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1-11-26陈圣兵
陈圣兵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向学生灌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才是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就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输出传统文化的现状和策略进行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02
语文学科是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已经从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与时代互通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分析
掌握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人的任务和使命,是学生立足世界的根本。首先,我国正在极力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符合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我国有着大量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对于此类内容的了解已在逐渐减少,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加入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代变化,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应试教育理念重于文学素养提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以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重点,而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但是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会将文章中的知识点分离,重点讲解,并没有带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实际意义,也不重视文章主旨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影响。这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并无帮助,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实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文化知识教学重于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将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地输出。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还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成绩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成长的重要作用。所以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提升成绩。教师要从根本出发,结合自身的专业性,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传统文化,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以传统技艺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我国现存大量形式各异的传统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技艺带入课堂教学当中,将其与课堂知识巧妙地融合,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剪纸和春联都是我国传统的技艺,也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以六年级下册中的《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在对本章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将剪纸和春联元素带到课堂当中。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遗产文化。而春联则是我国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以在文章讲解中穿插这两种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自行准备剪纸的物品,进行创意展示,看一看哪位同学的剪纸更加有新意。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对对联”的游戏,自己先提出简单的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2.以古诗词作为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
古诗词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是学生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我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不应只以学生的翻译和背诵为主,而应当重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写作当中,以古诗词作为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课程中存在不少古诗词学习内容,教师在对此教学时应当深入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文学内涵。
以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古诗的形式体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年轻人对于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已将超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而本章内容的学习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了解其中的习俗。《元日》讲述的是春节时的热闹画面;《清明》则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而第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介绍的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本章的三首古诗分别描述了我国的三个传统民族节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理解诗中的内容,并说出诗中讲述了什么节日?从哪句诗或是哪个字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自己对古诗的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在面对节日描述时也可以运用更加丰富的语言形式,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3.以古代学者为基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的组成元素十分丰富,可以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涉及的范围也较广,而语文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这也是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积极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古代的著名文人,将其精神在课堂中发扬,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结合课上所讲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化储备量,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自身日后的学习与创作当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以五年级上册中的《示儿》为例,本诗的作者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爭,一直希望国家可以收复中原,虽然饱受挫折,但至死未改初衷。诗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述了作者的情感,自己身后已经是万事皆空,但是最让人悲伤的就是没有看到国家统一的一幕。“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热切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于收复失地的渴望,并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后辈的身上,深情地嘱托儿子,“若是见到了祖国统一的一天,那么在祭祀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我。”作者在全诗以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统一的渴望,也让人深刻理解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学生在学习本诗时,应当将自身的情感与诗中内容相融合,以古代文人学者的精神感染自己,激发自身的家国情怀以及爱国意识。爱国意识应当是神圣的,是坚定的,是每一位新时代年轻人都应当具备的,而教师应当从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让当代年轻人可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加大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输出力度,重视课堂中的文化输出和渗透,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面对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文章时也应当着重讲解,在课堂中积极渗透传统技艺和古诗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思想高度,以古代学者为学生的榜样,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文化产业》2021年第20期。
[2] 莫依婷《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2期。
[3] 徐帅《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策略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8期。