是在盛唐之后,中日两国在频繁交流中,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而逐渐形成;李玫于2016 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3 期发表的《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文章主要对木卡姆的11 种中立音调式:恰尔尕调、乌夏克调、巴亚特调、纳瓦调、拉克调、艾介姆调、且比亚特调、木夏吾莱尔调、乌孜哈勒调、斯尕调、伊拉克调进行了分析,以及用乐律学的分析解释了恰尔尕调、乌夏克调、巴亚特调、纳瓦调、拉克调“中立音”生成的原因,最终得出: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并不是外来品,而是塔里木盆地居民所拥有的,它产生和发展于这个地方,这里孕育了它;另外有关此方面的论文还有杨长安《当代中国二胡在日本音乐文化交流中的发展前景》,以及在2004 年张前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2 期发表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术成就—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旨发言》中都为中日音乐在声、律、调方面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相关论文。

(三)有关乐谱方面的比较研究

有关乐谱方面的比较研究有:2001 年徐元勇在《音乐探索》第3 期发表的《中日古代乐谱比较述略》,文中整理了许多中国古代乐谱和日本乐谱,如(中国:《碣石调幽兰》,这是我国最早的古琴谱,现存于日本,以及《白石道人歌曲集》。日本的有《琴歌谱》、《三五要录》、《仁智要录》)等,这些都对我国中日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的途径;修海林发表的《对中日唐代琵琶谱研究差异的探讨》和《有关古谱译解学理层面的几点认识》两篇论文中,集中体现了中日音乐家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认知系统不同,对古谱的译解、做出的成果也不同,最后总结出:中日学者如果能在唐琵琶谱的研究中,互相沟通、取长补短,将会取得新的成就;以及应有勤于2 陈应时于2002 年在《音乐艺术》第1 期中发表的《中日琵琶古谱中的“、”号—琵琶古谱节奏解释的分歧点》中,文章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中日琵琶古谱”所指的是《天平琵琶谱》、《五弦琵琶谱》、《敦煌琵琶谱》,它们属于早期的琵琶古谱,琵琶古谱在节奏方面的解释之所以不一致,其原因由于诸多学者在解释琵琶古谱中的“、”时论据不足;周耘发表的《日本佛教天台宗生明乐谱“目安博士”释解》一文,探讨了“博士”谱形态、释义及乐律上与中国音乐之间的关系。

以上文献皆是对音乐形态学的比较研究,赵维平在2004 年《音乐艺术》第1 期发表的《中日音乐研究的新起点——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对古谱、乐律、乐器等各方面的论文研究都做了总结,使我们对中日两国的音乐研究更加清晰。

三、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方面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1 世纪以来中日音乐发展于音乐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已成为一个趋势,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文章也不断见诸学者。如:王霄潇于2010 年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5 期发表《中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本文根据中日学校音乐教育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来探讨研究两国学校音乐发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介绍了中日两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状况,并对两国作了比较研究,这一系列的研究都为两国间的相互借鉴、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的基础;周显宝于2005 年在《高等教育研究》第8 期发表的《中日近现代音乐教育及其改革之比较》,本文主要围绕中日音乐教育思想展开论述,并对中日两国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探寻各国音乐教育思想上的发展规律,以此推动两国的音乐发展;2004 年马达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3 期发表的《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对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个时间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和日本学校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的经验和存在弊端,取长补短;在音乐课程上有:胡一曼于2011 年在《教学与管理》第33 期发表的《中日音乐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2008 年齐乐发表的《中日两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中以“课程”为研究对象,对中日两国在音乐课程的标准、总目标、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上的异同,并对中日两国的标准提出建议,希望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在音乐师资方面有冯云的《对中日两国音乐师资培养现状的比较与思考》,以及廖明智的《中日两国小学音乐教科书之比较分析》、王丹在《人民音乐》发表的《第十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以上文献都是各个学者对中日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做出的相关论述,同时,希望中日两国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同时也推动各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文章通过从乐种间的比较研究、音乐形态学的比较研究、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这三方面着手,来反映21 世纪以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况。虽在此学术研究领域,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大幅度地提高,但有的研究仍然比较零散,笔者仅分析、研究了部分学者的学术成果,希望可以为中日比较音乐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研究视角。■

猜你喜欢

琵琶两国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琵琶”和“枇杷”
“两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