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1-11-27杨蓉蓉
林 静,杨蓉蓉
(1.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250002;2.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250115)
推进教育、经济、科技的相互融合是产学研合作的宗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开始进行建立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创新[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产学研融合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李健将中国产学研融合划分为“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融合”三个发展阶段[3]。中国正处于第三阶段的关键时期,促进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既能促进企业、职业院校、高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主体的融合,又能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4]。
产学研融合的大多数相关研究,停留在政策或者经验层面,缺乏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5]。杨杰[6]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现状和机遇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对所在地或所在职业院校、高校的产学研结合问题进行了研究[7-8],只有少数学者研究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9-10],因此对职业院校产学院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产学研深度融合概述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依托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来提高生产力,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企业的资金、场地、设备、岗位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必要的科研支出。因此,企业、职业院校、高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主体正在积极寻求合作,比如建立孵化中心、职业院校学生去企业实习;成立创新战略联盟,增进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基于共同目标,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构建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具有法律约束的合作网络,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更快、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11],培养符合生产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 产学研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各主体属于不同的领域,跨领域、跨学科的重大技术创新,需要较长时间且难度较大,只有各主体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12]。在产学研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和信任,并且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较长,会产生多种问题,需要产学研各部门相互信任和配合。目前产学研各主体之间更多的是两两之间单独合作,并且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导致合作效果不佳,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和具体应用之间缺乏创新的活力[4]。
政府未能在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借鉴国外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政府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协调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工作、提供资金等。然而在实际上,政府虽提出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政策方向,但在政策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对各主体涉及到的资金、技术及利益分配作出协调,各主体之间缺乏合作基础,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使之规范化[6]。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科研活动干预过度,导致企业所拥有的自主决策权较少。整体来看,政府在产学研融合中对各主体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13]。
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本应该担任主体角色,但由于中国正处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初级阶段,企业表达意愿的机会和条件尚不成熟;又由于某些企业缺乏战略发展理念,没有意识到科研成果落地带来的巨大利益;此外,现有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具体的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必要的标准和规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财政拨款政策还未完善,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还未落实到位。目前的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大多数以学校为中心,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无法保障,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给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
3 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机遇
目前,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政策、时代等重大机遇,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只有紧紧把握当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机遇,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9]。
3.1 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机遇
十九大报告指明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报告把产学研深度融合写入其中,可见党和国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分重视的。报告中提出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为中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机遇[9]。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响党和国家的号召,制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相关优惠政策,如给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降低相关税收等,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2 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机遇
根据教育部的官方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 576.4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39.46%[14]。数以百万计的科研人员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保障,千万个职业技术人才可以为各类企业提供充足的动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转移的频率也在不断加快,企业依靠单一科技处于领先地位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全面,所需要的专业的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多,单靠一个产学研主体难以满足创新需求。将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企业的资金、场地等结合起来成为创新合作的必然。
4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中国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有解决这些问题,牢牢把握住机遇,才能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进程。
4.1 政府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政府要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者。由于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经验,在关键技术的共享研发、职业人才的教育和工作方面,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推动,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构建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联盟,力争职业人才所学即所用,所用有所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政府需积极引导合作创新机制,设置合理的分工,推动产学研创新发展。
政府要成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服务者。政府既要培育各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防止科研成果被他人窃取,提高科研工作者在合作中的地位,也要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由于部分尖端科技被欧美发达国家封锁,导致攻克核心技术需要大量时间,企业单独出资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政府可为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中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减轻企业参与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的参与意愿,这样才能充分解决职业人才的就业问题。
4.2 重视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要强化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作为产学研融合中的主体,承担着开发、转化、销售等职能。企业是市场最直接参与者,各类科研力量向企业集聚,才能更好更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变现工作,主要由企业来完成,要确保企业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有足够的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企业与其他产学研主体联合创新,重点支持成果转化相关项目的建设;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头作用,利用国有企业的资金、人才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微型企业数量多,发展潜力庞大,具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但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难题。因此,需着力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做好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15]。
4.3 职业院校应“以人为本”
职业院校产学研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职业技术人才不应该只在毕业之前去企业进行工作实习,而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去实践,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生产所需,转变所开设的课程,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率。教学面向生产,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又能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从而完成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目标。
教学面向生产,不是说教育的目的是生产。而是根据需要,对职业院校开设的课程和学生所实习的企业进行相应改革,使职业技术人才将院校里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也要杜绝企业压迫和剥削学生,真正发挥产学研融合的作用[16]。
有的学者提出分段培养教育模式,即在三年的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16]。这种方法不太适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因为两年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很可能已经被淘汰。学生去企业选择感兴趣的技术岗位,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职业院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设学生感兴趣并且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课程,实现教学和生产相统一,完成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目标。
5 总结
当前中国产学研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既面临着政府引导有待加强、企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又有政策、时代等方面的机遇。因此,要想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产学研体系各类主体必须各司其职、加强合作,政府正确引导,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产学研体系下各类主体的创新合作能力,职业院校应该以学生为本,设置学生感兴趣并且符合生产需要的教学体系。如此,才能切实推动职业院校产学研体系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