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不同演奏版本对比研究

2021-11-27李依文

黄河之声 2021年5期
关键词:演奏家奏鸣曲莫扎特

李依文

一、引 言

(一)研究意义

莫扎特作为一个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所创作的六百余首音乐作品至今仍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的音乐到处都充满了纤巧细腻的美感,在钢琴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谱写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几乎成为了必弹曲目。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音响载体的升级完善,许多演奏家对于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得以完整保存。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演奏习惯、乐谱版本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作品对于不同演奏家来说,其音乐内涵及意义也有所差异,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演奏版本。本文选择了英格丽·海布勒、费利德里希·古尔达内光田子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家,以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为例,从不同演奏版本的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进行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为人们提供演奏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借鉴,加深其对本作品的理解。

(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莫扎特及其《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于本文所选择的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演奏者简介;第三部分是包括演奏版本的速度、力度以及音乐处理等演奏技能方面的对比研究;第四部分是三个不同演奏版本演奏风格的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分析

(一)莫扎特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共创作音乐作品六百余部,包括奏鸣曲、交响曲、歌剧、各种重奏曲和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将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V.333 第一乐章简析

1、创作背景。《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是莫扎特中期作品,创作于1778 年。从他所展现出的音乐来看,身处巴黎跌宕起伏的遭遇被他转化为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并向听众传达了乐观、宁静的情绪,纤巧细腻的美感也贯穿作品始终。

2、风格特征。《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结构。装饰音、多种钢琴织体及和声的变化被莫扎特布置地恰到好处,在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热情华丽的同时,也保持着其轻松纯真、清纯甜美的风格。

三、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演奏版本的选择

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音响载体的升级完善,许多演奏家对于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得以完整保存。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习琴经历、演奏习惯、乐谱版本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作品对于不同演奏家来说,其音乐内涵及意义也有所差异,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演奏版本。本文选择了英格丽·海布勒、费利德里希·古尔达和内光田子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家所演奏的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进行对比研究。以下是三位演奏家的个人简介:

(一)海布勒

英格丽·海布勒(Ingrid Haebler,1929-):奥地利女钢琴家,曾先后就读于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学院等著名音乐类院校。海布勒追求音色微妙层次区分和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呈现给听众的多是清新清纯的音响效果。从小在莫扎特氛围中长大的她,演奏风格和莫扎特所想表达的音乐风格极其相似,所以海布勒所演奏出来的莫扎特,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

(二)古尔达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1930-2000):奥地利钢琴家,曾就读于维也纳音乐学院。古尔达虽因为演奏贝多芬而闻名于世,但他对于巴赫、莫扎特、肖邦等作曲家作品的诠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本人也曾表示自己与维也纳古典乐派、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

(三)内光田子

内光田子(1948-):日本女钢琴家,出生于日本,1961 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曾就读于维也纳音乐学院。在钢琴演奏中,她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技,以诠释莫扎特而闻名,屡次赢得多项专业唱片评鉴的肯定,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

四、不同演奏版本演奏技法对比

(一)不同演奏版本速度对比

1、整体演奏速度。莫扎特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的速度术语标记为“Allegro”,但并未标注严格的演奏速度。因为对作品理解和演奏习惯的不同,海布勒、古尔达和内光田子三位演奏者在演奏本乐章时的速度也存在着差异。内光田子在演奏本首作品时速度最快,演奏时长为6 分57 秒;海布勒最慢,演奏时长为7 分47 秒;而古尔达演奏速度位于二者中间,演奏时长为7 分36 秒。速度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演奏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速度进行调节,才可以更好的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1]

2、弹性速度。三位演奏家对于作品的诠释过程中都出现了弹性速度的演奏。对比三位演奏家,内光田子对弹性节奏处理的最为明显,古尔达与海布勒的处理与原速的差异较小。弹性速度的应用,是三位演奏家根据各自对于乐谱的理解所进行的二度创作,这也使得他们的演奏更加富有张力与表现力。

(二)不同演奏版本力度对比

在音乐术语中,强(forte)、中强(mezzo-forte)、中弱(mezzo-piano)、弱(piano)等力度记号是作曲家为更全面表达作品内涵及音响效果的详细标记。但音的强弱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音量标准。所以,每位演奏家的演奏力度相比较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录音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演奏家的整体力度并不能加以比较,故在对比力度时,将着重在部分乐节力度处理和力度变化幅度上进行对比研究。

三位钢琴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均力度的变化,且音乐进行中都会有上行渐强、下行渐弱的处理。其中,在上行音乐进行时,古尔达的力度变化幅度相比较内光田子和海布勒的更为明显,而在下行音乐进行时,则是内光田子力度变化最明显。海布勒所演奏的力度更多偏向于中强(mezzo-forte)和中弱(mezzo-piano),强(forte)和弱(piano)在她所演奏的版本中出现较少。不过,在音乐表现领域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声音的强弱对比等都是相对的,对演奏者而言,强弱标准也并不统一,无法要求每个人的演奏力度和力度幅度完全一致。[2]

(三)不同演奏版本音乐处理对比

三位演奏家虽在大多数篇幅都遵从原谱,但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二度创作,以至于所呈现的音响版本出现不同。所以分析不同演奏版本的奏法、装饰音、踏板等方面的异同也是对三位演奏家对于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这一作品音乐处理的对比研究。

1、奏法

连奏(Legato)非连奏(Non Legato)及跳奏(Staccato)是钢琴演奏中的三种基本奏法。奏法不同,所产生音响效果也随之不同。三位演奏家对于本作品个别乐句不同奏法的处理使得演奏版本的音乐处理也产生了差异。

