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13天,蹲点式拍摄,好作品从“四力”中来
——《白坦村的隔离故事》创作过程
2021-11-27范康文
文_黄 鹤 范康文
2020年1月31日至2月12日,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候,我们两人来到了金华市最大的新冠肺炎隔离村——东阳市巍山镇白坦村蹲点采访13天,记录下了基层抗疫一线的一个典型案例。回来之后,我们又制作了系列报道、新闻专题、长纪录片等多种产品,其中新闻专题《白坦村的隔离故事》有幸获得了浙江新闻奖新闻专题一等奖。
不惜“脚力”,于步数中得“活鱼”
刚到村里的时候,我们犹如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理不清头绪。怎么办?只能凭直觉,先多拍素材。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我们“机”不离身,时刻保持待机状态。这让我们抓到了很多精彩的片段,其中最明显的是元宵节晚上的“闯卡”事件。
元宵节的晚上,我们在村中拍摄了几户村民家的团圆饭,又跟着派出所民警王剑在村中巡逻劝导,气氛轻松。巡逻完回到卡点,正准备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略显激动地讲话。由于现场只有几盏路灯,看不清情况,我们决定带上机器先去看看。还没走到,就听见现场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不少,我们赶紧开机,边拍边往前赶——原来是有一位白坦村民,隔离期间一直在外,此时想回村,却不肯提供行程信息配合调查。作为派出所民警,王剑坚持原则,不肯放行,原本轻松的气氛瞬间加热到燃点。闯卡村民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甚至指着王剑的鼻子开骂。在警告了三次之后,王剑果断采取强制措施,对这位村民进行了控制。我们则全程没有关机,将这一紧张的过程用双机位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这也成为片子中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爆发点。
除了随时保持待机状态,要拍到鲜活的素材还得不惜脚力真正走到村里去,走到村民身边去。不管前一天拍摄到多晚,同事范康文总是坚持7时起床,到村中去“扫街”,由此也收获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在一次“扫街”中,范康文突然听到了一阵铜管乐器的声音,循声而去,只见庭院中一大家子人,有的吹长号,有的拿圆号,有的奏萨克斯,更绝的是在院子中间摆了一张由木板临时搭成的乒乓球桌,两个人在打乒乓球,旁边还有一对村民同时在打羽毛球。热血沸腾的场面,让人瞬间忘了病毒带来的压抑,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
练尖“眼力”,于细节中寻“大鱼”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在采访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2020年2月8日一早,同样在“扫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村中的超市门口聚集了不少人。一问之下,大家都是来买豆腐的——因为当天是元宵节,按照白坦的的风俗,家家户户都要买豆腐做麦角。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事件。于是两人马上决定,蹲守现场,集中力量记录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波”。
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准确的。驻村干部很快将情况反馈给了后方,派出所民警王剑首先带领执勤人员赶到现场。看到现场聚集的人群,王剑心中着急,说出了一段精彩的同期声。而这一段完整的记录,也成了片中的亮点。
发现好的新闻素材,还在于紧盯蛛丝马迹不放。在一次跟随流调人员进村的过程中,我们在确诊病例吴某成家附近,隐约听到有人在向流调人员询问情况。如果能采访到吴某成家隔壁邻居的感受,对于我们的片子来说一定是重要的内容。于是我们向村干部询问,可村干部却说吴某成家隔壁并没有人住。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没有放弃,那一声隐约的询问总是萦绕在耳边。我们也曾再次回到现场,可敲门也无人应。在我们的多次询问下,村干部辗转找到了一个电话号码,终于联系上了吴某成家隔壁的吴生娇老人。原来,自从吴某成确诊后,老人一直一个人在家,躲在三楼不敢下来。要不是那天看到流调人员经过询问了一声,以及我们坚持寻找,村干部都以为这家没有人在。由于家庭特殊的位置,以及老人富于表现力的言谈举动,吴奶奶成为了我们片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主人公。
开动“脑力”,于碰撞中立观点
拍摄前期主要靠“眼力”寻找,拍摄了几天,素材积累渐多,就要开动“脑力”,理清主次,寻出脉络,找准角度。
我们在白坦村拍摄时,全球疫情尚未蔓延,境外媒体隔岸观火,时不时拿管控、人权等说事。但是在白坦村的见闻让我们深深觉得,“硬”与“软”这两手对于防控疫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决定,在拍摄中客观记录,不刻意回避疫情防控中的“硬”举措,让事实说话;也充分展示党委政府的“软”措施,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由此形成了片中“软”“硬”两条线,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白坦村抗疫的总体面貌。
同时,我们经过思考,决定不把自己设定为单纯的记录者。因为在村中,村民都被要求“宅”在家中,相互之间不允许串门,如果我们只作为记录者进入村民家中,能拍到的大概率都是些宅家的“静止”画面,而不会有大的情绪起伏。另一方面,像吴生娇这样的独居老人,没有人陪她聊聊天,也没有可靠的外界信源,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帮她的心理“消消毒”。记者,不仅仅是在记录,有时也是在抚慰。而从最终的成片效果来看,记者的介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吴生娇老人的交往,与其他村民的富有人情味的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节转折,都让整个片子更富故事性,也更显温暖。
锤炼“笔力”,于芜杂中觅主线
结束了13天的蹲点,我们回到了金华。等待我们的是又一个14天的隔离。回过头来看,这14天的独自隔离,对于整个片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这14天,夯实了后续所有片子的基础。
14天里,我们整理了所有素材,制作出了同期声,梳理了脉络,写出了初稿,还趁热乎写了一篇采访手记。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又开始细细锤炼片子。在领导们的帮助下,最终定下了以回访吴生娇老人作为开头,通过她回忆当初不敢出门去摘菜的恐惧,最终到解封时她“骗”记者的释放,铺就了一条情绪波折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再以当地抗疫中的“软”“硬”两种措施为经纬,最终编织起了这幅“白坦抗疫图”。
回顾这部片子的制作,有辛苦,有艰难,但我们俩一直配合默契,领导和同事们一直倾力支持。这部片子的创作,是我们记者生涯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让我们再次确信,好作品一定从深入践行“四力”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