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1年总目录
2021-11-27
(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
笔谈:九一八事变九十周年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解读中共抗战史的发生——由“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说起
张 生 马海天(1·4)
九一八事变前中日历史空间: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与“满蒙生命线论”
王希亮 王敬荣(1·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行”与“止”——兼及“十五年战争史”的开端问题
臧运祜(1·22)
“独走”背后:九一八事变与“满洲事件费”
武向平(1·29)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研究
中共在华南沦陷区的抗日斗争
左双文(2·4)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陇东县域的争夺与谈判
柳德军(2·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发展与民生改善
付 超(2·34)
战后审判研究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若干特质与面相
严海建(2·43)
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法庭的置废与变更
曹鲁晓(2·55)
外文译档
对中国全面军事侵略及对平民的暴行——证据总结和论证要点
[美]大卫·萨顿 杨夏鸣 曹佳丽 译(1·39)
南京沦陷后美国宗教团体关于受损财产交涉的函件一组
高天舒 李 玉 译(1·67)
英美报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选译
施 诚 马忠玲(2·65)
南京大屠杀研究
困境中的坚守:南京沦陷初期金陵大学医院的维持及应对
张慧卿(4·4)
专题研究
因应与完善——论山东抗日根据地优抚工作
张连义(1·74)
八十年来中共纪念话语中的白求恩形象
牛保秀(1·83)
国家、媒体及女性作家间的多层“战争”——以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为中心
李 炜(1·94)
日军“慰安妇”制度在南京实施的再考察
刘广建 朱 玲(1·105)
长江航业联合办事处与京沪汉物资西迁(1937—1940)
杨向昆(1·116)
全面抗战前中日国交调整的力度与限度——以成都事件为视点的考察
尹晓宇(1·130)
助纣为虐:日本商业会议所在中国东北的活动评析
孟二壮(2·7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劫夺东北盐税及各方因应
翁 敏(2·83)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大连放送局”的汉语广播
梁德学 王翠荣(2·93)
政治仪式、民族认同与抗战动员——以西北民众献旗为中心的考察(1938—1945年)
尚季芳 咸娟娟(2·103)
王正廷辞职与国民政府国际宣传政策的转变
拱岩颜(2·121)
寓教于戏:全面抗战时期福建的戏剧改造运动
张 凡(2·131)
关于战后中国要求归还劫物的若干问题
吴景平(3·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战争动员问题研究
黄正林(3·13)
新发现南京保卫战第44号作战令的重要价值
孙宅巍(3·29)
1940年宁波鼠疫“敌机散毒”补考
周东华 苏相宜(3·38)
日本在华北沦陷区的宣抚班及其“宣抚”工作
王 萌(3·45)
太平洋战争起源再研究:德国扩张对日本“南进”决策的推动
徐传博(3·62)
日本海军侵华战略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转变
陈 祥(3·77)
困局与应对: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空军频发的飞行失事及整治
梁善明(3·85)
从边缘到局外:西安事变前后的阎锡山
张利杰(3·97)
劫难与“复苏”:沦陷时期的南京百货业
苏 凯(3·109)
抗战胜利后湖北省的汉奸逮捕、审判和刑罚执行
段振华(3·118)
二战纪念仪式中的记忆传承与价值构建
李 昕(4·21)
日本军用汉语教科书《皇军必携:实用支那语》探究
寇振锋(4·30)
侵华日军731部队对共产党人的残害
吕 晶 王 萌(4·40)
战后南京永利铔厂的对日索赔
宋睿奇(4·48)
从边陲到“中央”: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知流变
董学升(4·59)
国际主义抑或人道主义:一·二八事变中的上海扶轮社
马建凯(4·68)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活动及日方的应对
陈 珍(4·77)
在华日本商业会议所对抵制日货运动的因应(1915—1923)
王耀振(4·90)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与华中“清乡运动”比较研究
郭 妍(4·103)
山东沦陷区“爱护村”述论
杜恩义(4·116)
公众史学
抗战史研究成果如何普及:《抗战为什么赢》的尝试
陈红民(4·124)
图书评论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军政建设之研究——《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叙事逻辑的释读
岳谦厚 苏 铭(4·128)
会议综述
“国际视野下的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国松(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