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2021-11-27周强
周强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各个高校必须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习总书记在我国高校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提出了,自认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失去自然环境的支持,那么人类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而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伤害最终也必然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所以,高校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要求,尊重、保护、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首先,尊重自然。彻底摒弃传统厨房是发展理念,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身处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所以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其次,顺应自然。严格按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并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社会活动。最后,保护自然。为了实现人类发展进步的目标,人们必须构建完善的环境与完备的生态系统,主动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观的指导下,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履职时不止一次的强调绿色文明的重要性,在视差湖州市安吉县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生态发展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不仅准确的阐释了经济与生态之间存在的统一辩证关系,将中华民族带带相传的天人合一初始理念完整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彰显出了万物和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必须在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必须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丰收战略发展目标。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观
习总书记提出的:“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青山就是美丽,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都是为了民生幸福。”理念,不仅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问题作为首要目标,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为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观
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明确说明,世界各国人民在携手共建全球生态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身处同一片蓝天下的世界各国人民应该携手同行,通过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的方式,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各国人民必须严格按照整体性、系统性与规律性要求,将为人民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首要目标,才能达到增强本国人民幸福感的目的。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育路径分析
(一)开设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课程,认知生态文明思想本质
高校开设的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通识课程,主要是通过重构大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体系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批评西方工业文明下的全球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深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的生态危机本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了牢固的生态文明观。所以,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索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理念。(1)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是站在自然观角度上吸收和借鉴西方生态理论学,从对象性和对象化两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述和准确定位。通过论证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不管人或自然未来怎样发展,使其成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转变和发展的自然过程。所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2)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对劳动观的改造,论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文明的悖论,深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发的生态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增加资本方式,扩大生产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3)帮助和引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才能确保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目标的顺利实现。作为高校来说,应该通过开展通识课的方式,要求大学生从学理、质底上提高资源的再利用水平,才能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深对人与自然实质关系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价值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创设生态文明第二课堂,双向推动生态文明观构建
要求学生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与内涵是新时期高校在传统第一课程中增设生态文明思想公共通识课程的首要目标。作为高校来说,在推动传统第一课堂的创新与改革时,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其中,从而达到促进传统第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的目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在构建第二课堂时,应该严格按照应用导向与价值观引领的原则,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强化视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构建第二课堂生态文明思想价值观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要求大学生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所以,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种社团、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党团教育、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感知与实践经验。将生态文明思想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生活方式,鼓励学生严格按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出行的原则要求自己,随着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的紧密融合,不仅实现了引导学生双向发展的目标,而且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依托互联网营造互联网+的生态文明环境
党的十八大不仅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且发挥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高校青年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更强,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习惯于依赖互联网学习、生活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各个高校必须充分重视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推动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新时期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目标。高校在借助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将智能化、信息化绿色网络技术与大学生环保意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核心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高校在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团学网站等途径,开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专题栏目,定期的向大学生推送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这种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推送方式,不仅为学生学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效克服了学生在学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时遇到的时间和场所问题,加快了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速度。首先,构建以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监督高校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观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其次,各个高校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学习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掌握正确使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师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借助内容丰富的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资料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渗透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观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仅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指导教育效果的提升,而且丰富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深刻认识到探索生态文明价值观塑造、生态文明思想专业知识学习、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本质的重要性,同时还应严格按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工作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策略的优势,确保立德树人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