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对策建议分析

2021-11-27王莉芳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渔业资源渔业鱼类

王莉芳

(龙口市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大队,山东 龙口 265700)

引言:渔业劳动一直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物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丰润的利益。但根据世界粮农组织评估显示,当前渔业资源已出现衰退现象,若不加以合理管理,将会枯竭。所以为了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保护。

一、渔业资源的评价

(一)渔业资源开发概况

我国是渔业大国,广袤的地域上含有47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富有鱼类2000 多种,底栖海藻大约1000 多种,海洋捕捞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渔业第一生产大国。

我国上世纪80 年代后,海洋捕捞发展更加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国家指导思想不科学,沿海城市对于海洋资源没有充分意识,将捕捞业当做了唯一发展对象,盲目捕鱼、过度捕捞,早已超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受极限,再加上对环境保护的不到位,海洋渔业资源迅速衰退,远远超过了海洋自身的生产力,发展形势严峻。同时由于过度捕捞,一部分经济属性较高的鱼类已经难以形成渔汛,小型化现象严重,鱼类比例失衡,无法满足食物链顶端的鱼类,海洋渔业资源趋向单调,状况危急。

渔业资源可以根据开发利用程度分为利用有限、充分利用、较为过度与濒临枯竭四类,由于受到技术及环境影响,还有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有的国家或地区政策不同,已经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也或是超出范围,影响了自然环境的正常状态,因地而异。但无论哪个国家,都应该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适度捕捞,维持海洋物种平衡。

(二)渔业资源的特性

海洋资源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可再生性,鱼自身的繁殖也让生产资源更加丰富,只要停止过度捕捞,也可以回到一定的恒定比例,但如果继续不加以节制地过度开采,那么渔业资源就会出现减少,并让部分物种灭绝。因此应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可再生性,适度开发与捕捞,有节制地进行保护,让渔业资源的可再生性发挥出优势,持续长久地满足人们需求。

另外由于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多样,再加上人类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充分探索,所以鱼的种类也比较丰富,多样性的鱼群数量不一、差别较大,依照地区、岸距、温度、形态等可分为众多种类,各种类型的海洋生物应有尽有,丰富多样。

渔业资源也有共享性,由于海洋并不属于一个人或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独有,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或邻近海域中可以出现多个种群的鱼类,没有独享性,因此在公海可以较为自由地捕鱼,具有较高的共享度,因此管理公海捕鱼的时候只能依靠多个国家联合管理,共同呼吁进行有效保护[1]。

最后渔业资源也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由于自然形态丰富,鱼类又是维持海洋环境的重要因素,对整体水域生态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所以渔业资源也会受到自然环境与海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日本的千岛寒流会影响日本鱼量、厄尔尼诺现象优惠影响东南亚国家的水产养殖,海底寒流或环境因素也会对各个地区的鱼类造成影响,人类修建大坝与湖田等,都会为鱼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众多不确定性。

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

我国海洋资源整体开发利用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捕捞,这个问题也适用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多个国家已发出海洋渔业资源趋向枯竭的警告。

过度捕捞的主要特征表现就是单次撒网获取量降低,幼小鱼类占得比重较大,较大的鱼类比例明显下降,所获鱼类中大多数都是体型长、重量轻等现象,都属于过度捕捞的体现。

相关渔业资源调查分析表明,人类由于过度捕捞,很有可能在2050年面临无鱼可捕的窘境。而当前我国临海城市的捕鱼量或近海地区经济鱼类的数量大多都呈现下滑趋势,供不应求,海洋中的优质鱼类如大黄花鱼、多宝鱼等食用鱼类减少,过去一次出海能捕捉到几百公斤的大黄花鱼,如今一年只能捕捉到几条,市场上鱼类均开始大幅度涨价,由过去近百元一斤到现在四五千元一斤,同时低龄鱼类或是贝壳类增加,相关鱼类难以形成渔汛,这都是过度捕捞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我国渔业发展威胁较大。

(二)海产结构较为单调

当前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因为将商业捕捞为主要发展的产业结构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我国已将太多的鱼类捕捞用于商业,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有待平衡,较为粗放,但商业化捕鱼却是目前各个地区主要的发展方式,渔民也将商业贩卖作为唯一动力,但也由于大环境下鱼产业缺乏前景,前期的过度捕捞已让如今的渔民收入大大降低,很多渔民缺乏积极性与动力,大多数渔民不喜欢单调生活而失业,所以应把旅游、休闲与娱乐的项目引入海洋渔业中来,将传统模式加以改变,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创新海产品结构。

(三)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渔业法律的制定相对片面,大多是从农业角度出发,缺乏对渔业本身特殊性质的考虑。而鱼类资源开发利用也属于经济范畴,而经济往往避免不了风险,如果风险问题没有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解决,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渔业相关制度对于渔区的改革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和实际情况脱轨,随着渔区经营模式的转变,还有一些制度问题没有完善,造成执法人员在日常执法中的阻力,相关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无法对渔民形成有力约束,降低了执法效率与制度落实的进度。

我国粗犷式管理现象依旧存在,管理力量跟不上管理任务的要求,很多管理存在死角,这在基层管理部门中尤为明显,由于相关管理队伍较弱,出港检查与海上执法等必要政策存在矛盾,再加上执法设备陈旧,相关经费不足,警船没有更新,缺乏抗风力与续航力,对执法部门约束违法违规捕鱼活动造成了阻碍。

