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采编人员如何“捡”线索

2021-11-27余慧仙

传媒评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攻坚

文_余慧仙

县级融媒上接中央省市媒体、下连基层百姓、中通地方政府,采编人员可以说是沉得最深的一群新闻从业者,理应在抓取线索方面有更大作为。作为衢江传媒集团的新媒体采编人员,我所在的团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争做新闻有心人,“捡”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并挖掘、创作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向下看看 深山基层藏好货

我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往下聚焦:

建立微矩阵找线索。当下,县级部门及各乡镇纷纷将公众号作为单位对外展示的窗口。“衢江发布”在开设之初,就建立了涵盖县域内乡镇、部门的微信矩阵,采编人员可以随时查阅乡镇、部门发布在各自官方公众号上的内容。

利用会议、文件找线索。县级融媒是县域政务宣传的主要出口,采编人员在参与宣传报道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政务素材和最新动态。采编人员应该吃透每一份文件精神、悟透每一次会议要求,在会议的扩音器和文件的字里行间努力寻找有价值的线索。

潜伏各种工作群找线索。衢江传媒集团在组建之初,就建立了一个涵盖衢江全区范围宣传员的工作群。其间,针对全区教育系统这个庞大的通联队伍,新媒体采编人员专门建立了线上和线下网络,第一时间掌握教育线信息。我们还从集团采编群的派工清单中,从区委区政府工作会议、活动名称中掌握中心工作动态,寻找线索。

线上线下庞大的网络,像一根根触角伸入乡村,循着这些触角,我们摸到了很多鲜活的“鱼”。

2020年7月8日,浙江省多地下暴雨,衢江宣传员工作群内,各部门乡镇都在提供各类雨情灾情信息。其中举村乡的灾情牵动人心,该乡地处深山库区,曾在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中遭受重创。我特意在群里留意了这个乡镇的汛情信息,同时与举村乡宣传员联系,得知9日凌晨,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峰因为挨家挨户叫醒河边有危险的村民,一夜未睡,而自己的几十亩猕猴桃基地却泡在了水中。曾小峰说,猕猴桃基地离家就几步路,如果把叫醒村民的时间用于基地排水,他就不会遭受一点损失,但他是党员,保护群众是他的职责。我想,这就是这条线索最大的闪光点。9日下午,我将此写成了1000余字的报道。次日,浙江日报3版头条以《彻夜转移村民,顾不上自家地被淹,衢州翁源村村支书曾小峰——保护大家安全是我的职责》为题,进行图文刊发。

同年10月,我在浏览“衢江发布”微矩阵公众号时,偶然看到一条派出所的图文推送,讲的是地处库区的乌溪江派出所几个人物故事。其中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照片里,一名警察和一对老年夫妇共同拿着一个相框,相框里的人就是这对老年夫妇。这张照片没有说明,这名警察的人物介绍文字里也只字未提这张图。我却留了个心眼:这张照片会不会有故事?通过与衢江公安分局联系,得知这个派出所已经连续3年为辖区行动不便的群众和老人免费拍照送照。我又和派出所相关人员进一步联系,得知这件事派出所已经连续做了10年。他们用卖废纸的钱,以工作之便温暖一方百姓。我和同事立马前往采访,写了文字消息并制作了短视频在集团内多平台推送。稿子一经推出,人民日报客户端首页、人民网、光明网以及市内各大媒体纷纷转发,全网点击量破千万次。

往上跳跳 大背景下挖富矿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话用于新闻价值与新闻背景的关系似乎也不会错。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产生不同的价值维度。作为身处基层一线的县级融媒记者,“沉”得下去又要“浮”得上来,要努力上接天线,通过将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照一照”,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点。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早在2000年,衢江区的太真乡、双桥乡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百乡扶贫攻坚计划,衢江与全省同步开启了脱贫攻坚新征程。20年的扶贫历程是怎样的?成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前往区农业农村局采访刚刚退居二线的原扶贫办主任余永宜。余永宜是最早参与到衢江脱贫攻坚行动中的人,在扶贫一线干了整整20年,可以说是见证了衢江区乃至浙江省扶贫历程的人。对此,我们打算做一个扶贫手记之类的H5产品。但在后面几次深入采访中,发现这位踏实肯干、勇于创新的“老扶贫”很有故事。凭直觉,我认为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余永宜是一位非常值得报道的扶贫人物。

但背景很大、历程很长、故事很多,如果向上级媒体报题,哪个点才能吸引他们?我问余永宜,这么多年有没有收藏比较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比如笔记本之类。这么一问,余永宜从办公室角落里拿出一个早年参加省扶贫工作会议赠来的拎包,已经旧得脱皮。他又从隔壁办公室抱来一堆笔记本,说笔记本有近200本,都是对当时重要的扶贫工作会议和扶贫事件的记录。

采访结束,我们用余永宜笔记本中的素材做成了H5产品“衢江扶贫手记”。同时,把老扶贫干部和近200本笔记本的故事作为线索上报给浙江日报。最后,通过浙江日报的全媒体团队实地采访报道,《一位扶贫干部和158本工作笔记》在《浙江日报》头版刊登。稿件一经刊登,余永宜这个扶贫人物立马在全国引发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分别作了采访报道。作为一直兢兢业业扑在扶贫一线的余永宜个人,也因为感人的事迹站上了很多舞台的C位,获得浙江省最美公务员、“最美衢州人”等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更在衢江广为传颂,当地掀起学习余永宜的热潮。该人物报道获得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换个视角 老树也有新风景

在日常采访报道中,突发事件可遇不可求。从新闻的本质属性和受众需求来讲,报道又必须要有新鲜感。此时,换个视角显得尤为重要。《一位扶贫干部的后备厢》就是这样一条用新视角让传播力倍增的新闻。

2020年10月,我和余永宜去他对接扶贫的大洲镇石屏村走访。我们跟着来自杭州市下城区的结对帮扶干部袁学斌走访了几户农户。这些农户在袁学斌的引导支持下,搞起养蜂、养鸡、养羊等养殖业,还有种植。

在这之前,有关袁学斌这个人物,本地县、市媒体均有报道,但因为呈现角度流于常规,反响平平。刚开始,我也没有找到特别亮的点,他所做的事与其他一同来的杭州结对干部似乎差不多。但那天的一个场景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带我们去一个农户家,农户正在包装鸡蛋、蜂蜜等土特产,都是从村民家收购来的,通过袁学斌的对接,准备第二天运往杭州。我问袁学斌怎么运?他说,量多时走物流,量少时他就趁周末用后备厢带回杭州,由于量不大,更多的时候是他用后备厢带。带了多少?从当年5月份至今卖了5万元。

消息《一个扶贫干部的后备厢》在自有新媒体刊发后,点击量迅速达到7万多,省、市党报在重要版面的显眼位置刊发,并做专题报道。这一报道也助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当地一些有为青年纷纷利用自己的业务便利助农销售,帮助农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攻坚
关于做好省党代会报道的分享与交流
——浙江日报第一期新闻业务交流分享会发言摘登
智珠
杭州小学生戴一米帽上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2016《浙江日报》全国两会报道的四个特色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