例如弱起小节及第1 小节的后两拍,内光田子和古尔达均采用连奏,而海布勒采用非连奏和跳奏来处理。在此处,内光田子和古尔达所营造的氛围较为恬静纯真,而海布勒却是更加清新欢快。

而在作品第一乐章的第54-55 小节,三位演奏家在此处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奏法:海布勒在54 小节的高声部的第一拍、第三拍及55 小节的第一拍三个八分音符处采用了跳奏的奏法进行演奏,古尔达除了在54 小节第一拍的八分音符用跳奏外,其余两个八分音符皆用了连奏,内光田子则是三个八分音符用的都是非连奏的奏法。

三位演奏家对于不同奏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呈现不一样的氛围。海布勒和内光田子所演奏偏向清新欢快,古尔达采用连奏的方式演奏反倒为此曲增添了一丝热闹的氛围。

2、装饰音

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不但能够丰富乐曲的曲调,又能给作品增加特殊音响效果,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中,有许多装饰音的存在,三位演奏家演奏时大多遵照原谱演奏,但有个别装饰音的演奏加入了自己的创作。例如:作品第58 小节处小字一组的长音“g”,原谱在这一音前加入了小字一组的倚音“a”,将长音“g”标记了颤音的装饰性演奏记号。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颤音应该用十六分音符进行演奏且第一个音应为小字一组的“a”,海布勒与内光田子的演奏版本遵照原谱演奏,并未有过于突出的音符。

但古尔达在此处演奏中省略了前倚音“a”(小字一组),以“g”(小字一组)为第一个音符进行演奏,并将第一个“g”的时值由原来的十六分音符改为八分音符且加以重音强调,突出了此小节的长音“g”。

这样的二度创作内光田子的演奏版本中也有所体现,在作品21 和31 小节以及再现乐段的118 和126 小节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和弦以波音的形式进行演奏,避免了此处音量过于突出的问题。

3、踏板

踏板作为钢琴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被称为“钢琴的灵魂”。在实际演奏中,踏板发挥着重要作用,延音踏板、弱音踏板以及切分音踏板的作用各不相同,对于作品的完美展现以及弹奏者情感的表达均具有深远意义。[3]在大多数钢琴的三个踏板中,最常使用的是右踏板,即延音踏板,也被称为强音踏板,有丰富音色、声音连接及增加声音力度层次等作用。在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的三个不同演奏版本中,古尔达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最为频繁,海布勒的使用频率最少。其中对于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跑动,海布勒是几乎不用踏板处理的,所以呈现出的是较为清晰干净,颗粒性更强的声音,这一点内光田子和海布勒较为相似。而古尔达在跑动时加入的踏板比较频繁,虽较于前两者声音不是那么地具有颗粒性,但由于踏板的烘托,音符连接更紧密,音响效果更宏伟,表达的情绪也更为热烈。

五、不同演奏版本演奏风格对比

(一)英格丽·海布勒

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影响,海布勒受古典乐派影响较深,稳定的速度、旋律的流畅干净的触键以及饱满清晰充满颗粒性的音色是海布勒在演奏本首作品的显著风格。她在音乐的处理上比较保守,不论是演奏力度和乐句对比幅度都比较小,整首曲子风格较为统一,并没有太多热烈的情绪蕴含其中。海布勒演奏本首作品给人的感觉像是在修饰一件小巧精致的珍宝,对于音乐的处理精致而又谨慎,且十分优雅。

(二)弗里德里希·古尔达

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古尔达虽然自小接受正统的古典音乐教育,但由于中年之后受到爵士乐风的影响,他所演奏的莫扎特并不拘束于传统古典乐派风格,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情感在内。古尔达在演奏本首作品时注重声音层次的表达,装饰性音色较多,对于乐句的对比也更为鲜明,柔和与热烈并存是他所呈现的演奏风格特征。

(三)内光田子

内光田子虽然拥有高超的琴技,但在钢琴演奏中,她更看重内心的表达而并非炫技。她在演奏本乐章时,触键清晰、节奏方整,在力度幅度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较小。但是她在演奏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照搬谱面,而是在作曲家原有意愿的基础上,有设计的进行弹奏,对作品进行深度的剖析和二度创作。

结 语

本论文选择了英格丽·海布勒、费利德里希·古尔达内光田子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家,通过对莫扎特《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第一乐章的三种不同演奏版本的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演奏者对于作品理解和演奏习惯的不同,每个演奏版本的演奏速度存在差异,但速度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演奏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速度进行调节,才可以更好的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

第二,在音乐表现领域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声音的强弱对比等都是相对的,对演奏者而言,强弱标准也并不统一,无法要求每个人的演奏力度和力度幅度完全一致,但力度的变化对于音乐风格的展现具有明显影响作用。

第三,不同演奏版本的奏法、装饰音、踏板等方面音乐处理方式的差异性会对音响效果的呈现产生影响。

第四,在演奏钢琴作品时,既要遵从作曲家原本意图,也要酌情加入自己的见解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由于笔者专业能力和知识层面的局限,对于本文所研究内容还不够深入,笔者将继续提升自身能力、收集相关资料,以达到更深层面的学习与研究。■

猜你喜欢

演奏家奏鸣曲莫扎特
演奏家
手机上的奏鸣曲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轻浅不是莫扎特
饥饿奏鸣曲
笛子演奏家
呼噜奏鸣曲
笛子演奏家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