(四)管理成本较高

我国目前从事捕捞业的渔民较多,海洋贸易频繁,各地政府对于当地渔民管理、执行和监督的成本较高,难以有效落实相关政策规定[2]。

当前实行的禁渔地区与时间以及捕捞许可等多项制度都属于控制成本投入,虽然相关制度执行起来相对简单,但其往往由于投入经费过大,而无法有效贯彻而导致了很多的局限性。我国海岸线约有18000 多公里,从地理分布上看,绵长的海岸线让捕鱼业区域更加宽阔,但也增加了相关管理的难度,纵然不管海上违规交易,但仅仅是进行对分布在绵长海岸线边的码头的监督,管理成本都高得异乎寻常。

现在很多渔民对渔政管理都存在抵触心理,不信任政府,又缺乏相关民间组织,这都增加了管理难度,极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渔民自身对海洋环境的认识不足,只看重经济收益,忽略了对环境的把控。因此可以通过组建第三方民间组织,来辅助政府实行各项管理制度。

三、解决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渔民素质,树立共同保护意识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应做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将生态保护加以结合,不能一味谋求发展而破坏环境,这也并不是单一地区或国家的单独任务,而是全人类应尽到的责任,因此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种理念意思是让一定区域内的人们通过互动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增进团结作用,共同维持生活。而在做这一工作前,首先应对渔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总体上提高渔民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修缮日常道路、完善供水供电、提高渔民医疗保障,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满足渔民的基本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之后可以进行荒废土地的整改,建立渔用码头等相关设施,要让渔民相信政府。最后在基层上引入能力强、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进行渔民的培训,加强文化建设,传播相关知识,并保证建设投入公开透明化,并创新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加强群众的沟通,让渔民在娱乐过程中了解海岛文化,增强渔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之后可以让渔民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提高渔民对于管理规则的遵守度,通过适当放权,组织当地社区成员成为渔业管理的参与者,共享管理资源,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决策、项目规划及政策实施中来,为渔业资源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3]。

(二)创建良好的渔业环境

传统的过度捕捞很容易坐吃山空,再加上海洋产业结构商业化,趋于单调,所以应适当做出创新模式,与其鼓励渔民造船织网,不如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休闲渔业的建设中,完善渔业的整体产业链,并对休闲渔业的建造提供补贴,改造整体的水产养殖业,加大科技投入并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洁水渔业等生态模式,培养渔民的前瞻性思维,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于无人岛屿的开发,设立垂钓基地,大力扶持旅游观光产业,改捕捞为养殖,积极创新渔业产业的种类,减少商业捕鱼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政府应完善渔民的转产方案,提高渔民科学环保的养殖技术,首先需保障渔民基本生活需求,让渔民在生活上减轻对商业捕鱼的依赖,再通过政府帮助开发观赏性鱼类。开发观赏性鱼类既可以减轻商业捕鱼危害,也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获得观赏鱼带来的视觉愉悦感,其在很多国家尤其热带国家或沿海国家都已经广泛运用,有着良好的前景以及社会优势,完善渔业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水产渔业已成为传统渔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但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执法力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各地区应加强管理制度的建立,共同完善法律制度建设,降低由于法律不足为环境带来的危害。

各地政府可以引入总可捕量控制制度,仅在某个时间内对特定区域进行开放捕鱼,并对特定鱼类所能捕捞的数量及上岸量设定一个极值,一旦超过设定总量时,应立即停止捕鱼,并对违反规定继续捕捞的渔民加以严厉处罚。

其次也可以实行配额制度,分权管理降低管理成本,通过总可捕量设定某个社区内成员可捕获的总量,防止由于限制捕鱼量而引发渔民争抢,将每人所能获得的鱼类数量进行均衡分配,做到公平公正分配,在激发渔民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充分遏制捕鱼量,发挥鱼类可再生的优势。

想要对渔民实行约束,首先应让渔民相信政府的领导,保护渔民所享有的正常法定权力,即在管理人员进行不规范管理时,渔民可以用法律为武器,第一时间找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各部门也应积极倾听渔民诉说,合理合规解决各项问题,加强渔民对相关管理制度的配合性,既可以反腐倡廉,也可以提升渔民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性[4]。

(四)转变政府管理形式

当前我国对于渔业的资源保护是实行政府集权管理制度,国家制定保护资源方案为辅助,开展行政及相关司法行为,如发放许可证及各项控制捕鱼的手段。但在日常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有个别企业或管理人员为了获利,铤而走险从事非法活动,让本就较难以管理的渔业更加难以监管,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为了遏制这一现象,又为了带动渔民进行保护渔业的积极性,各地政府可以进行适当放权,让已经充分理解国家政策,且自身经过培训有较高觉悟的渔民进行管理,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并让各地学校加强对于鱼类资源的保护教育,从小认识到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性,主动检举违纪现象,积极保护渔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受到了挑战,各地政府应加强管理、提升渔民素质、转变渔业产业结构并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渔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为渔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渔业资源渔业鱼类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鱼类运动会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河北沿海焦氏舌鳎资源现状分析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广东海洋渔业生态可持续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