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贵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创新发展研究

2021-11-27才海峰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贵州民族

才海峰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民族团结是国家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纵览中华民族的历史,千百年来之所以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精神依归。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近年来,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谐融洽的新局面。

一、构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新格局的五个“新”

(一)经济发展新跨越。2020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826.56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1]。2018 年伊始,贵州全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运用等多种方式助力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取得全面发展,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规模从小到大、类型从单一到多元,已成为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

(二)人民生活新改善。交通方面,紧扣“西南地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交通战略定位,加快构建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内捷外畅、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医疗卫生方面,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救助,有效地解决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就医难题;教育方面,完善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促进民族教育创新发展,推动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社会保障方面,着力打造融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就业创业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各族群众民生底线;自然生态方面,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造林、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三)脱贫攻坚新成就。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大扶贫”战略统揽全局,不断开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局面。资金保障上,精简贷款程序,设立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开展银政合作“引金入黔”,全省财政金融扶贫呈现出“投入多、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良好局面。工作路径上,全面落实“八要素”,运用“五步工作法”,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扶贫、农业园区提升等方面促进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异地扶贫搬迁,截至2019 年底已全部搬迁入住完成。2020 年,贵州已实现全面脱贫。

(四)文化繁荣新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了贵州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启动“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行动,推动“黔货出山”。建设一批颇具贵州民族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完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围绕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贵州民族文化大讲堂”、传统村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着力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

(五)民族团结新局面。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争创“双语和谐乡村(社区)示范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多种手段推动示范区建设,各级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召开以及对集体和个人的表彰,极大地鼓舞了各级各地各部门以及各族群众,推进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了我省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良好局面,全省多个市州和单位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点。

二、构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新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和不足

思路不清,认识不明。一些党员干部中依然存在着对民族工作思路不明,理念方法、载体形式创新不足、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要性认识不清的问题,存在着思想基础不够扎实,在工作中只讲经济、只讲业务、不讲政治、不讲大局,法制观念淡薄、执行政策片面偏颇等情况。宣传不够深入,形式不够多元。一些地方虽然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但存在形式单一且群众参与面不够广泛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不足。贵州民族地区整体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不足,部分民族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传统能源污染等问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完善产业链。历史经济基础落后,产业结构不完善,部分特色产业起步晚,如油茶、皂角等特色产业未形成完善产业链。民族文化市场品牌打造力度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面临“后继无人”、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三)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任务艰巨

教育发展资源缺口大。大量人才外流,教师队伍不稳定,民族地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经费、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投入不足也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规模。卫生事业发展不足。基层医疗设施、医务人员缺乏,基层医疗使用率不高,城乡差距明显。就业机会缺乏。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加之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机会,使得民族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岗位缺乏。

(四)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民族干部总体数量不足,人才队伍在年龄层次、专业构成、地区及行业分布等方面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水平、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出现对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贯彻民族政策法规不到位、处理民族工作方式方法不得当等问题。

三、筑牢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新格局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民族政策、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理解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引导全社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多措并举发展地方经济。推进天然林、防护林、重要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起水火互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支撑的能源保障体系。坚持以调整促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比重、工业经济比重、城镇化率、民营经济比重“四个提高”;同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切实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对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推动民族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构建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和体验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新格局,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特色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吸引教师人才深入基层,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州)两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建设,加大对民族医药资源,民族药产业,民族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少数民族乡土医疗卫生人才吸收到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和落实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优惠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要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深入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应全面落实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帮困、扶贫体系,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使各族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四)强化民族人才培养选拔。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实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示范。同时,也应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政策水平、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注重培养和选拔实行区域自治地方的当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和民族知识水平的干部。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贵州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